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為您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練習冊答案【四篇】,僅供大家查閱。
社戲答案
【鞏固強化】
一、基礎訓練
1、C
2、A
3、所見: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
所聞: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所感:但我卻還以為船慢?!刮业男囊渤领o,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寫起伏的連山如奔獸,以動寫靜,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聽到歌聲,料想發(fā)自戲臺,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轉、悠揚的笛聲,使我沉靜,反襯出此前著急的心情。
4、寫了眾小伙伴去“偷”羅漢豆的趣事。去時“我”的心情很急迫,總“以為船慢”,而此時“我”和小伙伴們偷豆吃豆,心情無比歡暢、輕快。
5、(1)“輕松”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對比。
(2)以動詞“踴躍”寫山,把靜物寫活了。
(3)“回望”兩字,表現“我”依依的心情?!罢帧北憩F戲白如夢如幻的情景,與來時呼應。
(4)因為城里讀過書的“我”夸獎了他的豆子。表現了六一公公淳樸厚道的性格。
二、能力提升
(一)1、jí;zhòng
2、雙喜承認偷豆,但理由是“請客”,另外,偷你的豆是看得起你。這番話說得理直氣壯,表現出雙喜的能說會道,機靈活潑。
3、語言描寫寬厚、淳樸、熱誠、好客。
4、雖含責備之意,但六一公公并不是責備雙喜他們偷豆,而是為踏壞莊稼而感到可惜,表現出老農對勞動果實的珍惜。
5、那夜的豆是“偷”來的,是和小伙伴們一起吃的,充滿了童心野趣,從而表達出“我”對農村自然風光的熱愛和對鄉(xiāng)間少年朋友誠摯友誼的懷念。
(二)1、宛轉;悠揚;沉靜;彌散
2、用了“襯托”的手法,用“遠遠地”和“跑”襯托船行之快,用“我卻還以為船慢”襯托我對看社戲的急切心情。這句話寫出了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戲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現“我”對江南美景的熱愛。
3、視覺,如:月色便艨朧在這水氣里。聽覺,如: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
嗅覺,如: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
觸覺,如: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
4、A、似乎聽到歌吹了
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
C、漸望見依稀的趙莊
5、急切;陶醉;驚訝;驚喜
6、寫出夜航途中的知畫景物,這優(yōu)美江南水鄉(xiāng)風光襯托著社戲,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了獨特的韻味;寫誤認是為寫出“我”急于到達趙莊看戲的心情,在曲折情節(jié)中為寫趙莊看戲作好了充分的鋪墊,積蓄了充足的氣勢。
【課外拓展】
1、①徐又芳纏的絲線粽子超過所有人
②徐又芳撿拾線頭
③各色絲線家家都有
④徐又芳家境貧困
2、①對往事的難忘
②曾經不經意傷人自尊的愧疚
③沒有機會澄清誤會和表達歉意的遺憾
3、(1)孩子的心是純真的,對人對事直率、不懂得變通。
(2)應該有。照應前文,點題。景物描寫,“小雨似?!啊旃鉂u明”喻示作者有所領悟后的豁然開朗和心靈凈化。深化了主題。
4、第③段中似有若無的小雨烘托了作者悠閑愜意的心境,結尾段中“小雨似?!薄疤旃鉂u明”喻示作者有所領悟后的豁然開朗和心靈凈化。
5、同:都是景物描寫。異:本文用似有若無的小雨烘托了作者悠閑愜意的心境,引起下文對童年往事的回憶。鏈接材料寫社戲后留給“我”的美好印象,表現了我對社戲的留戀之情,照應了上文。
6、徐又芳是個自尊心極強的女孩子,她雖然家貧,但不愿接受別人的憐憫施舍,用撿來的線頭纏出好看的絲線粽子,希望憑借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贊揚?!拔摇辈粌H沒有贊揚她心細手巧,反而用“你太可憐了”作為送絲線的理由,深深傷害了徐又芳的自尊。由此我感悟到,只有顧及別人的感受,采取恰當的方式,善意才容易被他人接受。
端午日答案
【鞏固強化】
一、基礎訓練
1、B
2、(1)燥一躁
(2)漿一槳
3、C
4、不全同。
茶峒:
①包粽子;
②穿新衣;
③吃魚吃肉;
④用雄黃蘸酒畫王字;
⑤賽龍舟。
我們這里:
①包粽子;
②吃咸鴨蛋;
③掛艾葉菖蒲;
④用雄黃涂在小孩的額頭及手足心。
5、屈原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楚國滅亡后,他滿懷悲憤投入淚羅江,以身殉國。相傳,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體被蛟龍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并造龍舟爭相竟撈,并鳴鑼擂鼓驅趕蛟龍。經過漫長的歲月,這些也便成了一種習俗被流傳下來了。
