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yī)治療兒童抽動癥經驗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老中醫(yī)治療兒童抽動癥經驗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陳昭定,全國第三批老中醫(yī)經驗繼承學習班導師,北京京海中醫(yī)醫(yī)院顧問、首席專家,北京首都兒科研究所中醫(yī)特聘專家,北京金童陽光抽動癥研究所顧問。陳老治療兒童抽動癥經驗豐富,現介紹如下。
    兒童抽動癥又稱抽動一*語綜合征,是一種復雜的、慢性神經精神障礙,常見于3~15歲兒童,男多于女,主要表現為不自主眨眼,面部肌肉抽動,縮鼻子,搖頭,聳肩,*語,喉內發(fā)聲以及腹部及肢體不自主抽動等等。
    一、分型治療
    根據患兒臨床表現,陳老認為本病屬于中醫(yī)學“風證”、“痰證”的范疇,祛風化痰為其治療大法。陳老臨床常分四型。
    1.肝郁化火,肝風內動:此型患兒除眨眼、搖頭或肢體抽動外,常伴情緒不穩(wěn)定,煩躁易怒,舌質紅,脈弦。治宜清肝瀉火,息風止痙。處方:珍珠母 30克,黃芩、梔子、澤瀉、柴胡、鉤藤、菊花、僵蠶、石決明、白蒺藜各8 克,天麻6克,青黛3克。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2.肝腎陰虛,虛風內動:常見自幼體弱多病,形體消瘦,多動不安,常以眨眼頻繁、搖頭為主,伴唇舌紅赤,雙眼干澀,盜汗,手足心煩熱。治宜滋補肝腎,養(yǎng)血熄風。處方:生龍骨、生牡蠣、龜板各30克,生地、熟地、枸杞子、白芍、沙參、麥冬各10克,當歸3 克。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3.肝氣不舒,痰濁阻絡:此型患兒一般較胖,喜食肥甘厚味,不好動,性情郁悶易怒,同時并見部分運動肌抽動,如手指末端不自主抽動,眨眼,口角抽動等。治宜疏肝理氣,化痰開竅。處方:制半夏、膽南星、瓜蔞、石菖蒲、茯苓各8克,郁金、白附子、枳實、竹茹各5克,陳皮3克。每日1 劑,水煎分3次服。
    4.心脾兩虛,風痰閉竅:此型除各種抽動癥狀外,多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喉中痰鳴發(fā)聲,或有*語,精神倦怠,面色無華,眠差多夢,飲食欠佳,出汗多,舌淡苔白,脈無力或沉細等。治宜補益心脾,祛風化痰。處方:煅龍骨、煅牡蠣、黃芪各30克,黨參、白術、薏苡仁、山藥、茯苓各10克,扁豆、遠志、酸棗仁各6克,當歸3 克。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二、典型病例
    劉某,男性,8歲。不自主眨眼、聳鼻、面部肌肉抽動2年余,近半年多來出現頻繁點頭,有時咽部發(fā)出吭吭聲音,曾在當地醫(yī)院作腦電圖、cT等檢查均正常,先后服用泰必利、氟哌啶醇和安坦等西藥治療,效果不明顯?;純盒郧榧痹?,好動易怒,食欲及二便均正常,舌質紅,苔白,脈弦。證屬肝郁化火,肝風內動。治宜清肝瀉火,熄風止痙。藥用珍珠母、夜交藤各30克,青礞石15克,菊花、梔子、黃芩、鉤藤、僵蠶、白蒺藜、石決明、遠志、益智仁各10克,天麻、白芷、山豆根各6克,青黛3克。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服藥2周后,患兒點頭癥狀減輕,其他癥狀時輕時重,予前方加柴胡、石菖蒲、郁金各10克。繼服2周,藥后癥狀均明顯減輕,脾氣也較前好轉,效不更方,原方再服3周,諸癥悉平。鞏固療效2個月,未見病情反復。
    三、情志調理
    本病的產生與精神心理障礙有密切關系,故陳老認為,治療不僅需用藥物調節(jié)陰陽平衡,心理疏導和心理行為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視。如給患兒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寬松的環(huán)境,告誡其少看電視和玩游戲機,盡最減少緊張、恐怖等精神刺激,多給予表揚和鼓勵,支持和幫助患兒多參加集體活動和體育鍛煉,減輕焦慮情緒,適應現實環(huán)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