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大陸人口超過千萬和不足一萬的民族:
人中超過千萬的民族:漢族、壯族;
人口在一萬以下的有:門巴、鄂倫春、獨龍、塔塔爾、赫哲、高山、珞巴等7個民族。
2、中國民族的分布狀況特點:
中國人口的分布呈現東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漢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東南部,少數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邊疆地區(qū),但兩者之間并無明顯界線。
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一般都有一定數量原漢族居民,從而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住的格局。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雖小,但分布地區(qū)很廣,約占全國總面積的60%以上。
這種居住格局決定了中國各民族之間,特別是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領帶的密切關系。
3、中國民族的語言:
除漢族、回族使用漢語外,其余54個民族都有各自的語言,大體上分屬于漢藏、阿爾泰、南亞、南島和印歐五大語系。
4、中國民族的文字:
除了一部分少數民族外,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使用的文字。
A、非拼間文字:1、漢字;2、音節(jié)文字(彝文)
B、拼音文字:1、印度字母變體體系(如藏文、傣文)2、阿拉伯字母體系(如老維文、老哈薩克文)3、回鶻字母體系(蒙古文、滿文、錫伯文)4、朝鮮文字字母體系;5、拉丁文字字母體系;6、斯拉夫字母體系(俄文)
5、漢族的族源:
主要源于黃炎、東夷等部落聯(lián)盟,同是吸收了周圍的部分苗蠻、百越、戎狄等部落聯(lián)盟的成分而逐漸形成。
6、漢族簡史:
其先民經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戰(zhàn)國時已形成為以“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體,以與周邊各族相區(qū)別。漢代以后,周邊的各族即以“漢人”稱呼中原人。漢族逐漸地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稱。
漢族是以先秦華夏為核心,在秦漢時形成的統(tǒng)一的、穩(wěn)定的民族,又經秦漢以來2000余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統(tǒng)與文化,發(fā)展成為搖籃有燦爛的古代文明、眾多人口的民族。
7、漢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語言系屬:
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
漢族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漢族語言簡稱漢族,屬漢藏語系。
人中超過千萬的民族:漢族、壯族;
人口在一萬以下的有:門巴、鄂倫春、獨龍、塔塔爾、赫哲、高山、珞巴等7個民族。
2、中國民族的分布狀況特點:
中國人口的分布呈現東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漢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東南部,少數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邊疆地區(qū),但兩者之間并無明顯界線。
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一般都有一定數量原漢族居民,從而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住的格局。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雖小,但分布地區(qū)很廣,約占全國總面積的60%以上。
這種居住格局決定了中國各民族之間,特別是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領帶的密切關系。
3、中國民族的語言:
除漢族、回族使用漢語外,其余54個民族都有各自的語言,大體上分屬于漢藏、阿爾泰、南亞、南島和印歐五大語系。
4、中國民族的文字:
除了一部分少數民族外,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使用的文字。
A、非拼間文字:1、漢字;2、音節(jié)文字(彝文)
B、拼音文字:1、印度字母變體體系(如藏文、傣文)2、阿拉伯字母體系(如老維文、老哈薩克文)3、回鶻字母體系(蒙古文、滿文、錫伯文)4、朝鮮文字字母體系;5、拉丁文字字母體系;6、斯拉夫字母體系(俄文)
5、漢族的族源:
主要源于黃炎、東夷等部落聯(lián)盟,同是吸收了周圍的部分苗蠻、百越、戎狄等部落聯(lián)盟的成分而逐漸形成。
6、漢族簡史:
其先民經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戰(zhàn)國時已形成為以“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體,以與周邊各族相區(qū)別。漢代以后,周邊的各族即以“漢人”稱呼中原人。漢族逐漸地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百世不易的族稱。
漢族是以先秦華夏為核心,在秦漢時形成的統(tǒng)一的、穩(wěn)定的民族,又經秦漢以來2000余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統(tǒng)與文化,發(fā)展成為搖籃有燦爛的古代文明、眾多人口的民族。
7、漢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語言系屬:
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
漢族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漢族語言簡稱漢族,屬漢藏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