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九年級語文上冊期末復習練習資料的文章,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字詞
瞥(piē) 娑(suō) 揠(yà) 猗(yī) 蕈(xùn) 菌(jūn) 氈(zhān) 怠(dài) 垠(yín) 砥(dǐ) 懨(yān) 虬(qiú) 楠(nán) 頎(qí) 汲(jí) 剎(shā) 柯(kē) 甬(yǒng) 緬(miǎn) 璀璨(cuǐcàn) 亨(hēng) 硯(yàn) 羼(chàn) 蘸(zhàn) 舀(yǎo) 綻(zhàn) 皸(jūn) 捺(nà) 鍥(qiè) 赳(jiū) 臼(jiù) 黠(xiá) 咂(zā) 捋(lǚ) 戳(chuō) 窘(jiǒng) 惘(wǎng) 忐忑(tǎntè) 矜(jīn) 侃(kǎn) 靦腆(miǎntiǎn) 吁(xū)拗(niù) 恬(tián) 舐(shì) 嚏(tì) 擤(xǐng) 癟(biě) 瞟(piǎo) 盅(zhōng) 鹵(lǔ) 熠(yì) 慨(kǎi)玄(xuán) 渺(miǎo) 仆(pú) 摧(cuī) 抹(mǒ) 搽(chá) 誆(kuāng) 宰(zǎi) 誣(wū) 刎(wěn) 篡(cuàn) 薊(jì) 稽(jī)詔(zhào) 晏(yàn) 泮(pàn)
瞥見 了截 婆娑 揠苗助長 蔥蘢 猗陰 涸轍 淅瀝 幽囚 攀緣 流連 視野 錘煉 主宰 懨懨 暈圈 參天 偉岸 秀頎 妙手偶得 坦蕩如砥 潛滋暗長 旁逸斜出 慨嘆 縱橫決蕩 黃綠錯綜 婆娑 屈曲 倔強 不折不撓 枝柯 疏落 盎然 荒誕 璀璨 誆騙 沁人心脾
稟賦 從容不迫 惴惴不安 馨香 緬懷 茁壯 豐碩 老驥伏櫪 充沛 間或萍水相逢 隔閡 浮想聯(lián)翩 闊綽 不屑置辯 頹唐 筆硯 附和 惋惜 分辯 懲罰 皸裂 吝惜 挑剔 脫臼 雄赳赳 纖長溫文爾雅允諾 借花獻佛 窘迫 憂郁 忙不迭 矜持 檢點 溫馨 勃然大怒
戰(zhàn)戰(zhàn)兢兢 鍥而不舍 釋然 湛涼 聲色俱厲 斬釘截鐵 秉公 脫臼 兀自 狡黠 斑駁 內疚 冥思苦想 拘謹 彬彬有禮刁難 哽咽 謾罵 哀兵必勝 侃侃而談 靦腆 氣喘吁吁 執(zhí)拗 恬淡 諂媚 霹靂 戰(zhàn)栗 忌諱 熱衷 光彩熠熠 呵叱 乖覺 嘀咕 哆嗦 玄虛渺茫奄奄一息賜教 地大物博 懷古傷今 埋頭苦干 駑鈍 為民請命 舍身求法 前仆后繼 誣蔑脂粉 抹殺 自欺欺人 死心塌地 中興 典籍 殊不知 無稽 祠堂 造次 爵士 玲瓏 勢必 仆役 下馬威 前呼后擁疏忽 脆弱 深奧 疑慮 咫尺 把晤 珍攝 政躬 詮察 悖謬 茍同 黨私
凈土 撳鈕 銳減 諂媚 取悅 熟稔 瘡痍希冀 發(fā)酵 豁達 涅磐 訣竅 宣泄 蹂躪 幼稚
忐忑 萌發(fā) 擅自 宿愿 繁衍 佇立 紐帶 永恒 贊譽 典范 恍若 晨曦 瞥見 箱篋 同捐前嫌 難辭其咎 巧言令色 前仆后繼 自欺欺人 毋庸贅言 變幻莫測 時不我與 未雨綢繆 雞皮鶴發(fā) 鄙人 瘦骨嶙峋 勃然大怒 化為烏有 無與倫比 怒不可遏 不可思議 眼花繚亂
不可名狀 請?zhí)?蕩然無存 富麗堂皇 豐功偉績 趿拉 珍饈 咂摸 凌亂 文縐縐
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禮賢下士 自娛 伊始 佇立 闌珊 爽朗 難堪 褡褳藻井 閉門羹 打秋風 說媒拉纖 綾羅綢緞 兵荒馬亂 老氣橫秋 深居簡出 充耳不聞 才疏學淺
痛心疾首 三顧茅廬 化干戈為玉帛 怡然自得 熙熙攘攘 頹垣斷壁 神聊海吹 金碧輝煌 一文不名 龍盤虎踞 無事不登三寶殿 天庭飽滿,地閣方圓
二、精彩的句子
(1)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
品析:作者直接傾訴對綠的熱愛和渴盼,表現(xiàn)出作者對當時北方都市沉悶環(huán)境的厭倦和不滿,既指自然環(huán)境,也可以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
(2)我拿綠色來裝飾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品析:此句一方面表達作者喜愛綠色就像喜愛生命,綠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時也為自己“囚綠”交代原因。
(3)植物是多固執(zhí)??!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
品析:作者責怪常春藤,表達對綠的自省的心理活動,對綠的認識逐漸起了變化,但仍然不肯徹底改變自己的決定,很能反映作者對綠愛得“執(zhí)著”。
(4)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么?
品析:作者和常春藤的關系改變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關系,化為朋友。同時也隱含了作者對淪陷于敵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懷念。
(5)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lián)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wèi)他們家鄉(xiāng)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品析:作者連用四個反問句組成一組排比句,層層遞進,氣勢恢宏,由贊美樹到贊美人,過渡自然。第一個句子為由樹及人張本,第二個句子點明白楊樹象征北方農民,第三個句子點明白楊樹象征北方農民中的戰(zhàn)士,后一個句子深入一步點明白楊樹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四個反問句連貫緊湊,思想逐步深入,贊美之情達到高潮,展現(xiàn)了更為廓大深遠的精神境界。
(6)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品析:這是全文的主旨句,概括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點明了全文的主題。
(7)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的人。
賞析:“短衣幫”與“長衫客”之間等級森嚴,隔著鴻溝。孔乙己“站著喝酒”,說明社會地位低下,應屬“短衣幫”;而他“穿長衫”,總想保持讀書人架式,卻窮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與長衫并起并坐??滓壹航洕鸂顩r、社會地位與思想意識的嚴重矛盾,充分說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話點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點。
(8)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賞析:“竊”與“偷”本是同義詞,所不同的一是文言,一是白話,可孔乙己卻認為不能相提并論。在他看來,“竊”比“偷”似乎高人一等,何況他“竊”的是與讀書人關系密切的書,這就更高人一等了。其實這是強詞奪理,是自我解嘲。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生動地刻畫出一個迂腐可笑、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讀書人形象。
(9)陶影用目光包裹著兒子,隨著小也的步伐,這目光像柔軟的蠶絲從繭中抽了出來。
賞析:把目光比喻成“柔軟的蠶絲”,隨著兒子的身影或長或短。目光中包含著一個母親所有的愛、快樂和欣慰,像蠶絲那樣綿綿不絕,這樣的比喻多么獨特而有韻味啊。
(10)小也,你離兩位爺爺再近點,我什么都不圖,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講清楚,告訴孩子:媽媽沒有錯……
賞析:這個結尾很令人感動,主人公一切的努力只是要孩子明白:媽媽沒有錯。一個竭力維護人格尊嚴,立場堅定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讓我們不由贊嘆一聲:可憐天下父母心。
(11)人人走橋,未必想到是什么橋。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品析:這兩句話提醒人們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只有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人,才真正能夠從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語句排列整齊,含義深刻,耐人尋味。
(12)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著國聯(lián),也是事實;現(xiàn)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lián),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品析:本文批駁的是一種悲觀論調。一開始就揭示對方的論點及其論據(jù)。指出這種悲觀論的要害是“以偏概全”?!翱傋钥洹薄爸幌M薄耙晃肚笊癜莘穑瑧压艂瘛薄笆鞘聦崱薄耙彩鞘聦崱薄皡s也是事實”“于是有人慨嘆曰”等語句,極富有嘲諷意味,極其簡練地勾勒出三種形象,三種臉譜,始而妄自尊大,繼而仰人鼻息,后竟至乞靈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相互映襯,又從變化中顯出悲觀論者精神節(jié)節(jié)敗退,每況愈下。
(13)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品析: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這是一個真理。他們充滿自信力,為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奮斗不息,他們才是中華民族的中堅力量,才能代表我們的民族。魯迅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以排比的句式,簡練的文字,記載下他們的歷史功勛,運用典型化的手法,將“中國的脊梁”這個崇高的形象樹了起來。
(14)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jù)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品析: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不要被國民黨反動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論所欺騙,要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著眼于全體人民大眾,才能透過假象,識破反動派的欺騙宣傳,把握問題的實質。要看到人民大眾和革命力量不屈的斗爭和偉大的力量,信心百倍地去為民族的解放而奮斗。
(15)當今國際風云變幻莫測,臺灣上下眾議紛紜,歲月不居,來日苦短,夜長夢多,時不我與。
賞析:作者運用一連串的短句,給人一種緊迫感,讓人感到時光易逝、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緊迫性。作者一方面從世界、臺灣角度來說明,若不盡早促成國共和談,恐怕夜長夢多;一方面從蔣經國年齡的角度說明:時不我待,要抓緊時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聯(lián)想到近年“*”勢力甚囂塵上,美國軍艦駛近臺海,蔣氏父子陵寢也遭物議等事實,可見鄧小平同志、廖承志同志當年的眼光是何等敏銳,何等長遠。
