高三敘事作文:游長城

字號:

游長城作文600字
       今年春節(jié),我和爸爸媽媽去北京旅游,我們游覽了舉世聞名的故宮和萬里長城,雖然游覽的日子不多,但我感到很愉快,尤其我們爭先恐后登長城的情景,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那天天氣非常好,一大早我們就坐車去八達嶺長城了。大概過了一個小時,透過車窗,我看見遠處出現(xiàn)了連綿不斷的高山,山峰上隱隱約約出現(xiàn)了白色的城墻,城墻在紅彤彤的朝霞的映襯下,猶如一條歪歪扭扭的金絲帶,爸爸告訴我那就是聞名中外的長城。旅游車離長城越來越近,我的心也越來越激動,感覺時間過得真慢!幾分鐘后,我們的車就來到了離長城腳下不遠處的車站,我迫不及待地下了車。
       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鐫刻在路邊巨石上毛主席的名言:不到長城非好漢。我們在巨石前拍照留影,爸爸興奮地對我說:“我們今天一定要做回好漢!”買好門票,我們就進入景區(qū)了。我站在長城的入口處,向遠方眺望,只見長城蜿蜒曲折、連綿不斷,遠處的游人似一個個小點,緩緩地上下移動。我們一邊登長城,爸爸一邊向我介紹長城的知識。爸爸告訴我,八達嶺長城是1505年的明朝開始興建的,主要是為了抵御外敵的入侵,城墻兩邊鋸齒形的叫垛口,上面有瞭望口,下面有射擊口,高高的像樓房似的建筑叫烽火臺,當士兵發(fā)現(xiàn)有敵人入侵時,就點燃烽火臺上預(yù)先準備好的柴火,遠處的士兵看見烽火臺上冒出的黑煙,便知道有敵情,會迅速趕來增援。聽了爸爸的介紹,我想:我國古代的人民真聰明?。?BR>       不知不覺中,我們就登上了一個烽火臺,我向北面望去,只見城墻腳下山石起伏,我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了當年戰(zhàn)爭的殘酷場面:千軍萬馬滾滾而來,城墻上戰(zhàn)鼓喧天,入侵的敵人有的手提大刀,有的手持長qiāng,還有的肩扛zha藥……長城上的士兵奮勇抵抗,到處是廝殺聲,到處是吶喊聲,到處是鮮血和尸體……我再看長城的南面,一塊巨大的廣告牌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上面用中英文寫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我想這既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宣傳語,也是我們今天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要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由于這天北風(fēng)很大,我們走得很慢,有時是走兩步退一步,所以我們不得不拉著扶手緩慢挪動身體,其他的游客也是走走停停,顯得非常吃力,但是大家都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因為我們的共同目標都是長城的處--海拔888米的“好漢坡”。
       呼呼的北風(fēng)一陣接著一陣,因為我們穿著厚厚的羽絨服,雖然不感到寒冷,但步行卻非常地困難,爸爸媽媽不斷地給我“打氣”,終于,我們艱難地登上了“好漢坡”。我向下望去,雄偉的長城就像一條帶子飄落而下,又曲折而上,在山峰間連綿徘徊,一直向遠處延伸,望不到它的盡頭,“多么雄偉而壯觀的長城??!”我情不自禁地贊嘆道??斓街形绲臅r候,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長城。
       這次身臨長城游覽,我不僅親眼看到并登上了長城,而且比較全面地了解了長城,增長了很多知識,感到我們國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出色的創(chuàng)造能力真的太偉大了!這將使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今后倘若有機會,我還會再次去長城游覽!
    游長城作文300字
       暑假,我和爸爸媽媽來到了向往已久的八達嶺長城。
       長城腳下有一塊石頭,石頭上刻著“不到長城非好漢”七個大字。聽媽媽說這七個大字是我們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親筆題寫的。我心想,今天我到了長城,我可就是好漢了。
       長城依山而建,十分陡峭。城墻一面高一面低,墻上開了許多小口子,那是用來架qiāng炮的。
       我越爬越帶勁,一口氣從第一個烽火臺爬到了第二個烽火臺。烽火臺是由一塊一塊的磚蓋成的。這時雨點兒從天而降,我穿上雨衣繼續(xù)爬。我登上烽火臺放眼望去,四周青山環(huán)繞,長城像一條巨龍盤旋在崇山峻嶺之上。
       起霧了,順著前面的路看去,這條“巨龍”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望不到盡頭。
       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中國就開始修建長城了。長城從東邊的山海關(guān)到西邊的嘉峪關(guān),一共八千多公里長,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墻。萬里長城是一塊塊條石砌成的,古代沒有吊車、沒有汽車,就是靠著勞動人民的雙手建成的。中國人民是多么偉大??!