6、有關。相似點是場面異常緊張、激烈,鼓聲如雷,吶喊震天。聯想。側面描寫。正面描寫之外又用側面描寫,更能突出龍舟竟渡的激烈程度和熱烈氛圍。
7、第二個場面是“河上賽龍船”,寫劃船前的準備、船上賽手的配置和龍舟競渡的盛況。“數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準備充分,一點不馬虎?!吧眢w結實、手腳伶俐的小伙子”,暗示了競爭的激烈。賽龍船時,作者運用一系列準確而生動的詞語,寫出槳手、帶頭的、鼓手、鑼手有特征的動作,表現了賽船場面的熱烈氣氛?!氨闶谷讼肫鹦≌f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zhàn)時擂鼓的種種情形”,進一步渲染了龍舟競渡的激烈程度
二、能力提升
1、文章詳寫的是龍舟竟渡的場面,其中又重點寫劃船的人及其精神面貌。
2、
3、持、劃、揮動、擂、打、敲打
4、(1)從前來參觀活動的人來看,可謂是“全民參與”“官民同樂”;
(2)從對競賽獲勝者的獎勵上來看,人們并非為了“紅布”“銀牌”“鴨子”,是為樂而競賽;
(3)從參賽的人來看,大家精誠合作,真誠相待。
5、過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屈原。屈原眼見國家處于危難之中,卻無法挽救,他日夜憂愁,終投汨羅江而亡。楚國民眾知道后十分憂傷,駕船奮力營救,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休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劃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做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年年歲歲,這個習俗便流傳下來,這就是端午節(jié)劃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課外拓展】
1、奶奶的粽子(或粽子);我對奶奶的思念。
2、文章開頭先用歌謠點明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與結尾互相呼應;然后用環(huán)境描寫渲染了故鄉(xiāng)端午節(jié)清晨的美好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對童年的懷念,為奶奶早起包粽子做鋪墊。
3、(1)一個“捧”字,細致傳神地寫出了“我”對奶奶的粽子的喜愛和珍惜之情。
(2)樸實的語言描寫,體現了奶奶的慈愛和對孫女的疼惜,表達了奶奶希望孫女過上幸福日子的美好愿望。
4、因為奶奶的粽子是我兒時美好、溫馨的回憶,一直伴隨著我長大;奶奶的粽子有著獨特的甘醇,那種純粹的清香沉淀在心里,讓我留戀難忘;奶奶的粽子包含著濃濃的溫暖和關愛,也寄托著“我”對奶奶的思念。
5、示例一:故鄉(xiāng)是媽媽手中那碗熱騰騰的手搟面,每一根都是我長長的思念,無論走到哪里,那種芳香都會讓我沉醉留戀。
示例二:故鄉(xiāng)是春雨中靜默沉睡的小村莊,青瓦窄巷,是一串柔美的音符,一個傾城的綺夢,一抹淺笑的時光。
本命年的回想答案
【鞏固強化】
一、基礎訓練
1、A
2、(1)與自己屬相相同的年頭。
(2)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3)合家,全家。
(4)大門內做屏蔽的墻壁。
3、(1)形象地描述了柴禾迅速放進灶膛中的情態(tài),表現了春節(jié)忙碌的情景。
(2)民間俗語,通俗,自然,易懂。
(3)運用軍事術語“換崗”,幽默風趣。
4、一是辛苦一年,幸喜五谷豐登,享用一下勞動成果;
二是展望未來,祈求好運,祝愿平安幸福;
三是合家團聚,增進親情,密切鄰里和整個村落的人際關系,上上下下,遠遠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5、以詩的語言盡數二十四個節(jié)氣的名稱,使得華夏文明撲面而來,下面被襯托的春節(jié)也就更引入注目了。
6、昔日大年,含義豐厚,充滿了熱烈、純真、虔誠和期盼,沒有孤獨、欺詐、戒備和失望,回憶起來,似乎老成、世故也不見了,身心輕松,童心童趣萌發(fā),自然就有了“返老還窒之感”,這個結尾余味無窮。
7、變化的總趨勢:淡化。項目內容減少,某些事情推遲。市場取得而非自己操辦者增多,年貨數量減少而質量提高,人們重視程度下降,過年與平時差別減小——平時如過節(jié),平時的生活質量大大提高了。
二、能力提升
(一)1、“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兒”是并列的三個短語,應把逗號改為頓號。如有學生認為“玉米粒兒在拌著熱沙子的鐵鍋里畢剝畢剝響”后面的分號改為句號,“花生、瓜子、玉米花兒炒熟了,裝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進屋來”后面的逗號改為句號,也應該鼓勵與肯定。
2、過年的忙碌氣氛
3、幸福而愉悅的心情
4、A
5、B
(二)1、①這是關于中國傳統(tǒng)的與氣候密切相關的24個節(jié)氣的內容的詩歌。
②驚蟄;清明;芒種;處暑;白露;小寒
2、臘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兒;炒完一鍋又一鍋,一捆捆柴禾捅進灶膛里,土炕燙得能烙餅。
3、擬人。形象地描繪出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的特點。
4、炒年貨,吃臘八粥。其他略。
5、人們希望來年的生活更加美好。
