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日記:對“記者”的新認識

字號:

7月15日  周五  晴
    今天下午,有一堂王克勤老師的講座,題目是“輿論監(jiān)督與調查報道”。這個講座讓我收獲很多,使我重新認識了“記者”這一職業(yè)。
    以前,我覺得記者這一職業(yè)就是要敬業(yè),有什么突發(fā)事件要先播報,然后搶在其它記者之前抓緊一切時間發(fā)稿,這樣才算一個好記者,一個敬業(yè)的記者。但是王克勤老師卻提出另外一個觀點:過分敬業(yè)的記者沒有人性,也不是好記者,甚至是犯罪,某些“罪行”嚴重的記者甚至可以被告上法庭。
    王老師羅列了一些事例:某地,一個民工被車撞倒,還被車輛軋過頭部。該地的報紙如此給新聞擬題:《農民工慘“中頭彩”》,本是一場悲劇,卻讓報紙喜劇性地擬題。還有吉林某報,報道一農民工從樓上摔下致死時,如此起題:《昨晚上演高空飛人》,說到這些案例,王老師很是憤怒:“如果你老爸摔了死了,你會用‘昨晚老爸上演高空飛人’嗎?如果你老媽摔了死了,你會用‘昨晚老媽上演高空飛人’嗎?”同時,王老師告訴我們,其實不止是小媒體存在這樣的問題,大的媒體,比如CCTV也是如此。
    “在俄羅斯綁架人質期間,CCTV下方滾動一行字幕:俄羅斯會綁架多少孩子?猜中有獎。在別的國家恐慌中,我們卻還在以此娛樂,這是什么低級趣味?”王老師還告訴我們一個CCTV沒有人性的案例,一個主持人在采訪地震中疑失去父母的兒童時,主持人直接發(fā)表感慨:“他們可能已經是孤兒了……”三個孩子不禁大哭起來。可一會后,一名女孩的父親找到了,父女倆當場通話。通話的場面令人欣慰,可其它兩個孩子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呢?主持人是在主持地震新聞,怎么能那么傷孩子們的心呢?
    還有一名CCTV主持人,也是在采訪地震震后新聞。救援人員正要救一名被壓在廢墟中的老大爺,因為老大爺上方有一塊預制板支撐著空間。預制板搖搖欲墜,隨時會塌,必須趕緊救大爺出來。而那個主持人見了,覺得以此作背景主持不錯,就堅持要五分鐘的時間拍攝,救援人員說要先把老大爺救出,主持人為了布景好點,居然說出:“不用,就這樣就行”這樣的話,結果折騰了半個鐘,終于拍完了,等到救援人員救出老大爺時,他已經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列數了各種案例,王老師總結了記者在社會中的身份:首先是人,再是公民,再次是記者。他說,“一個人,生下來就是一個人,長大了,成為了這個社會的一分子,成了公民。而記者是最輕,因為它僅是一個職業(yè)。為了職業(yè)而犧牲人的性命,是不值的。職業(yè)隨時可以換,也可以不那么敬業(yè),但人沒了命,賠也賠不了?!蓖趵蠋熯€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記者,當有人落水,會去救嗎?還是先拍攝了再說?我是一個小記者,也知道“敬業(yè)”會得到賞識。但關系到人命的問題上,王老師說,有人落水,自然是先救人了,救完了還不照樣可以采訪?如果哪位記者首先拍了再說,那可真——真沒良心!
    “為了完成任務,為了寫稿,為了好照片——那么低的要求,值得搭上一個人的性命嗎?不知道有多少這樣的記者這樣做呢?我要問,他們的良心哪去了呢?”王老師再次憤怒了……
    今天下午王老師講了三個多小時沒有停歇,贏得陣陣掌聲,關于“記者首先是一個人”的話題只是他的講座的一個小小的內容,還有“什么是好新聞”、“新聞與宣傳的關系”、“激情與理性”等,他還和我們分享了他的新聞調查案例《山西疫苗亂象調查》等。雖然王老師很多話題很專業(yè),但是他的經歷告訴我:做記者首先是做人,其次是公民,再次才是記者。
    是的,做人是第一位的。我想,不管以后是否做記者,這個對我是一個很好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