(16)遙望南天,不禁神馳,書不盡言,諸希珍重,佇候復音。
賞析:此句寫出了作者對蔣經國的殷殷期盼之情,言辭懇切,飽含深情?!斑b望南天,不禁神馳”,有對老友的牽掛,更有對臺灣的神往和盼望;“諸希珍重,佇候復音”,有對舊友的關懷,更有對舊友盡早促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期盼,拳拳之心,難以盡言,而一代政治家、革命家的愛國情懷卻已含在字里行間,讀后令人感動不已。
(17)十四過了,就奔十八;十八過了,就奔三十;三十過了,就如江河一瀉千里。
賞析:“十四……就……十八……就……三十……就……”,既是排比句,又是頂真句。采用這種句式不僅強調了時光易逝,更突出了“十四歲”、“十八歲”、“三十歲”分別是人一生中至關重要的幾個階段的轉折點。人生短暫,時光易逝,在這幾個階段要認真地塑造自己,否則,一旦定型就很難改變。
(18)“要抖威風,跟洋人干去,洋人厲害!英法聯(lián)軍燒了圓明園,尊家吃著官餉,可沒見您去沖鋒打仗!”
品析:此話出自常四爺之口,個性化的語言體現(xiàn)了他對現(xiàn)實有清醒認識、正直、豪氣的性格特點。他看不慣二德子之流吃軟怕硬、窩里橫的作派,直言揭露批判,體現(xiàn)了當時有良知的民眾對清朝腐敗無能的痛心和無奈。
(19)“我哪里是化學家喲!我只是一個劑,是個催化劑?!?BR> 品析: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化學變化主要*內因,齊先生的愛國之心和與我們的合作是主要的,我只是起了一點促進作用。生動貼切的比喻使陳毅市長的語言顯得幽默風趣又不失含蓄,既不失共產黨高級領導人的身份又給人以親切之感。
(20)“我知道齊先生是學者,是專家,只可就見,不可屈致,所以我才親顧茅廬,如一顧不成,我愿三顧?!?BR> 品析:此話出自陳毅之口,表現(xiàn)了他的禮賢下士、堅韌不拔,思賢若渴?;萌龂适录确浅G‘?shù)乇憩F(xiàn)出人物的誠意,又讓人感到陳毅有著良好的修養(yǎng)和豪爽、直率的性格。這種個性化的語言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偉人的風范,不能不令人擊節(jié)嘆賞。
三、仿寫練習
①仿照“綠色是多寶貴的?。∷巧?,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一段話的句式,以“紅色是多寶貴的啊”開頭,寫一段話。
②仿照下列句式,自擬話題,寫一段話。
我拿綠色來裝飾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
③仿照上文第(6)句話寫一組排比句,可以“梅花”“蓮”“竹子”“菊花”等植物為話題,揭示出他們的象征意義。
④仿照上文第(7)句話,用“不但……尤其……”造句。
⑤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母親或父親的特點。
我的母親(或父親)是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的人。
⑥模仿第(3)句話,描寫一個人物的神態(tài)和語言,要能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性格或內心世界。
⑦第(4)句話把母親的目光比喻成“柔軟的蠶絲”,母親的目光還能比喻成什么?請完成下面的仿寫。
母親的目光像柔軟的蠶絲,隨著兒子的身影越抽越長;母親的目光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親的目光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仿“人人走橋,未必想到是什么橋。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寫一句話:
人人__________,未必______________;人人________,未必_______________。
⑨仿課文中例句完成:
從近兩年的中國體育成績看起來:_____________,是事實;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事實;_______________,卻也是事實。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已然成為世界體育大國了。
四、多彩的語文常識
陸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臺。寫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過3本散文集?!逗P恰贰ⅰ吨竦丁?、《囚綠記》,《囚綠記》寫于抗戰(zhàn)爆發(fā)之后,除了上述題材和情調之外,又加入了對祖國山河淪亡的感嘆與對民族氣節(jié)的禮贊。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xiāng)人。現(xiàn)代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子夜》,中篇小說《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等。
畢淑敏,當代女作家,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1952年出生于新疆。從事醫(y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yè)寫作,共發(fā)表作品200萬字。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紅處方》、《昆侖殤》、《血玲瓏》等。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jù)稱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段褰洝钒ǎ骸吨芤住贰ⅰ渡袝?、《詩經》、《禮記》、《春秋》。
關于駁論文:
駁論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fā)表議論,反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從而表明自己正確的見解和主張。
駁論文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即“駁”與“立”,在駁斥對方錯誤觀點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正確的觀點?!榜g”是“立”的前提,批駁對方的要點在于抓住“突破口”。尋找對方論點,論據(jù)或論證過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揭示謬誤,從而立論?!傲ⅰ笔恰榜g”水到渠成的結果,也是“駁”的必然要求,它也可以在駁論的過程中漸漸形成,但是立論的觀點一定要鮮明。
駁論文批駁對方觀點的方式有三種: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二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據(jù)來駁倒對方的論點;三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所有批駁的方式的終目的都是駁倒對方的論點。
何為“正史”
即《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欽定,將24部史書合在一起的統(tǒng)稱,記述了中國自上古洪荒時代至明代數(shù)千年歷史,由漢武帝至清乾隆帝歷代學家精心編篡而成,歷時長達1800多年,共計3213卷,堪稱中華文明的百科全書。它記述了各歷史時期的經濟、政治、科技、軍事、文化、藝術、外交等多方面內容,主要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老舍(1899-1966)現(xiàn)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民堂》等,中篇小說《月芽兒》《我這一輩子》,劇本有《龍須溝》《茶館》等。曾因創(chuàng)作優(yōu)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沙葉新,一九三九年生于南京,回族。當代劇作家。主要劇作有:《一分錢》、《焦裕祿》(與人合作)、《約會》)、《陳毅市長》等?!蛾愐闶虚L》獲全國優(yōu)秀話劇創(chuàng)作獎和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獎。
作者:革命家、政治家廖承志;當代作家劉亞洲;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法國作家雨果。
歷史人物、事件:蔣經國、蔣介石父子;孫中山及其三民主義;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五、文言文專題:
《秋水》
1.通假字
①涇流之大 “涇”同“徑”,直。 ②不辯牛馬 “辯”同 “辨”,辨識。
2、詞類活用
①且夫我嘗少仲尼之賢 “少”,形容詞用作動詞,小看。
②而輕伯夷之義 “輕”,形容詞用作動詞,輕視 ③秋水時至 “時”,名詞用作狀語,按時令
④順流而東行 “東”,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⑤東面而對 “面”,名詞用作動詞,面對
3、特殊句式
①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應為“若己”,意為“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謂也 賓語前置,應為“謂我”,意為“說的是我”。
③聞道百 定語后置,應為“百道”,意為“很多的道理”。
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見……于……”,表示被動的固定結構。
⑤我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非,則……”,固定結構,可翻為“不是……,就……”
【文化卡片】
1、仲尼:孔子(前551—前479),名丘,春秋末期魯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后來私人辦學,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晚年曾整理“六經”。他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自漢代以后,孔子學說成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以至于今。
【成 語】
望洋興嘆: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捕蛇者說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1)歲賦其二( )(2)幾死者數(shù)矣( )( )
(3)更若役( )(4)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 )
2.翻譯下列句子:
⑴雖雞狗不得寧焉。
⑵君將哀而生之乎?
