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朱熹的足跡
你可知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呢?它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朱熹所作,如果你想追尋朱熹的足跡,就請到尤溪來……
走進尤溪城南的朱熹公園,沿著美麗的鵝卵石小路向前走,不一會兒,“南溪書院”便映入眼簾。這里曾經(jīng)是朱熹誕生和居住的地方。房子分為兩層,黑色的房頂兩端向上高高翹起,仿佛是一對直沖藍天的大雁翅膀?!拔墓簟崩锵銦熆澙@,朱熹的四大弟子圍著手捧書卷的朱熹,似乎在靜靜聽他吟誦“半畝方塘一鑒開……”的詩作?!拔墓簟鼻暗摹鞍氘€方塘”,波光粼粼,那“源頭活水”從兩條石雕鯉魚嘴里噴出,引得池塘里眾多紅色鯉魚爭相跳躍。我想,它們是不是在練習“跳龍門”呢?
更吸引人的是“文公祠”右旁的兩棵大樟樹,每棵要六七個大人手拉著手才能圍住它。樹高三十多米,兩棵樹相距十步遠,枝條交錯,綠葉成蔭,這便是的“沈郎樟”。據(jù)說這樟樹是朱熹七歲時,他的父親帶著他栽下的,至今已有八百七十多年,歷盡風霜雨雪依然蒼勁挺拔。
離公園不遠的三角場中央,矗立著朱熹高大的塑像:大師手持書卷,目視遠方,仿佛正看著尤溪人民,邁著矯健的步伐,奔向美好的未來……
美麗的尤溪,朱熹的故里,我們熱忱歡迎您的到來!
你可知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呢?它是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朱熹所作,如果你想追尋朱熹的足跡,就請到尤溪來……
走進尤溪城南的朱熹公園,沿著美麗的鵝卵石小路向前走,不一會兒,“南溪書院”便映入眼簾。這里曾經(jīng)是朱熹誕生和居住的地方。房子分為兩層,黑色的房頂兩端向上高高翹起,仿佛是一對直沖藍天的大雁翅膀?!拔墓簟崩锵銦熆澙@,朱熹的四大弟子圍著手捧書卷的朱熹,似乎在靜靜聽他吟誦“半畝方塘一鑒開……”的詩作?!拔墓簟鼻暗摹鞍氘€方塘”,波光粼粼,那“源頭活水”從兩條石雕鯉魚嘴里噴出,引得池塘里眾多紅色鯉魚爭相跳躍。我想,它們是不是在練習“跳龍門”呢?
更吸引人的是“文公祠”右旁的兩棵大樟樹,每棵要六七個大人手拉著手才能圍住它。樹高三十多米,兩棵樹相距十步遠,枝條交錯,綠葉成蔭,這便是的“沈郎樟”。據(jù)說這樟樹是朱熹七歲時,他的父親帶著他栽下的,至今已有八百七十多年,歷盡風霜雨雪依然蒼勁挺拔。
離公園不遠的三角場中央,矗立著朱熹高大的塑像:大師手持書卷,目視遠方,仿佛正看著尤溪人民,邁著矯健的步伐,奔向美好的未來……
美麗的尤溪,朱熹的故里,我們熱忱歡迎您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