       雄偉壯觀的長城不愧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它。
    游長城作文600字
       今天天氣不錯,我和我的外國朋友彼德約好去游覽八達嶺長城。早晨我們很早就出發(fā)了,我們先乘地鐵然后坐公交車。一到長城腳下,彼德馬上就被這里的景致吸引住了?!罢媸莻€奇跡!”他一遍又一遍地說著,拉起我立刻。上了纜車。秀麗的景色在我們的眼前展現(xiàn)開來。不一會兒,我們已經(jīng)站在了長城上。彼德非常興奮,他不時撫摸著兩邊城墻上的磚。我把中國人何時、如何建造這些城墻解釋紿彼德聽,他聽得津津有味。我們進入一座角樓后,彼德更加好奇了。我告訴彼德什么是角樓,它是用來做什么的?!斑@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彼德贊嘆道,然后拍了幾張照片。不知不覺,我們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來到了好漢碑前,這是萬里長城的象征,周圍很多游客在拍照。“不到長城非好漢”,我把碑文翻譯給彼德。“真的嗎?”彼德開玩笑地問道。我們都笑了。該返回了,我們被這景色深深吸引住了,不愿離去。我們度過了快樂的一天。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全長一萬二千多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筑之一。長城始建于秦始皇時期,經(jīng)過歷代的增補修筑,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長城幾乎都是明代所建。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的一段,也是代表性的一段,是明代長城的精華,這里是長城重要關(guān)口居庸關(guān)的前哨,海拔高達1015米,地勢險要,城關(guān)堅固,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登上八達嶺長城,極目遠望,山巒起伏,雄沉剛勁的北方山勢,盡收眼底。長城因山勢而雄偉,山勢因長城更加險峻。
       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wù)院發(fā)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八達嶺萬里長城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chǎn)。1991年,在全國名勝四十佳評選中,八達嶺名列榜首。
       八達嶺長城在北京北部延慶縣境內(nèi),距離北京市70多千米。高速公路穿山而過,從北京驅(qū)車40分鐘便可到達。在這里長城如巨龍一般在崇山峻嶺之間沿山脊蜿蜒曲折,烽火臺和敵樓密布。墻高7。8米,頂寬7。8米。游人可以登城領(lǐng)略長城的雄偉和工程的浩大、艱巨。
       八達嶺自古便是重要的軍事戰(zhàn)略要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擾,在此修筑了長城,至今仍見殘墻、墩臺遺存,其走向與今明長城大體一致。八達嶺是峰巒疊嶂的軍都山風(fēng)吹草動的一個山口,明代《長安夜話》說: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guān)山者?!翱梢姲诉_嶺的地理戰(zhàn)略地位。明代為了加強防御,對八達嶺長城進行了長達八十余年的修建,并將抗倭名將戚繼光調(diào)來北方,指揮長城防務(wù)。經(jīng)過八十余年的修建八達嶺長城成為城關(guān)相聯(lián)、墩堡相望、重城護衛(wèi)、烽火報警的嚴密防御體系。歷八達嶺長城是護衛(wèi)居庸關(guān)的門戶,從八達嶺長城至今天的南口,中間是一條40里長的峽谷,峽谷中建有關(guān)城“居庸關(guān)”,這條峽谷因此得名“關(guān)溝”,而真正扼住關(guān)口的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高踞關(guān)溝北端處,這里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為險要。古人有“自八達嶺下視居庸關(guān),如建領(lǐng),如窺井”,“居庸之險,不在關(guān)城,而在八達嶺”之說??梢姰敃r居庸關(guān)只是一個關(guān)城,真正的長城是修建在八達嶺。八達嶺山口的特殊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在這時修筑長城具有極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八達嶺是歷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第一帝王秦始皇東臨碣石后,從八達嶺取道大同。再駕返咸陽,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關(guān)、元代皇帝每年兩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間、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親征……八達嶺都是必經(jīng)之地,近代,慈禧西逃淚灑八達嶺、詹天佑在八達嶺主持修筑中國自力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孫中山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等,為今天留下了許多歷史典故和珍貴的歷史回憶。
       八達嶺長城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防御工程萬里長城的一部分,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嘉靖、萬歷年間曾加以修葺該段長城地勢險峻,居高臨下,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guān)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八達嶺長城碗蜒于崇山峻嶺之間,依山而建,高低起伏,曲折綿延。八達嶺位于居庸關(guān)外口,有東、西兩座關(guān)門,東叫“居庸外鎮(zhèn)”,西稱“北門鎖鑰”。關(guān)城東窄西寬,長城從“北門鑰鎖”關(guān)門城合臺起依山而筑,城墻高低不一,平均高約7.5米,頂寬約6米,可容五馬并馳,十人并行。該段長城的墻體是用整齊巨大的條石鋪成,有的條石長達2米,重數(shù)百斤。內(nèi)部填滿泥土和石塊,墻頂?shù)孛驿仢M方磚,十分平整。墻頂外側(cè)筑有高1.7米的垛口,上有瞭望孔,下有射擊洞,內(nèi)側(cè)建有宇墻。城墻每隔一段,筑有一個堡壘式的方形城臺。城臺有高有低,高的叫敵摟,是守望和軍士住宿的地方;低的叫墻臺,高度與城墻相差不多但突出墻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在制高點上還設(shè)有煙墩,即烽火臺,是古代傳遞警訊的設(shè)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