⑶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⑷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⑸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⑹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⑺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3.蔣氏的兩次“戚”,各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兩次“悲”,又各是為了什么?用自己的話加以簡要回答。
4.選出注音不正確的一項( )
A.視其缶(fǒu)曩(nǎng)殫(dān)其地之出B.弛(chí)然頓踣(bó) 生日蹙(cù)
C.嚙(niè)人攣腕(luán wǎn)瘺(lòu)D.隳(huí)突恂(xún)恂而起而駭(hài)者
5.“永州之野產異蛇”中用“異”,不用“毒”,理解正確的一項( )
A.用“異”說明此蛇格外毒 B.用“異”說明與其他蛇都不相同
C.用“異”暗中伏下一個“毒”字,但比“毒”的含義更豐富
D.用“異”說明蛇是永州特產
6.選出誦讀下面句子時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 )
A. 鄉(xiāng)鄰之生/日蹙 B.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C. 叫器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D. 但原/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7.“說”指的是_____的一種文體,跟_______在某種程度上相似?!罢f”的內容,一般是作者對某個社會性問題_________從而說明一個道理。
A.現(xiàn)代當代散文感情反發(fā) B.古代現(xiàn)代散文抒情言志
C.古代現(xiàn)代雜文見解和議論 D.當代當代雜文說明和解釋
8.此例句中的修辭方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A.庶竭駑鈍,攘除*兇,興復漢室,還于恒都。B.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C.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D.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9.下列句子中朗讀節(jié)奏有誤的一句是( )
A、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B、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C、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10.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A、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 B、河曲智叟亡(wáng)以應。
C、復立楚國之社稷(jī)。 D、更(gèng)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故:故為之說 既克,公問其故 B、比: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
C、食:謹食之 食之不能盡其材 D、觀:今以蔣氏觀之此則 岳陽樓之大觀也
12.文章結尾作者提到了“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你是如何看待柳宗元的思想的?
13.文中蔣氏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愚公移山-----列子
一、翻譯下列句子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
2、且焉置土石? 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 冬夏換季,才往返呢。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聰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
二、回答下列問題。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直通豫南,達于漢陰。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對移山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對丈夫的關心而“獻疑”的,她不反對移山,所以提出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譏笑,阻止移山,也體現(xiàn)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兩個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對舉,有何深意?從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實上,“大智若愚”,他有遠大的抱負,移山是為了造福后代,他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力量是“無窮匱”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斷定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實為“鼠目寸光”。
三、基礎知識訓練
1.給下列帶點的字注音:
萬仞( ) 箕畚( ) 孀妻() 匱乏( ) 始齔( )
2.連詞起連接作用,表示被連接部分之間的關系,指出下列連詞所表示的關系。
⑴面山而居?!《?⑵聚室而謀?!《?BR> 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BR> ⑷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而:
3.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懲山北之塞(塞: )⑵雜然相許(雜然: )
⑶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易: )⑷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徹: )
⑸懼其不已也(已: )⑹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負: )
4.理解翻譯下面幾個句子。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吾與汝畢力平險。
⑶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⑷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⑸甚矣,汝之不惠。
5.寫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⑴指通豫南 通 ,意為 。⑵始一反焉 通 ,意為 。
⑶汝之不惠 通 ,意為 。⑷一厝朔東 通 ,意為 。
⑸河曲智叟亡以應 通 ,意為 。
6.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
A、愚公與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B、要有長遠打算,辦什么事都要有計劃。
C、只要下決心,有恒心,任何困難都能克服。D、只要辦事認真,上帝也要受感動。
7.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⑴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陽,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BR> ⑵“河陽”應理解為河的北岸。(?。?BR> ⑶“甚矣,汝之不惠”是個倒裝句,翻譯為“你太不聰明了”。(?。?BR> ⑷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對愚公移山。(?。?BR> 8.下列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俯身傾耳以請(《送東陽馬生序》)
C、其:其妻獻疑曰 既出,得其船……處處志之《桃花源記》
D、之:投諸渤海之尾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9.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這樣唱道:“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后來人為你感嘆?!闭堈務勀銓τ薰伴_路”精神的理解。
《扁鵲見蔡桓公》練習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A溫故而知新 B故使人問之
2.A居十日,扁鵲復見 B面山而居,
3.A司命之所屬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所屬 C屬予作文以記之
4.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B桓侯又不說
二、指出下列加點字的古今義
1君有疾在腠里(古: 今: )
2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古: 今: )
3臣是以無請也(古: 今: )
4居十日(古: 今: )
三、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解釋
1望桓侯而還走 通 ,意為 。
2病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 通 ,意為 。
3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 通 ,意為 。
《論語》十則
1字音:謀(móu) 焉(yān) 恕(shù) 弘(hóng) 毅(yì) 喟(kuì) 韶(sháo) 雩(yú)
2多音字:
?。喝?shǐng)吾身 省(shěng)份 傳:傳(chuán)不習乎 傳(zhuàn)記(jì) 惡:兇惡(è) 不成人之惡(è) 惡(ě)心(xin)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ù)也。 冠:衣(yī)冠(guān)整齊 冠(guàn)軍(jūn)
4詞語:
交而不信乎:交:交往 信:誠實。 見賢思齊:賢:德行優(yōu)秀的人賢人。齊:與德行優(yōu)秀的人一致。 其恕乎:?。河米约旱男耐葡雱e人的心?! 『胍悖罕ж撨h大,意志堅強。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欢汕螅憾绻?。表假設?!〔惶幰玻禾帲瑩?jù)有,取?! ?zhí)鞭之士:低微的官職?!〔粓D為樂之至于斯也:沒想到音樂的創(chuàng)作竟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圖:料想。為,作,創(chuàng)作。 莫春:暮春,晚春。
春服:春天穿的單夾衣服?! 」谡撸撼赡耆?。 浴乎沂:在沂河邊洗澡。 風乎舞雩:在舞雩臺上吹吹風。舞雩,魯國當時的祭壇。 詠:歌唱。 與:贊賞。
1.《論語》是________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主要是記錄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
2.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______家、_____家。
3.《〈論語〉十則》中流傳至今的成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謀劃不誠心誠意嗎?與朋友交往不誠實嗎?傳授的知識不去復習嗎?”