6、“舍不得吃”是因為臘八粥“令人賞心悅目“,“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是因為臘八粥非常香甜可口。
7、不準確。作者混淆了“節(jié)氣”與“節(jié)日”兩個概念。
“節(jié)氣”是指與氣候密切相關的24個節(jié)令,
“節(jié)日”是慶?;蚣漓氲娜兆?,與民俗更為密切。
前者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jié)氣;二十四節(jié)氣表明氣候變化和農事季節(jié),在農業(yè)生產上有重要意義。
后者有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節(jié)日。
【課外拓展】
1、臘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兒;炒完一鍋又一鍋,一捆捆柴禾捅進灶膛里,土炕燙得能烙餅。
2、“舍不得吃”是因為臘八粥太珍貴、太可愛、太好吃,出于珍惜心理、節(jié)約心理、好日子要細水長流的心理,從而舍不得吃它?!俺云饋韰s又沒有個夠”,也是因為“太好吃”——吃起來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過癮,吃了還想吃。
3、兩;除夕守歲;初一拜年自己對這兩件事的看法。
4、寫出了過年時的喜慶氣氛和孩子們的喜悅心情。
5、作者并不完全贊同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例如,對“守歲”,作者認為對“習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種煎熬”?!翱墒呛L凜冽,吹得小臉兒通紅、也就很不舒服”。對吃餑餑“我困得低枝倒掛,哪有胃口去吃?胡亂吃兩個,倒頭便睡”。對拜年,作者“從心坎覺得窩囊”。從以上的態(tài)度中,我們可看出作者厭惡過年這種傳統(tǒng)陋習。
6、示例:我困得低枝倒掛,哪有胃口吃?“低枝倒掛”一詞生動傳神地寫出“我”因熬夜而困倦不堪的動作,語言不乏幽默風趣。
7、相同點:都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材料的。
不同點:《本命年的回想》意在反映民間過年的傳統(tǒng)習俗,在懷舊中獲得“返老還童”之感,所以作者的敘述比較客觀,饒有興趣;
而《過年》旨在表達作者對過年陋習的否定態(tài)度,文章是從“我”的這種態(tài)度出發(fā)來敘述過年的風俗人情的,體現了作者的移風易俗的改革思想。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答案
【鞏固強化】
一、基礎訓練
1、B
2、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子瞻;東坡居士;宋;
文學;天;明月;人生
3、艾青
4、(1)qī
(2)qǐ
(3)què
(4)yǒng
(5)yàn
5、(1)直到天亮并表達懷念
(2)端起酒杯
(3)宮殿;今天晚上
(4)天上的宮殿樓臺;耐不住清寒
(5)(月光)轉過沒有入睡的人
(6)庭院中
(7)秋天的情思
6、(1)√
(2)×
7、(1)隱隱流露出其他時候的“不圓”。
(2)作者豳此聯想到團聚的歡樂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渴望親人團聚之情溢出紙面。
二、能力提升
(一)1、想到月宮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
2、詞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遠方的親人。
3、怨恨?!昂蕖钡膬热菘赡苁怯H人的離別、人生的孤獨等等。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都表達了對遠方之人的美好的祝愿。
5、嬋娟、玉兔、夜光、素娥、
冰輪、玉蟾、玉弓、玉桂、玉盤、
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等。
6、婉約;李清照;柳永
(二)1、庭院中被月光照得發(fā)白的地面,棲歇在樹上的鴉鵲,以及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環(huán)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鄉(xiāng)懷人的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意長的意境。
2、D
3、詩人常常借助“月”這個意象,表達思鄉(xiāng)懷人之情。(只要寫得合情合理即可)
【課外拓展】
1、①美在月掛位置;
②美在意境幽雅,生機盎然;
③美在燃燒的形態(tài)及其變化;
④美在真切與迷離之間。
2、寫法,欲揚先抑(或設置懸念);
作用,與下文所寫春夜?jié)M月的景致形成對比,
突出燃燒的月亮所創(chuàng)造的生機活力和優(yōu)美的意境,表達了喜愛贊美之情。
3、①春天:嫩綠;
夏天:飽滿、豐腴;
秋天:平靜安詳、悠遠清寂;
冬天:新鮮、明媚。
②關系,因關注、喜愛月亮,故能發(fā)現“月亮燃燒”獨特的美;因為熟悉月亮,故能領悟出豐富深刻的人生道理。兩者之間有著必然的因果關系(或前者是后者的鋪墊)。
4、①人應甘于奉獻,以造福他人;
②只有不斷汲取、蓄養(yǎng)才能成就生命的精彩。
5、答案示例:“穿窗而過的月光……我只能睡睡醒醒了”,運用擬人,賦予月光以生趣,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