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話題作文:動物會生氣嗎?_1500字

字號:

人,是一種擅長憤怒的動物。我們遭到侵犯或是驚嚇時會發(fā)怒,看到不公之事時會發(fā)怒,甚至有時候會有沒來由的怒火。這些憤怒,都不稀奇。
    但是,動物會發(fā)怒么?
    也許你認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其實這個問題沒那么簡單。
    在古代,憤怒是哲學家們喜歡的一個爭論點。中世紀的阿拉伯哲學家穆罕默德?安薩里同意亞里士多德認為動物和人一樣能夠憤怒的觀點,并且憤怒是生命的三要素之一(另外兩項是食欲和沖動)。但在另外一方面,又有伊本?西那、托馬斯?阿奎那等哲學家認為動物不能憤怒。中世紀的歐洲醫(yī)學建立在四體液學說上,掌管憤怒、讓人易怒的體液是黃膽汁,這個學說的建立,和希波克拉底的解剖工作有關,那么套在動物身上問題似乎也不太大。在西方的民間文化里,面色發(fā)紅或是一頭紅發(fā)的人都是易怒的,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說顏色發(fā)紅的動物更易怒呢?
    很顯然,這些爭論都糾結在憤怒的定義上。
    現(xiàn)代的生理學,給了憤怒一個定義:憤怒不止是心理活動,還是個生理活動,它伴隨著心率、呼吸頻率、血壓、腎上腺素分泌等方面的變化。很顯然,高等動物擁有憤怒的能力。
    養(yǎng)過貓的人都知道,貓被惹毛了會“炸毛”。這就是一種憤怒。許多哺乳動物生氣的時候,腎上腺素會加快分泌,血壓、心率、呼吸頻率都會升高,外在的表現(xiàn),就是毛炸了起來,并發(fā)出了吼聲。為什么要炸毛呢,因為把毛發(fā)都豎起來之后,動物的體型會變大很多,會讓自己看起來很魁梧,不管之后是逃還是戰(zhàn),先嚇一嚇敵人總是好的。這種行為有時候也不光是憤怒,在黑猩猩的群體當中,占據(jù)頭把交椅的雄性個體腎上腺素水平也很高,他們有事兒沒事兒就會把毛炸起來,顯示自己的地位。
    鳥類憤怒時的行為也差不多。若是它們判斷自己尚可一戰(zhàn),變會把身上的羽毛都給立起來。有很多人看過一個日本視頻,視頻里有只叫啵啵的貓頭鷹在看到比自己小的貓頭鷹時會炸毛,看到比自己大的貓頭鷹時會把全身的羽毛都縮回去,讓自己顯得更小。不過,鳥類的“憤怒”,我們更常稱之為應激,憤怒(或者說是炸毛)只是應激的第二個階段,是為了直面敵人時嚇跑敵人,縮成一團讓敵人發(fā)現(xiàn)不了自己是應激的第一階段。而在憤怒之后,若是敵人還是控制住了自己,鳥類會進入“嚇傻了”的第三階段,乃至直接休克或是嚇死的第四階段——很多養(yǎng)鳥的人會說,某種鳥“氣性”特別大,被抓到之后會把自己活活給氣死,說的就是這應激的第四階段。這幾個階段,都和激素水平有關。
    而在那些較為“低等”的脊椎動物中,腎上腺素也有自身的位置,類似于憤怒的行為也存在。這顯然說明,至少在脊椎動物的演化,憤怒的出現(xiàn)比較早。
    那么,更加“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呢?
    “低等”、“高等”,其實只是個以人類為中心的主觀詞匯。那些低等動物,例如昆蟲,在面對敵人時也會有復雜的應對機制。東方蜜蜂對金環(huán)胡蜂的防御戰(zhàn),就是個例子。金環(huán)胡蜂是一種個頭非常大的胡蜂,體長可達5厘米,幾十只就能滅掉數(shù)萬只意大利蜜蜂。但長期和金環(huán)胡蜂共存的東方蜜蜂發(fā)展出了反制策略。當胡蜂的偵察兵接近蜜蜂巢時,蜜蜂的工蜂會退回巢中,引誘胡蜂來到蜂巢入口。這時,一支由大約500只蜜蜂組成的大軍將包圍住那只胡蜂,狂暴的震動翅膀,使周圍的空氣被加熱到約攝氏47度,然后胡蜂就被熱死了。這個戰(zhàn)術的精妙在于,如果溫度再高一點,蜜蜂也得死。但你不得不佩服這種動物對溫度的控制能力。除了人類,幾乎沒有動物的協(xié)同作戰(zhàn)能力可以達到這樣的程度。
    但問題是,這是憤怒么?處于舍身圍攻狀態(tài)下的東方蜜蜂,有激素變化么?
    我們知道無脊椎動物也擁有類似于激素調(diào)節(jié)的機制。它們體內(nèi)有去甲腎上腺素,有多巴胺,有5-羥色胺,還有種叫章魚胺的微量生物胺,它是去甲腎上腺素的類似物,這些激素廣泛參與無脊椎動物的生理活動。
    例如章魚胺,會讓不少節(jié)肢動物在戰(zhàn)斗當中行為發(fā)生變化。有人曾往美洲螯龍蝦體內(nèi)注射過章魚胺和5-羥色胺,導致這些揮舞著大鉗子的美食變得更加有侵略性;還有人研究過普通濱蟹搏斗之后體內(nèi)的章魚胺含量,結果發(fā)現(xiàn)失敗的一方體內(nèi)章魚胺含量越高,就越容易被馴服,否則會更傾向于反抗。
    很顯然,無脊椎動物的調(diào)節(jié)機制,和脊椎動物不太一樣,我們很難把哺乳動物、鳥類的“憤怒”,直接生搬硬套到昆蟲身上。
    似乎,我們又糾結在定義上了。
     五年級:趙禮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