孔子說:“看見德行優(yōu)秀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優(yōu)秀的人也要(對照著)檢查自己。”
子貢問:“有一句話可以作為終身遵守的準則嗎?”孔子說:“是寬容啊!自己不想隨的,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BR>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承擔的責任重大,艱難的道路還很長。”
孔子說:“富裕和做官是人們追求的,不講仁義之道去得到它,就不應該占有。貧窮和低賤是人們厭惡的,講仁義之道反受窮而卑微,也不應離開它?!?BR> 子貢問怎樣才能做個君子。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行動,再說出來。”
孔子說:“君子應該成就別人的美德,不應該促成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相反。”
孔子說:“做官如果能夠通過修養(yǎng)仁德而獲得,即使是低微的官職,我也盡力而為。如果不能獲得,我就從事愛好的事業(yè)。”
孔子在齊地聽了《韶》,三個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嘆道:“不料想音樂的創(chuàng)作竟然達到如此高的境界。”
(曾點)說:“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經做好(穿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在沂水游泳,在舞雩臺上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孔子嘆了口氣說:“我贊賞曾點說的?。 ?BR> 歸納成語、格言: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成人之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月不知肉味
六、第七單元詩歌賞析: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賞析
譯詩:
在劍南忽然傳說,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聽到悲喜交集,涕淚沾滿了衣裳。回頭看看妻子兒女,憂愁不知去向?胡亂收卷詩書,我高光得快要發(fā)狂!白天我要開懷痛飲,放聲縱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啟程還鄉(xiāng)。仿佛覺得,我已從巴峽穿過了巫峽;很快便到了襄陽,旋即又奔向洛陽。
句解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劍南一帶忽然傳來官軍收復薊北的喜訊,初聞此訊,我止不住熱淚滾滾,灑滿了衣裳。首聯(lián)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詩人當時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動蕩流離的生活,多少個憂愁凄苦的長夜,多少軍民的浴血奮戰(zhàn),就要結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終于實現(xiàn)了,怎能不教人喜極而泣?“忽傳”,表現(xiàn)捷報來得突然,如春雷乍響,驚喜的洪流,沖開郁積已久的感情閘門?!皠ν狻保磩﹂T關(劍閣)以南地區(qū)的蜀中(今四川境內),唐朝置劍南道,治所在成都?!八E北”,唐時的幽、薊二州一帶(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軍的老巢。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回過頭看著妻子兒女,她們臉上的愁云已經一掃而光;胡亂地收卷起一堆詩書,我欣喜得簡直要發(fā)狂!頷聯(lián)以轉作承,落腳于“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皡s看”,即回頭看。當自己悲喜交集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漫卷”,是一種無目的、下意識的動作。*結束,第一個長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來:從此可以回鄉(xiāng),過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亂的詩書卷起來,詩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歸的自然流露。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滿頭白發(fā)的我,要放聲高歌,還要縱情飲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啟程回歸故鄉(xiāng)。頸聯(lián)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并轉入極欲回鄉(xiāng)的心情。放歌、縱酒是狂喜的具體表現(xiàn)。青春、還鄉(xiāng)是詩人的設想?!鞍资住保蛔靼兹?。如果作“白日”,就與下句中的“青春”顯得重復,故作“白首”較好。“青春”,指春季。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BR> 立即乘船從巴峽啟程,順水穿過巫峽,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陽,旋即又由陸路直奔故鄉(xiāng)洛陽。尾聯(lián)就還鄉(xiāng)作進一步抒寫,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蕩。實際上,從劍外到洛陽,路途很遠,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四處相距也不近,但在歸心似箭的詩人筆下,簡直就像朝發(fā)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這一聯(lián)包含四個地名?!鞍蛵{”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后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tài)與兩“峽”兩“陽”的重復,也就有了一瀉千里的氣勢。
“巴峽”,指四川東北部嘉陵江上游峽谷,非巴東三峽。“巫峽”,在今四川巫山縣東,長江三峽之一。“襄陽”,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祖籍在此。從襄陽到洛陽,要改走陸路,所以用“向”字?!奥尻枴保駥俸幽?。杜甫籍貫河南鞏縣,三歲時移居洛陽,故常以洛陽為故鄉(xiāng)。句后作者原注:“余田園在東京。”東京即洛陽。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時所作。這一年杜甫52歲,由于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突然他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xù)動作,把驚喜心情有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jié)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著自己仿佛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xiāng)。后人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此詩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當?shù)脑u語。
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當這一天終于盼來時,他竟激動得悲喜交加,喜極而哭。前四句由“忽傳”到“初聞”,再到“卻看”“漫卷”,幾個連續(xù)動作把驚喜的心情描繪得生龍活現(xiàn)。后四句通過想象,盡力描寫“喜欲狂”時的激動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飲,而且恨不得乘著大好春光馬上回到家鄉(xiāng),這從他一口氣列出的四個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著這一路線飛走了!
韋應物《滁州西澗》詩歌鑒賞
滁州西澗①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②,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注釋]①這是寫景詩的名篇,描寫春游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滁州:在今安徽滁縣以西。西澗:在滁縣城西。②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jié),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tài),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夫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于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里,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后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并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應當說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思考與練習]
(1)作者用“ ”的詩句表達堅守節(jié)操的志向。
(2)有人說,詩歌蘊含作者感嘆自己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以這樣的說法,那么詩歌中的哪個字是作者的自比?
(3)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案:(1)獨憐幽草澗邊生 (2)“舟”字。 (3)表達了憂傷的情感。
《約客》
前二句交待了當時的環(huán)境和時令。“黃梅”、“雨”、“池塘”、“蛙聲”,寫出了江南梅雨季節(jié)的夏夜之景:雨聲不斷,蛙聲一片。讀來使人如身臨其境,仿佛細雨就在身邊飄,蛙聲就在身邊叫。這看似表現(xiàn)得很“熱鬧”的環(huán)境,實際上詩人要反襯出它的“寂靜”。
后二句點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幾分焦急地等著,沒事可干,“閑敲”棋子,靜靜地看著閃閃的燈花。第三句“有約不來過夜半”,用“有約”點出了詩人曾“約客”來訪,“過夜半”說明了等待時間之久,本來期待的是約客的叩門聲,但聽到的卻只是一陣陣的雨聲和蛙聲,比照之下更顯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閑敲棋子”是一個細節(jié)描寫,詩人約客久候不到,燈芯很長,詩人百無聊賴之際,下意識地將黑白棋子在棋盤上輕輕敲打,而篤篤的敲棋聲又將燈花都震落了。這種姿態(tài)貌似閑逸,其實反映出詩人內心的焦躁。
全詩通過對撩人思緒的環(huán)境及“閑敲棋子”這一細節(jié)動作的渲染,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一種悵惘的心情,可謂形神兼?zhèn)?。全詩生活氣息較濃,又擺脫了雕琢之習,清麗可誦。
【經典試題】
1、對這首宋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BR> A.前兩句寫出了時令特色和地方氣息,從側面透露出詩人在靜候友人來訪時的感受。
B.第三句點題,以“夜半”說明詩人在久久等待,但約客未至,卻只聽到陣陣的雨聲、蛙聲。
C.第四句描寫了“閑敲棋子”這一細節(jié),生動地表現(xiàn)出詩人此時閑適恬淡的心情。
D.全詩通過對環(huán)境和人物動作的渲染,描寫詩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韻味。
2、詩中主人公當時是什么心情 是通過什么表現(xiàn)出來的出來的?
【參考答案】
1、C(提示:前兩句是詩人聽到的“景”,詩人盼望朋友到來,側耳細聽,沒能聽到朋友的腳步,只聽到雨聲和蛙聲;這兩句也暗中點明朋友“不來”的原因。明乎此,后一句的“閑敲棋子”的“閑”就不能理解為“悠閑”“閑適”,而是閑得無聊。)
2、詩人當時侯客不至,心情煩躁不安。通過一個細節(jié)描寫“閑敲棋子”表現(xiàn)出來。
如 夢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誨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綠肥紅瘦”中,“綠”、“紅”分別代替葉和花,“肥”和“瘦”分別形容 和 。
(2)作者采用 手法,表達了對春花的留戀和惜別的一種傷感情緒。
答案:(1)葉的茂盛 花的凋零 (2)委婉含蓄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聞鷓鴣。
[注釋義]
(1) 菩薩蠻:詞牌名?! 。?)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3) 郁孤臺: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4) 清江:指贛江,它經贛州向東北 流入鄱陽湖。
(5)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6) 可憐:可惜。 ?。?) 愁余:使我憂愁。
(8) 鷓鴣:鳥名,傳說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BR> 辛棄疾的畢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tǒng)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fā)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后,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后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后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回環(huán)宛曲之美;善于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今譯】
郁孤臺下清江水不停奔流,流水中沖走了多少淚水,這都是逃亡百姓的痛苦。抬起頭來遙望西北方,可憐昔日的京都啊,全被無數(shù)的高山遮住。
青山怎么能夠擋住滾滾的江水啊,江水畢竟要向東方流去。我獨立在暮色蒼茫的江畔,勾引起心中無限的苦愁,又聽見深山傳來鷓鴣哀啼:“行不得也哥哥!”
