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數(shù)學上冊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

字號:

這篇關于《初一數(shù)學上冊第三章一元方程教案設計》,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前面我們結合實際問題,討論了用方程組表示問題中的條件以及如何解方程組。本節(jié)我們繼續(xù)探究如何用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問題)養(yǎng)牛場原有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一天約需用飼料675kg;一周后又購進12只母牛和5只小牛,這時一天約需用飼料940kg。飼養(yǎng)員李大叔估計平均每只母牛1天約需用飼料18~20kg,每只小牛1天約需用飼料7~8kg。你能否通過計算檢驗他的估計?
    開門見山,直接提出本節(jié)學習目標,強化本章的中心問題。
    以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展開討論,突出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
    探索分析,解決問題
    學生思考、討論。
    判斷李大叔的估計是否正確的方法有兩種:
    一、先假設李大叔的估計正確,再根據(jù)問題中給定的數(shù)量關系來檢驗。
    二、根據(jù)問題中給定的數(shù)量關系求出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約需用飼料量,再來判斷李大叔的估計是否正確。
    學生在比較探究后發(fā)現(xiàn)用方法二較簡便。
    設問1:如果選擇方法二,如何計算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約需用飼料量?
    (有前面幾節(jié)的知識準備,學生可以回答)
    列方程組求解。
    主要思路:
    實際問題→(設未知數(shù),列方程組)→數(shù)學問題(二元方程組)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師生共同討論解題過程。
    解:設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約需用飼料x kg和y kg。
    找出相等關系列方程組
    解這個方程組,得
    這就是說,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約需用飼料20kg和5kg。飼養(yǎng)員李大叔對母牛的食量估計正確,對小牛的食量估計不正確。
    引導學生探尋解題思路,并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方法一主要是估算的運用,而方法二是方程思想的應用。
    分步到位,滲透模型化的思想。
    規(guī)范解題步驟,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地思考、表達的習慣。
    讓學生認識到檢驗的重要性, 并學會正確 作答。
    拓廣探索,比較分析
    設問2:以上問題還能列出不同的方程組嗎?結果是否一致?
    個別學生可 能會列出如下方程組
    但結果一致。
    比較分析,加深對方程組的認識。
    課堂練習,反饋調控
    《一千零一夜》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有一群鴿子,其中一部分在樹上歡歌,另一部分在地上覓食。樹上的一只鴿子對地上覓食的鴿子說:“若從你們中飛上來一只,則樹下的鴿子就是整個鴿群的1/3;若從樹上飛下去一只,則樹上、樹下的鴿子就一樣多了?!蹦阒罉渖?、樹下各有多少只鴿子嗎?
    教師巡視、指 導,師生共同講評。
    出示古典名題,一方面及時鞏固用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 數(shù)學文化。
    課堂小結,知識梳理
    提問: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用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有哪些步驟?
    學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①設未知數(shù)。
    ②找相等關系。
    ③列方程組。
    ④檢驗并作答。
    以問題的形式出現(xiàn),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學知識,建立起 符合自身認識特點的知識結構。
    訓練口頭表達能力,養(yǎng)成及時歸納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
    布置作業(yè),自我評價
    ①必做題:課本第107頁習題3.4第2、3、5題。
    ②選做題:課本第107頁習題3.4第8題。
    ③備選題:
    (1)解方程組:
    (2)據(jù)《新華日報》 消息,巴西醫(yī)生馬廷恩經過10年苦心研究后得出結論:卷入腐敗行為的人容易得癌癥、心肌梗塞、過敏癥、腦溢血、心臟病等。如果將犯有貪污受賄的580官員與600名廉潔官員進行比較,可發(fā)現(xiàn),后者 的健康人數(shù)多272名,兩者患病(致死)者共有444人,試問犯有貪污受賄罪的官員與廉潔官員的健康人數(shù)各占百分之幾?
    (3)《希臘文集》中有一些用童話形式寫成的數(shù)學題。比如“驢和騾子馱貨物”這道題,就曾經被大數(shù)學家歐拉改編過。題目是這樣的:“驢和騾子馱著貨物并排走在路上。驢不住地埋怨自己馱的貨物太重,壓得受不了。騾子對驢說:‘你發(fā) 什么牢騷啊!我馱 的貨物比你重。假若你的 貨物給我一口袋,我馱的貨就比你馱的重一倍,而我若給你一口袋,咱倆馱的才一樣多。’問驢和騾子各馱幾口袋貨物?”
    你能 用方程組來解這個問題嗎?
    為滿足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同時,為更多有數(shù)學學習需求的學生提供機會和資料,分層次布置作業(yè)。備選題供教師參考。
    從實際問題出發(fā),通過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列出二元方程組這種數(shù)學模型,通過對方程組解的檢驗,讓學生認識到檢驗不僅要檢查求得的解是否適合方程組中的每一個方程,而且還要考查所得的解 答是否符合實際問題的要求,初步體驗用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
    在重視方程的應用價值的同時關注其文化內涵。給出《一千零一夜》《希臘文集》中的數(shù)學名題,使學生在數(shù)學知識和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能夠感受到數(shù)學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