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們這一代很少有人喜歡看戲劇了,對于那些被稱之為國之瑰寶的京劇以及品類繁多的各種地方戲總是一種不屑一顧的神情,我也是很討厭看戲劇的,而父母對于戲劇卻有著特別的喜愛,昨晚,出于無奈,和父母看了越劇《梁祝》,看著看著,竟生出很多的感觸來。
梁祝的劇情我想我就不用多說了,主要是贊頌他們至死不渝的愛情,直至現(xiàn)在他們的故事仍是眾多愛情故事中的經(jīng)典。單就從人物的塑造上來說吧,我認為,在當時的年代,祝英臺是個極具有個性的女青年,她克服重重阻力,女扮男裝進入學堂學習,她的行為在當時來說就是大逆不道的,而更加嚴重的是,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了梁山伯以后,竟然自作主張,請師母做媒,自己把自己許配給了他,可以說,他的行為在當時也許是違法的,因為在當時的合法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敢于打破常規(guī),不拘束于封建禮教,執(zhí)著地追尋著自己的愛情,在當時的背景下能做到他這樣的又有幾人呢?再說,當時的太守相當與現(xiàn)在市委書記,能夠與這樣的高干子弟結(jié)婚該是何等榮耀呀,而梁山伯只是一個貧苦無業(yè)的書生。孰輕孰重?一目了然,祝英臺真是淡泊名利,忠于愛情。同時,我也認為她是一個非常識時務(wù)、明事理的人,當他知道父親將他許配給馬家,在她頑強抗婚無效后,她明白自己所處的處境,馬家的公子是太守的兒子,位高權(quán)重,如果自己不嫁給他,只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數(shù)不清的麻煩。與祝英臺相比,梁山伯平庸了很多,近乎與白癡,同學三年,竟然看不出祝英臺是個女的。(或許這也是作家的故意安排吧)在十八里相送的路上,祝英臺多次向他表明心跡,可悲的梁山伯卻始終聽不懂她的話外之音,等他認識到一切的時候,一切都已無法挽回了,在他得知祝英臺堅持嫁到馬家后,竟然憂慮成疾,走上了黃泉路。按照現(xiàn)在的話來說梁山伯的身體素質(zhì)與心理素質(zhì)都很差,他不能承受一點的人生挫折,為了愛情竟然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天涯何處無芳草呢?再偉大的愛情也要面對現(xiàn)實呀,他死后,痛苦的是他的父母,他的親人,他想過這些嗎?他有沒有設(shè)身處地地想過如果自己死了祝英臺會怎樣呢?既然不能夠成為愛人,成為朋友不也很好嗎?
通過梁祝的愛情悲劇,我們清楚地看清了那個社會,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上面只寫有兩個字“吃人”,或許在那個年代,每一天都會有這樣悲劇發(fā)生。梁祝的這出戲就是對萬惡的封建社會一些不合理的禮教抨擊。我們要感謝無數(shù)像寫這部戲一樣的作者,是他們用一支支神筆向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制度開炮,喚醒了億萬中國人民,正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努力和斗爭,我們的社會才能夠不斷進步,天下的有情人才能終成眷屬??!
“男尊女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早已結(jié)束,但梁祝的愛情故事仍是千古絕唱。
梁祝的劇情我想我就不用多說了,主要是贊頌他們至死不渝的愛情,直至現(xiàn)在他們的故事仍是眾多愛情故事中的經(jīng)典。單就從人物的塑造上來說吧,我認為,在當時的年代,祝英臺是個極具有個性的女青年,她克服重重阻力,女扮男裝進入學堂學習,她的行為在當時來說就是大逆不道的,而更加嚴重的是,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了梁山伯以后,竟然自作主張,請師母做媒,自己把自己許配給了他,可以說,他的行為在當時也許是違法的,因為在當時的合法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敢于打破常規(guī),不拘束于封建禮教,執(zhí)著地追尋著自己的愛情,在當時的背景下能做到他這樣的又有幾人呢?再說,當時的太守相當與現(xiàn)在市委書記,能夠與這樣的高干子弟結(jié)婚該是何等榮耀呀,而梁山伯只是一個貧苦無業(yè)的書生。孰輕孰重?一目了然,祝英臺真是淡泊名利,忠于愛情。同時,我也認為她是一個非常識時務(wù)、明事理的人,當他知道父親將他許配給馬家,在她頑強抗婚無效后,她明白自己所處的處境,馬家的公子是太守的兒子,位高權(quán)重,如果自己不嫁給他,只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數(shù)不清的麻煩。與祝英臺相比,梁山伯平庸了很多,近乎與白癡,同學三年,竟然看不出祝英臺是個女的。(或許這也是作家的故意安排吧)在十八里相送的路上,祝英臺多次向他表明心跡,可悲的梁山伯卻始終聽不懂她的話外之音,等他認識到一切的時候,一切都已無法挽回了,在他得知祝英臺堅持嫁到馬家后,竟然憂慮成疾,走上了黃泉路。按照現(xiàn)在的話來說梁山伯的身體素質(zhì)與心理素質(zhì)都很差,他不能承受一點的人生挫折,為了愛情竟然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天涯何處無芳草呢?再偉大的愛情也要面對現(xiàn)實呀,他死后,痛苦的是他的父母,他的親人,他想過這些嗎?他有沒有設(shè)身處地地想過如果自己死了祝英臺會怎樣呢?既然不能夠成為愛人,成為朋友不也很好嗎?
通過梁祝的愛情悲劇,我們清楚地看清了那個社會,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上面只寫有兩個字“吃人”,或許在那個年代,每一天都會有這樣悲劇發(fā)生。梁祝的這出戲就是對萬惡的封建社會一些不合理的禮教抨擊。我們要感謝無數(shù)像寫這部戲一樣的作者,是他們用一支支神筆向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制度開炮,喚醒了億萬中國人民,正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努力和斗爭,我們的社會才能夠不斷進步,天下的有情人才能終成眷屬??!
“男尊女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早已結(jié)束,但梁祝的愛情故事仍是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