【評析】
這首詞辛棄疾填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春,當時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公事”(主管司法兼理軍政),駐所在贛州。詞從贛江想到四十年前金兵追趕隆裕太后的往事,想象江水還流著當時逃難百姓的眼淚。又從郁孤臺一名“望闕”(唐代刺史李勉登郁孤臺望都城長安,以為“郁孤非美名”,改為“望闕”),想到宋朝的古都城開封,又想到北方無數(shù)山河那時都被敵人占領,成為淪陷區(qū)了。江水畢竟要向東流去,重迭的山是不能遮斷它的去路的。這也許是作者比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愛國壯志。但是,在江上暮色蒼茫的時候,聽見鷓鴣的啼聲,好像是說“行不得也哥哥”,使他想到恢復之業(yè),還是困難重重,引起無限憂愁。
全詞抒寫對朝廷茍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敘述,不慍不火,蘊藉深沉。不假雕繪,使用比興手法自然動人。
一、字詞
瞥(piē) 娑(suō) 揠(yà) 猗(yī) 蕈(xùn) 菌(jūn) 氈(zhān) 怠(dài) 垠(yín) 砥(dǐ) 懨(yān) 虬(qiú) 楠(nán) 頎(qí) 汲(jí) 剎(shā) 柯(kē) 甬(yǒng) 緬(miǎn) 璀璨(cuǐcàn) 亨(hēng) 硯(yàn) 羼(chàn) 蘸(zhàn) 舀(yǎo) 綻(zhàn) 皸(jūn) 捺(nà) 鍥(qiè) 赳(jiū) 臼(jiù) 黠(xiá) 咂(zā) 捋(lǚ) 戳(chuō) 窘(jiǒng) 惘(wǎng) 忐忑(tǎntè) 矜(jīn) 侃(kǎn) 靦腆(miǎntiǎn) 吁(xū)拗(niù) 恬(tián) 舐(shì) 嚏(tì) 擤(xǐng) 癟(biě) 瞟(piǎo) 盅(zhōng) 鹵(lǔ) 熠(yì) 慨(kǎi)玄(xuán) 渺(miǎo) 仆(pú) 摧(cuī) 抹(mǒ) 搽(chá) 誆(kuāng) 宰(zǎi) 誣(wū) 刎(wěn) 篡(cuàn) 薊(jì) 稽(jī)詔(zhào) 晏(yàn) 泮(pàn)
瞥見 了截 婆娑 揠苗助長 蔥蘢 猗陰 涸轍 淅瀝 幽囚 攀緣 流連 視野 錘煉 主宰 懨懨 暈圈 參天 偉岸 秀頎 妙手偶得 坦蕩如砥 潛滋暗長 旁逸斜出 慨嘆 縱橫決蕩 黃綠錯綜 婆娑 屈曲 倔強 不折不撓 枝柯 疏落 盎然 荒誕 璀璨 誆騙 沁人心脾
稟賦 從容不迫 惴惴不安 馨香 緬懷 茁壯 豐碩 老驥伏櫪 充沛 間或萍水相逢 隔閡 浮想聯(lián)翩 闊綽 不屑置辯 頹唐 筆硯 附和 惋惜 分辯 懲罰 皸裂 吝惜 挑剔 脫臼 雄赳赳 纖長溫文爾雅允諾 借花獻佛 窘迫 憂郁 忙不迭 矜持 檢點 溫馨 勃然大怒
戰(zhàn)戰(zhàn)兢兢 鍥而不舍 釋然 湛涼 聲色俱厲 斬釘截鐵 秉公 脫臼 兀自 狡黠 斑駁 內疚 冥思苦想 拘謹 彬彬有禮刁難 哽咽 謾罵 哀兵必勝 侃侃而談 靦腆 氣喘吁吁 執(zhí)拗 恬淡 諂媚 霹靂 戰(zhàn)栗 忌諱 熱衷 光彩熠熠 呵叱 乖覺 嘀咕 哆嗦 玄虛渺茫奄奄一息賜教 地大物博 懷古傷今 埋頭苦干 駑鈍 為民請命 舍身求法 前仆后繼 誣蔑脂粉 抹殺 自欺欺人 死心塌地 中興 典籍 殊不知 無稽 祠堂 造次 爵士 玲瓏 勢必 仆役 下馬威 前呼后擁疏忽 脆弱 深奧 疑慮 咫尺 把晤 珍攝 政躬 詮察 悖謬 茍同 黨私
凈土 撳鈕 銳減 諂媚 取悅 熟稔 瘡痍希冀 發(fā)酵 豁達 涅磐 訣竅 宣泄 蹂躪 幼稚
忐忑 萌發(fā) 擅自 宿愿 繁衍 佇立 紐帶 永恒 贊譽 典范 恍若 晨曦 瞥見 箱篋 同捐前嫌 難辭其咎 巧言令色 前仆后繼 自欺欺人 毋庸贅言 變幻莫測 時不我與 未雨綢繆 雞皮鶴發(fā) 鄙人 瘦骨嶙峋 勃然大怒 化為烏有 無與倫比 怒不可遏 不可思議 眼花繚亂
不可名狀 請?zhí)?蕩然無存 富麗堂皇 豐功偉績 趿拉 珍饈 咂摸 凌亂 文縐縐
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禮賢下士 自娛 伊始 佇立 闌珊 爽朗 難堪 褡褳藻井 閉門羹 打秋風 說媒拉纖 綾羅綢緞 兵荒馬亂 老氣橫秋 深居簡出 充耳不聞 才疏學淺
痛心疾首 三顧茅廬 化干戈為玉帛 怡然自得 熙熙攘攘 頹垣斷壁 神聊海吹 金碧輝煌 一文不名 龍盤虎踞 無事不登三寶殿 天庭飽滿,地閣方圓
二、精彩的句子
(1)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
品析:作者直接傾訴對綠的熱愛和渴盼,表現(xiàn)出作者對當時北方都市沉悶環(huán)境的厭倦和不滿,既指自然環(huán)境,也可以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
(2)我拿綠色來裝飾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品析:此句一方面表達作者喜愛綠色就像喜愛生命,綠色在作者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時也為自己“囚綠”交代原因。
(3)植物是多固執(zhí)??!它不了解我對它的愛撫,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
品析:作者責怪常春藤,表達對綠的自省的心理活動,對綠的認識逐漸起了變化,但仍然不肯徹底改變自己的決定,很能反映作者對綠愛得“執(zhí)著”。
(4)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么?
品析:作者和常春藤的關系改變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關系,化為朋友。同時也隱含了作者對淪陷于敵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懷念。
(5)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lián)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wèi)他們家鄉(xiāng)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品析:作者連用四個反問句組成一組排比句,層層遞進,氣勢恢宏,由贊美樹到贊美人,過渡自然。第一個句子為由樹及人張本,第二個句子點明白楊樹象征北方農民,第三個句子點明白楊樹象征北方農民中的戰(zhàn)士,后一個句子深入一步點明白楊樹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四個反問句連貫緊湊,思想逐步深入,贊美之情達到高潮,展現(xiàn)了更為廓大深遠的精神境界。
(6)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品析:這是全文的主旨句,概括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點明了全文的主題。
(7)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的人。
賞析:“短衣幫”與“長衫客”之間等級森嚴,隔著鴻溝。孔乙己“站著喝酒”,說明社會地位低下,應屬“短衣幫”;而他“穿長衫”,總想保持讀書人架式,卻窮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與長衫并起并坐??滓壹航洕鸂顩r、社會地位與思想意識的嚴重矛盾,充分說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話點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點。
(8)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賞析:“竊”與“偷”本是同義詞,所不同的一是文言,一是白話,可孔乙己卻認為不能相提并論。在他看來,“竊”比“偷”似乎高人一等,何況他“竊”的是與讀書人關系密切的書,這就更高人一等了。其實這是強詞奪理,是自我解嘲。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生動地刻畫出一個迂腐可笑、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讀書人形象。
(9)陶影用目光包裹著兒子,隨著小也的步伐,這目光像柔軟的蠶絲從繭中抽了出來。
賞析:把目光比喻成“柔軟的蠶絲”,隨著兒子的身影或長或短。目光中包含著一個母親所有的愛、快樂和欣慰,像蠶絲那樣綿綿不絕,這樣的比喻多么獨特而有韻味啊。
(10)小也,你離兩位爺爺再近點,我什么都不圖,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講清楚,告訴孩子:媽媽沒有錯……
賞析:這個結尾很令人感動,主人公一切的努力只是要孩子明白:媽媽沒有錯。一個竭力維護人格尊嚴,立場堅定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讓我們不由贊嘆一聲:可憐天下父母心。
(11)人人走橋,未必想到是什么橋。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品析:這兩句話提醒人們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只有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人,才真正能夠從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語句排列整齊,含義深刻,耐人尋味。
(12)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著國聯(lián),也是事實;現(xiàn)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lián),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品析:本文批駁的是一種悲觀論調。一開始就揭示對方的論點及其論據(jù)。指出這種悲觀論的要害是“以偏概全”?!翱傋钥洹薄爸幌M薄耙晃肚笊癜莘穑瑧压艂瘛薄笆鞘聦崱薄耙彩鞘聦崱薄皡s也是事實”“于是有人慨嘆曰”等語句,極富有嘲諷意味,極其簡練地勾勒出三種形象,三種臉譜,始而妄自尊大,繼而仰人鼻息,后竟至乞靈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相互映襯,又從變化中顯出悲觀論者精神節(jié)節(jié)敗退,每況愈下。
(13)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品析: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這是一個真理。他們充滿自信力,為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奮斗不息,他們才是中華民族的中堅力量,才能代表我們的民族。魯迅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以排比的句式,簡練的文字,記載下他們的歷史功勛,運用典型化的手法,將“中國的脊梁”這個崇高的形象樹了起來。
(14)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jù)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品析: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不要被國民黨反動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論所欺騙,要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著眼于全體人民大眾,才能透過假象,識破反動派的欺騙宣傳,把握問題的實質。要看到人民大眾和革命力量不屈的斗爭和偉大的力量,信心百倍地去為民族的解放而奮斗。
(15)當今國際風云變幻莫測,臺灣上下眾議紛紜,歲月不居,來日苦短,夜長夢多,時不我與。
賞析:作者運用一連串的短句,給人一種緊迫感,讓人感到時光易逝、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緊迫性。作者一方面從世界、臺灣角度來說明,若不盡早促成國共和談,恐怕夜長夢多;一方面從蔣經國年齡的角度說明:時不我待,要抓緊時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聯(lián)想到近年“*”勢力甚囂塵上,美國軍艦駛近臺海,蔣氏父子陵寢也遭物議等事實,可見鄧小平同志、廖承志同志當年的眼光是何等敏銳,何等長遠。
(16)遙望南天,不禁神馳,書不盡言,諸希珍重,佇候復音。
賞析:此句寫出了作者對蔣經國的殷殷期盼之情,言辭懇切,飽含深情?!斑b望南天,不禁神馳”,有對老友的牽掛,更有對臺灣的神往和盼望;“諸希珍重,佇候復音”,有對舊友的關懷,更有對舊友盡早促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期盼,拳拳之心,難以盡言,而一代政治家、革命家的愛國情懷卻已含在字里行間,讀后令人感動不已。
(17)十四過了,就奔十八;十八過了,就奔三十;三十過了,就如江河一瀉千里。
賞析:“十四……就……十八……就……三十……就……”,既是排比句,又是頂真句。采用這種句式不僅強調了時光易逝,更突出了“十四歲”、“十八歲”、“三十歲”分別是人一生中至關重要的幾個階段的轉折點。人生短暫,時光易逝,在這幾個階段要認真地塑造自己,否則,一旦定型就很難改變。
(18)“要抖威風,跟洋人干去,洋人厲害!英法聯(lián)軍燒了圓明園,尊家吃著官餉,可沒見您去沖鋒打仗!”
