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議論文:雅與俗

字號:

雅,在于姿態(tài);俗,在于生活。
    柴米油鹽醬醋茶,吃穿住行用,這本就是生而為人便不可或缺之物??扇羰怯腥苏諕煨倪@些,只怕文人墨客們便會一挑眉,轉(zhuǎn)過目光,輕唾一聲“俗人”了。
    雅與俗,本來便是人生的兩種狀態(tài),密不可分。不妨先從時間上看,初而為人,赤條條一副軀殼,坦蕩蕩一顆紅心。對此時的人來說,生存無疑就是一切,物欲尚未萌芽,更遑論精神追求?按之前的看法,此可謂大俗。然則,現(xiàn)今的人們又開始渴求這種狀態(tài)了,“心如赤子”成了的雅贊——可見,俗至極處,竟至于雅。所謂大俗大雅者,此即其一。
    說到這兒,問題就出現(xiàn)了:人們對雅的普遍渴求源于何處?如果說生活、生存之俗出于人的本質(zhì)的動物性的話,那雅,正是人對人性的求索。雅是必須建立在俗之上的??v是陶淵明般大雅,也免不了“種豆南山下”。然而雅之可貴在于:無論生活如何,都盡可以藉此求得超脫,凌駕于生活之上,俯視“俗世”。而這種需求,今日尤為重要。
    何以觀之?而今,60后、70后仍是社會的主流,而80后的年輕一代也已走進社會多年,就連90后也一溜小跑,正跨入社會的門檻。這些人中,絕大多數(shù)是受過一定教育的。求學時的理想、構(gòu)想乃至空想,與現(xiàn)實中的種種無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伤麄兊念^腦,他們的精神世界,卻已不再如父輩一般混沌。于是,俗的壓力下,苦求無果,便轉(zhuǎn)向?qū)ρ诺淖非?,試圖在一個私人的精神空間里求得價值感、認同感和成就感。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無一不是這一過程的外現(xiàn)。這是社會轉(zhuǎn)型、人性啟蒙的關(guān)鍵時期所產(chǎn)生的必然結(jié)果。這對人性的成長、成熟有著莫大的推動作用。誠然,隨之而來的,總是少不了種種負面影響:或有求索未成者,或有誤入歧途者,不一而足。但至少,這一過程是積極的;至少,社會在進步;至少,中國人,終于作為“人”而覺醒了。魯迅先生也可釋懷于九泉之下了。
    時鐘不止步地滴答著,當年的赤子,也慢慢長大。其實,人的一生都是一個成長過程——先是“俗”的成長,而“雅”則默默地為某個瞬間的質(zhì)變做著準備;而后,若是一切安好,雅終有一天產(chǎn)生了質(zhì)的飛躍,而人,才真正成長為“人”。作為個體生命,生理上的成長不過短短幾十載就會走向衰老,心理上的成長卻一直持續(xù)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這是歲月賜予人們的大雅,以補償帶走的光陰。因而,雅,是一輩子的事,而俗的壯大,到了某個階段后,就趨于停止了。
    前文說過,雅是一種姿態(tài),是對生活的俯視和超脫。就好比手再用力也推不動自身,凡流俗者,必為生活所羈,而改變生活的力量,蘊于超脫的雅境。社會也是如此,改變社會的人,絕不會是掙扎求生的俗人,而必定是能從高處看社會的雅者。
    聯(lián)想到社會本身,不也是如此嗎?每一種社會形態(tài)的蛻變,都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量變,才有了飛躍。早期,或許在于“俗”的積累,日漸成熟后,這種“俗”,便成了“雅”的附庸了。
    最后,不得不強調(diào)的是,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哲學。它本就無對錯之分,但歷史的車轍不容歪曲,也不會歪曲,如同生物進化一般,社會成長也有自己的規(guī)律,而時間,最終會給一切雅與俗最恰當?shù)脑u價。
    (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
    【點評】
    這是一篇在競賽現(xiàn)場寫成的獲獎作文。文章首先指出,“雅與俗是人生的兩種狀態(tài),密不可分”;接著對人們渴求雅的意愿進行了探究?!把?,是對人性的求索”一句,其內(nèi)涵貫穿全文。在作者看來,“對人性的求索”,就是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人的一生就是逐漸由俗到雅的漸進過程,“雅”積淀到一定程度,人才真正成長為人。這是對生命現(xiàn)象的文化心理思考,很新穎獨到。作者認為,對豐富的精神生活的渴求,“對人性的成長、成熟有著莫大的推動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雅,是一輩子的事”。這在功利和物欲充斥人心的今天,有著特殊的啟蒙作用。
    文章最后以“雅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哲學”一句與開頭相呼應,并強調(diào)雅與俗都必須經(jīng)受時間的檢驗。這不僅避免了對雅與俗下簡單的結(jié)論,也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雖然文中有些提法未必妥當,但作為一名中學生,有如此理性的思考與表達,已非??少F了。 (喻旭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