品析:此話出自常四爺之口,個性化的語言體現(xiàn)了他對現(xiàn)實有清醒認識、正直、豪氣的性格特點。他看不慣二德子之流吃軟怕硬、窩里橫的作派,直言揭露批判,體現(xiàn)了當時有良知的民眾對清朝腐敗無能的痛心和無奈。
(19)“我哪里是化學家喲!我只是一個劑,是個催化劑?!?BR> 品析: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化學變化主要*內因,齊先生的愛國之心和與我們的合作是主要的,我只是起了一點促進作用。生動貼切的比喻使陳毅市長的語言顯得幽默風趣又不失含蓄,既不失共產黨高級領導人的身份又給人以親切之感。
(20)“我知道齊先生是學者,是專家,只可就見,不可屈致,所以我才親顧茅廬,如一顧不成,我愿三顧?!?BR> 品析:此話出自陳毅之口,表現(xiàn)了他的禮賢下士、堅韌不拔,思賢若渴?;萌龂适录确浅G‘?shù)乇憩F(xiàn)出人物的誠意,又讓人感到陳毅有著良好的修養(yǎng)和豪爽、直率的性格。這種個性化的語言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偉人的風范,不能不令人擊節(jié)嘆賞。
三、仿寫練習
①仿照“綠色是多寶貴的?。∷巧?,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一段話的句式,以“紅色是多寶貴的啊”開頭,寫一段話。
②仿照下列句式,自擬話題,寫一段話。
我拿綠色來裝飾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
③仿照上文第(6)句話寫一組排比句,可以“梅花”“蓮”“竹子”“菊花”等植物為話題,揭示出他們的象征意義。
④仿照上文第(7)句話,用“不但……尤其……”造句。
⑤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母親或父親的特點。
我的母親(或父親)是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的人。
⑥模仿第(3)句話,描寫一個人物的神態(tài)和語言,要能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性格或內心世界。
⑦第(4)句話把母親的目光比喻成“柔軟的蠶絲”,母親的目光還能比喻成什么?請完成下面的仿寫。
母親的目光像柔軟的蠶絲,隨著兒子的身影越抽越長;母親的目光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親的目光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仿“人人走橋,未必想到是什么橋。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寫一句話:
人人__________,未必______________;人人________,未必_______________。
⑨仿課文中例句完成:
從近兩年的中國體育成績看起來:_____________,是事實;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事實;_______________,卻也是事實。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已然成為世界體育大國了。
四、多彩的語文常識
陸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臺。寫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過3本散文集?!逗P恰贰ⅰ吨竦丁?、《囚綠記》,《囚綠記》寫于抗戰(zhàn)爆發(fā)之后,除了上述題材和情調之外,又加入了對祖國山河淪亡的感嘆與對民族氣節(jié)的禮贊。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xiāng)人。現(xiàn)代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子夜》,中篇小說《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等。
畢淑敏,當代女作家,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1952年出生于新疆。從事醫(y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yè)寫作,共發(fā)表作品200萬字。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紅處方》、《昆侖殤》、《血玲瓏》等。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jù)稱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段褰洝钒ǎ骸吨芤住贰ⅰ渡袝?、《詩經》、《禮記》、《春秋》。
關于駁論文:
駁論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fā)表議論,反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從而表明自己正確的見解和主張。
駁論文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即“駁”與“立”,在駁斥對方錯誤觀點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正確的觀點?!榜g”是“立”的前提,批駁對方的要點在于抓住“突破口”。尋找對方論點,論據(jù)或論證過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揭示謬誤,從而立論?!傲ⅰ笔恰榜g”水到渠成的結果,也是“駁”的必然要求,它也可以在駁論的過程中漸漸形成,但是立論的觀點一定要鮮明。
駁論文批駁對方觀點的方式有三種: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二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據(jù)來駁倒對方的論點;三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所有批駁的方式的終目的都是駁倒對方的論點。
何為“正史”
即《二十四史》,是由乾隆皇帝欽定,將24部史書合在一起的統(tǒng)稱,記述了中國自上古洪荒時代至明代數(shù)千年歷史,由漢武帝至清乾隆帝歷代學家精心編篡而成,歷時長達1800多年,共計3213卷,堪稱中華文明的百科全書。它記述了各歷史時期的經濟、政治、科技、軍事、文化、藝術、外交等多方面內容,主要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老舍(1899-1966)現(xiàn)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民堂》等,中篇小說《月芽兒》《我這一輩子》,劇本有《龍須溝》《茶館》等。曾因創(chuàng)作優(yōu)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沙葉新,一九三九年生于南京,回族。當代劇作家。主要劇作有:《一分錢》、《焦裕祿》(與人合作)、《約會》)、《陳毅市長》等?!蛾愐闶虚L》獲全國優(yōu)秀話劇創(chuàng)作獎和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獎。
作者:革命家、政治家廖承志;當代作家劉亞洲;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法國作家雨果。
歷史人物、事件:蔣經國、蔣介石父子;孫中山及其三民主義;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五、文言文專題:
《秋水》
1.通假字
①涇流之大 “涇”同“徑”,直。 ②不辯牛馬 “辯”同 “辨”,辨識。
2、詞類活用
①且夫我嘗少仲尼之賢 “少”,形容詞用作動詞,小看。
②而輕伯夷之義 “輕”,形容詞用作動詞,輕視 ③秋水時至 “時”,名詞用作狀語,按時令
④順流而東行 “東”,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⑤東面而對 “面”,名詞用作動詞,面對
3、特殊句式
①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應為“若己”,意為“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謂也 賓語前置,應為“謂我”,意為“說的是我”。
③聞道百 定語后置,應為“百道”,意為“很多的道理”。
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見……于……”,表示被動的固定結構。
⑤我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非,則……”,固定結構,可翻為“不是……,就……”
【文化卡片】
1、仲尼:孔子(前551—前479),名丘,春秋末期魯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后來私人辦學,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晚年曾整理“六經”。他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自漢代以后,孔子學說成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以至于今。
【成 語】
望洋興嘆: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捕蛇者說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1)歲賦其二( )(2)幾死者數(shù)矣( )( )
(3)更若役( )(4)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 )
2.翻譯下列句子:
⑴雖雞狗不得寧焉。
⑵君將哀而生之乎?
⑶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⑷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⑸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⑹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⑺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3.蔣氏的兩次“戚”,各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兩次“悲”,又各是為了什么?用自己的話加以簡要回答。
4.選出注音不正確的一項( )
A.視其缶(fǒu)曩(nǎng)殫(dān)其地之出B.弛(chí)然頓踣(bó) 生日蹙(cù)
C.嚙(niè)人攣腕(luán wǎn)瘺(lòu)D.隳(huí)突恂(xún)恂而起而駭(hài)者
5.“永州之野產異蛇”中用“異”,不用“毒”,理解正確的一項( )
A.用“異”說明此蛇格外毒 B.用“異”說明與其他蛇都不相同
C.用“異”暗中伏下一個“毒”字,但比“毒”的含義更豐富
D.用“異”說明蛇是永州特產
6.選出誦讀下面句子時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 )
A. 鄉(xiāng)鄰之生/日蹙 B.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C. 叫器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D. 但原/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7.“說”指的是_____的一種文體,跟_______在某種程度上相似?!罢f”的內容,一般是作者對某個社會性問題_________從而說明一個道理。
A.現(xiàn)代當代散文感情反發(fā) B.古代現(xiàn)代散文抒情言志
C.古代現(xiàn)代雜文見解和議論 D.當代當代雜文說明和解釋
8.此例句中的修辭方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A.庶竭駑鈍,攘除*兇,興復漢室,還于恒都。B.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C.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D.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9.下列句子中朗讀節(jié)奏有誤的一句是( )
A、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B、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C、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10.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A、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 B、河曲智叟亡(wáng)以應。
C、復立楚國之社稷(jī)。 D、更(gèng)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故:故為之說 既克,公問其故 B、比: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
C、食:謹食之 食之不能盡其材 D、觀:今以蔣氏觀之此則 岳陽樓之大觀也
12.文章結尾作者提到了“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你是如何看待柳宗元的思想的?
13.文中蔣氏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愚公移山-----列子
一、翻譯下列句子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
2、且焉置土石? 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 冬夏換季,才往返呢。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聰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
二、回答下列問題。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直通豫南,達于漢陰。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對移山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對丈夫的關心而“獻疑”的,她不反對移山,所以提出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譏笑,阻止移山,也體現(xiàn)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兩個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對舉,有何深意?從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實上,“大智若愚”,他有遠大的抱負,移山是為了造福后代,他認識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力量是“無窮匱”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斷定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實為“鼠目寸光”。
三、基礎知識訓練
1.給下列帶點的字注音:
萬仞( ) 箕畚( ) 孀妻() 匱乏( ) 始齔( )
2.連詞起連接作用,表示被連接部分之間的關系,指出下列連詞所表示的關系。
⑴面山而居?!《?⑵聚室而謀?!《?BR> 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BR> ⑷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而:
3.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懲山北之塞(塞: )⑵雜然相許(雜然: )
⑶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易: )⑷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徹: )
⑸懼其不已也(已: )⑹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負: )
4.理解翻譯下面幾個句子。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吾與汝畢力平險。
⑶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⑷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⑸甚矣,汝之不惠。
5.寫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⑴指通豫南 通 ,意為 。⑵始一反焉 通 ,意為 。
⑶汝之不惠 通 ,意為 。⑷一厝朔東 通 ,意為 。
⑸河曲智叟亡以應 通 ,意為 。
6.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
A、愚公與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B、要有長遠打算,辦什么事都要有計劃。
C、只要下決心,有恒心,任何困難都能克服。D、只要辦事認真,上帝也要受感動。
7.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⑴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陽,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BR> ⑵“河陽”應理解為河的北岸。(?。?BR> ⑶“甚矣,汝之不惠”是個倒裝句,翻譯為“你太不聰明了”。(?。?BR> ⑷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對愚公移山。(?。?BR> 8.下列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俯身傾耳以請(《送東陽馬生序》)
C、其:其妻獻疑曰 既出,得其船……處處志之《桃花源記》
D、之:投諸渤海之尾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9.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這樣唱道:“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后來人為你感嘆?!闭堈務勀銓τ薰伴_路”精神的理解。
《扁鵲見蔡桓公》練習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A溫故而知新 B故使人問之
2.A居十日,扁鵲復見 B面山而居,
3.A司命之所屬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所屬 C屬予作文以記之
4.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B桓侯又不說
二、指出下列加點字的古今義
1君有疾在腠里(古: 今: )
2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古: 今: )
3臣是以無請也(古: 今: )
4居十日(古: 今: )
三、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解釋
1望桓侯而還走 通 ,意為 。
2病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 通 ,意為 。
3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 通 ,意為 。
《論語》十則
1字音:謀(móu) 焉(yān) 恕(shù) 弘(hóng) 毅(yì) 喟(kuì) 韶(sháo) 雩(yú)
2多音字:
?。喝?shǐng)吾身 省(shěng)份 傳:傳(chuán)不習乎 傳(zhuàn)記(jì) 惡:兇惡(è) 不成人之惡(è) 惡(ě)心(xin)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ù)也。 冠:衣(yī)冠(guān)整齊 冠(guàn)軍(jūn)
4詞語:
交而不信乎:交:交往 信:誠實。 見賢思齊:賢:德行優(yōu)秀的人賢人。齊:與德行優(yōu)秀的人一致。 其恕乎:?。河米约旱男耐葡雱e人的心?! 『胍悖罕ж撨h大,意志堅強。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欢汕螅憾绻?。表假設?!〔惶幰玻禾帲瑩?jù)有,取?! ?zhí)鞭之士:低微的官職?!〔粓D為樂之至于斯也:沒想到音樂的創(chuàng)作竟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圖:料想。為,作,創(chuàng)作。 莫春:暮春,晚春。
春服:春天穿的單夾衣服?! 」谡撸撼赡耆?。 浴乎沂:在沂河邊洗澡。 風乎舞雩:在舞雩臺上吹吹風。舞雩,魯國當時的祭壇。 詠:歌唱。 與:贊賞。
1.《論語》是________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主要是記錄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
2.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______家、_____家。
3.《〈論語〉十則》中流傳至今的成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謀劃不誠心誠意嗎?與朋友交往不誠實嗎?傳授的知識不去復習嗎?”
孔子說:“看見德行優(yōu)秀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優(yōu)秀的人也要(對照著)檢查自己。”
子貢問:“有一句話可以作為終身遵守的準則嗎?”孔子說:“是寬容啊!自己不想隨的,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BR>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承擔的責任重大,艱難的道路還很長。”
孔子說:“富裕和做官是人們追求的,不講仁義之道去得到它,就不應該占有。貧窮和低賤是人們厭惡的,講仁義之道反受窮而卑微,也不應離開它?!?BR> 子貢問怎樣才能做個君子。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行動,再說出來。”
孔子說:“君子應該成就別人的美德,不應該促成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相反。”
孔子說:“做官如果能夠通過修養(yǎng)仁德而獲得,即使是低微的官職,我也盡力而為。如果不能獲得,我就從事愛好的事業(yè)。”
孔子在齊地聽了《韶》,三個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嘆道:“不料想音樂的創(chuàng)作竟然達到如此高的境界。”
(曾點)說:“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經做好(穿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在沂水游泳,在舞雩臺上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孔子嘆了口氣說:“我贊賞曾點說的?。 ?BR> 歸納成語、格言: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成人之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月不知肉味
六、第七單元詩歌賞析: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賞析
譯詩:
在劍南忽然傳說,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聽到悲喜交集,涕淚沾滿了衣裳。回頭看看妻子兒女,憂愁不知去向?胡亂收卷詩書,我高光得快要發(fā)狂!白天我要開懷痛飲,放聲縱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啟程還鄉(xiāng)。仿佛覺得,我已從巴峽穿過了巫峽;很快便到了襄陽,旋即又奔向洛陽。
句解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劍南一帶忽然傳來官軍收復薊北的喜訊,初聞此訊,我止不住熱淚滾滾,灑滿了衣裳。首聯(lián)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詩人當時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動蕩流離的生活,多少個憂愁凄苦的長夜,多少軍民的浴血奮戰(zhàn),就要結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終于實現(xiàn)了,怎能不教人喜極而泣?“忽傳”,表現(xiàn)捷報來得突然,如春雷乍響,驚喜的洪流,沖開郁積已久的感情閘門?!皠ν狻保磩﹂T關(劍閣)以南地區(qū)的蜀中(今四川境內),唐朝置劍南道,治所在成都?!八E北”,唐時的幽、薊二州一帶(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軍的老巢。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回過頭看著妻子兒女,她們臉上的愁云已經一掃而光;胡亂地收卷起一堆詩書,我欣喜得簡直要發(fā)狂!頷聯(lián)以轉作承,落腳于“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皡s看”,即回頭看。當自己悲喜交集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漫卷”,是一種無目的、下意識的動作。*結束,第一個長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來:從此可以回鄉(xiāng),過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亂的詩書卷起來,詩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歸的自然流露。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滿頭白發(fā)的我,要放聲高歌,還要縱情飲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啟程回歸故鄉(xiāng)。頸聯(lián)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并轉入極欲回鄉(xiāng)的心情。放歌、縱酒是狂喜的具體表現(xiàn)。青春、還鄉(xiāng)是詩人的設想?!鞍资住保蛔靼兹?。如果作“白日”,就與下句中的“青春”顯得重復,故作“白首”較好。“青春”,指春季。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BR> 立即乘船從巴峽啟程,順水穿過巫峽,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陽,旋即又由陸路直奔故鄉(xiāng)洛陽。尾聯(lián)就還鄉(xiāng)作進一步抒寫,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蕩。實際上,從劍外到洛陽,路途很遠,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四處相距也不近,但在歸心似箭的詩人筆下,簡直就像朝發(fā)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這一聯(lián)包含四個地名?!鞍蛵{”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后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tài)與兩“峽”兩“陽”的重復,也就有了一瀉千里的氣勢。
“巴峽”,指四川東北部嘉陵江上游峽谷,非巴東三峽。“巫峽”,在今四川巫山縣東,長江三峽之一。“襄陽”,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祖籍在此。從襄陽到洛陽,要改走陸路,所以用“向”字?!奥尻枴保駥俸幽?。杜甫籍貫河南鞏縣,三歲時移居洛陽,故常以洛陽為故鄉(xiāng)。句后作者原注:“余田園在東京。”東京即洛陽。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時所作。這一年杜甫52歲,由于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突然他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xù)動作,把驚喜心情有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在“即從”、“穿”、“便下”、“向”這四個富有動感節(jié)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著自己仿佛已經穿過巴峽、巫峽,路過襄陽、洛陽,回到了夢寐以求的家鄉(xiāng)。后人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此詩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當?shù)脑u語。
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當這一天終于盼來時,他竟激動得悲喜交加,喜極而哭。前四句由“忽傳”到“初聞”,再到“卻看”“漫卷”,幾個連續(xù)動作把驚喜的心情描繪得生龍活現(xiàn)。后四句通過想象,盡力描寫“喜欲狂”時的激動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飲,而且恨不得乘著大好春光馬上回到家鄉(xiāng),這從他一口氣列出的四個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著這一路線飛走了!
韋應物《滁州西澗》詩歌鑒賞
滁州西澗①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②,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注釋]①這是寫景詩的名篇,描寫春游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滁州:在今安徽滁縣以西。西澗:在滁縣城西。②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jié),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tài),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夫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于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里,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后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并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應當說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思考與練習]
(1)作者用“ ”的詩句表達堅守節(jié)操的志向。
(2)有人說,詩歌蘊含作者感嘆自己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以這樣的說法,那么詩歌中的哪個字是作者的自比?
(3)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案:(1)獨憐幽草澗邊生 (2)“舟”字。 (3)表達了憂傷的情感。
《約客》
前二句交待了當時的環(huán)境和時令。“黃梅”、“雨”、“池塘”、“蛙聲”,寫出了江南梅雨季節(jié)的夏夜之景:雨聲不斷,蛙聲一片。讀來使人如身臨其境,仿佛細雨就在身邊飄,蛙聲就在身邊叫。這看似表現(xiàn)得很“熱鬧”的環(huán)境,實際上詩人要反襯出它的“寂靜”。
后二句點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幾分焦急地等著,沒事可干,“閑敲”棋子,靜靜地看著閃閃的燈花。第三句“有約不來過夜半”,用“有約”點出了詩人曾“約客”來訪,“過夜半”說明了等待時間之久,本來期待的是約客的叩門聲,但聽到的卻只是一陣陣的雨聲和蛙聲,比照之下更顯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閑敲棋子”是一個細節(jié)描寫,詩人約客久候不到,燈芯很長,詩人百無聊賴之際,下意識地將黑白棋子在棋盤上輕輕敲打,而篤篤的敲棋聲又將燈花都震落了。這種姿態(tài)貌似閑逸,其實反映出詩人內心的焦躁。
全詩通過對撩人思緒的環(huán)境及“閑敲棋子”這一細節(jié)動作的渲染,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一種悵惘的心情,可謂形神兼?zhèn)?。全詩生活氣息較濃,又擺脫了雕琢之習,清麗可誦。
【經典試題】
1、對這首宋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BR> A.前兩句寫出了時令特色和地方氣息,從側面透露出詩人在靜候友人來訪時的感受。
B.第三句點題,以“夜半”說明詩人在久久等待,但約客未至,卻只聽到陣陣的雨聲、蛙聲。
C.第四句描寫了“閑敲棋子”這一細節(jié),生動地表現(xiàn)出詩人此時閑適恬淡的心情。
D.全詩通過對環(huán)境和人物動作的渲染,描寫詩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韻味。
2、詩中主人公當時是什么心情 是通過什么表現(xiàn)出來的出來的?
【參考答案】
1、C(提示:前兩句是詩人聽到的“景”,詩人盼望朋友到來,側耳細聽,沒能聽到朋友的腳步,只聽到雨聲和蛙聲;這兩句也暗中點明朋友“不來”的原因。明乎此,后一句的“閑敲棋子”的“閑”就不能理解為“悠閑”“閑適”,而是閑得無聊。)
2、詩人當時侯客不至,心情煩躁不安。通過一個細節(jié)描寫“閑敲棋子”表現(xiàn)出來。
如 夢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誨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綠肥紅瘦”中,“綠”、“紅”分別代替葉和花,“肥”和“瘦”分別形容 和 。
(2)作者采用 手法,表達了對春花的留戀和惜別的一種傷感情緒。
答案:(1)葉的茂盛 花的凋零 (2)委婉含蓄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聞鷓鴣。
[注釋義]
(1) 菩薩蠻:詞牌名?! 。?) 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
(3) 郁孤臺: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4) 清江:指贛江,它經贛州向東北 流入鄱陽湖。
(5) 長安:漢唐首都,在今西安市。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6) 可憐:可惜。 ?。?) 愁余:使我憂愁。
(8) 鷓鴣:鳥名,傳說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
[名句賞析]——“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BR> 辛棄疾的畢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tǒng)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fā)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后,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沖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后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后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回環(huán)宛曲之美;善于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今譯】
郁孤臺下清江水不停奔流,流水中沖走了多少淚水,這都是逃亡百姓的痛苦。抬起頭來遙望西北方,可憐昔日的京都啊,全被無數(shù)的高山遮住。
青山怎么能夠擋住滾滾的江水啊,江水畢竟要向東方流去。我獨立在暮色蒼茫的江畔,勾引起心中無限的苦愁,又聽見深山傳來鷓鴣哀啼:“行不得也哥哥!”
【評析】
這首詞辛棄疾填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春,當時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公事”(主管司法兼理軍政),駐所在贛州。詞從贛江想到四十年前金兵追趕隆裕太后的往事,想象江水還流著當時逃難百姓的眼淚。又從郁孤臺一名“望闕”(唐代刺史李勉登郁孤臺望都城長安,以為“郁孤非美名”,改為“望闕”),想到宋朝的古都城開封,又想到北方無數(shù)山河那時都被敵人占領,成為淪陷區(qū)了。江水畢竟要向東流去,重迭的山是不能遮斷它的去路的。這也許是作者比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愛國壯志。但是,在江上暮色蒼茫的時候,聽見鷓鴣的啼聲,好像是說“行不得也哥哥”,使他想到恢復之業(yè),還是困難重重,引起無限憂愁。
全詞抒寫對朝廷茍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敘述,不慍不火,蘊藉深沉。不假雕繪,使用比興手法自然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