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發(fā)展的辯證過程(兩次飛躍過程)
原理:
認識的發(fā)展過程,就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兩次飛躍的辯證過程。
(一)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第一次飛躍)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①感性認識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對事物表象的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抽象和概括對事物本質及規(guī)律的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②感性認識通過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反映;理性認識通過概念、判斷、推理以及假說和理論等形式反映。
③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現(xiàn)象;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本質。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依賴的:
第一,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活動的起點,沒有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第二,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的任務。
第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
②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會導致兩種錯誤。
第一,唯理論:只承認理性認識,否認感性認識的可靠性,在實際工作中表現(xiàn)為教條主義。
第二,經驗論:只承認感性認識,否認理性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表現(xiàn)為經驗主義。
(3)實現(xiàn)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是:
①必須占有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②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二)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第二次飛躍)
(1)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是認識過程中更為重要的一次飛躍。因為:
①只有通過這次飛躍,才能使認識物化、對象化,使認識變?yōu)楝F(xiàn)實,使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
②只有通過這次飛躍,才能使認識受到實踐的檢驗而得到修正、補充、豐富和發(fā)展。
(2)實現(xiàn)這一飛躍的條件是:
①堅持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②把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利益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
③理論必須被群眾掌握,化為群眾的行動。
④要把理論的正確性與現(xiàn)實的可行性統(tǒng)一起來,尋求實現(xiàn)理想客體的具體途徑和工作方法。
(三)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
(1)在認識活動中,理性的因素起主要作用,但人的非理性因素,即情感、意志、欲望、動機、信仰、習慣、本能和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非理性因素對認識的形成和發(fā)展也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2)情感、意志對人的認識的進行是一種激發(fā)和調控因素,是認識運動的支撐力量和推動力量。
(3)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①指導作用;②解釋作用;③預見作用。
(4)非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①動力作用;②誘導作用;③激發(fā)作用。
(四)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無限反復和無限發(fā)展的過程(或認識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
(1)認識運動的反復性是指,對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是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是因為,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認識過程也是復雜的,認識的主體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復調查研究、補充、修正。
(2)認識運動的無限性是指,客觀世界是不斷發(fā)展的,人的認識運動也必然隨之不斷發(fā)展。
方法論: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堅持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第二,重視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積極作用和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從而同非理性主義劃清了界限。
第三,認識和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堅持理論和實踐具體的結合。
二、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觀上的唯物論)
原理:
(一)真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真理是客觀的,這是因為:
(1)真理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內容來源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
(2)檢驗真理的社會實踐是客觀的。
(二)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或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真理的兩重屬性(同人的認識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聯(lián)系),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關系
(1)二者是有區(qū)別的。絕對真理或真理的絕對性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都具有不依賴人類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②人的認識按其本性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的客觀世界,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③從真理的發(fā)展來說,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
相對真理或真理的相對性是指真理的條件性。表現(xiàn)為:
①從認識的廣度來看,任何真理的認識都是對整個世界某些領域、某些事物和過程的一定范圍的正確反映,有待于擴展。
②從認識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對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層次的近似正確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從進程上看,它只是對事物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有待于發(fā)展。
(2)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又是相互滲透、相互聯(lián)結的
①相對之中有絕對,任何相對真理之中都包含著絕對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絕對之中也有相對,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對走向絕對的永無止境的發(fā)展過程。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3)割裂二者的關系犯兩種錯誤:絕對主義真理觀和相對主義真理觀。絕對主義真理觀只講真理的絕對性,否認真理的相對性;相對主義真理觀則只講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
(三)真理與謬誤成功與失敗
(1)含義:真理是對事物正確的認識,謬誤是對事物錯誤的認識。
(2)辯證關系:對立統(tǒng)一
①真理和謬誤是性質不同的兩種認識,它們是對立的。
②真理和謬誤又是統(tǒng)一的,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相比較存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真理轉化成謬誤,謬誤轉化成真理。
③ 堅持真理,修正謬誤,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我們要善于堅持和發(fā)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謬誤做斗爭。在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正確的認識往往會導致成功的實踐,而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的實踐活動也會達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結果,導致失敗。只要人們分析失敗的原因,化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就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變失敗為成功。
(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真理標準的唯物論)
(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觀與客觀相符合所要求和實踐的本質特點,即直接現(xiàn)實性所決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而主觀和客觀事物本身都不能作為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只有把主觀同客觀聯(lián)系起來加以對照的東西,才能充當檢驗真理的標準。有這個特點的只有社會實踐。
(3)實踐不僅是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的“橋梁”,而且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特點。所謂直接現(xiàn)實性,就是實踐能夠把主觀的認識變?yōu)榭陀^現(xiàn)實,即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所以,只有實踐的結果能驗證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
(五)實踐標準的確定性(絕對性)和不確定性(相對性)(真理標準的辯證法)
(1)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絕對與相對的辯證統(tǒng)一,這就是真理標準問題上的辯證法。
(2)實踐標準的絕對性是指:
①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只能是實踐,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②實踐對一切認識最終都能作出檢驗,沒有實踐檢驗不了的認識,這一點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3)實踐標準的相對性是指:
①任何實踐都是具體的,都受一定歷史條件的限制,因此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不能完全駁倒或證實現(xiàn)存的一切認識。
②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不是一勞永逸的,是一個過程。因此,一定歷史階段的實踐對認識真理性的檢驗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③已被實踐檢驗過的真理還要繼續(xù)經受實踐的檢驗。
(六)價值及其特點、價值評價、價值選擇
(1)作為哲學范疇的價值,是指客體以自身屬性滿足主體需要或主體需要被客體滿足的效益關系。
(2)價值具有客觀性、主體性、社會歷史性與多維性
價值的客觀性表現(xiàn)在:
①價值必須以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屬性為現(xiàn)實基礎。
②人的需要不是主觀隨意的,而是受社會實踐和歷史條件制約的。
價值的主體性表現(xiàn)在:
①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能否具有價值及何種價值要以人的需要為基準。
②同一客體對于不同主體的價值是不同的,帶有主體的個性特征。
③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不是一種自然的、現(xiàn)成的關系,也不是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隨機相遇的關系,而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確立的同客體之間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關系。
(3)價值評價及其特點
所謂價值評價,就是對客體可能具有的價值、實踐改造后的意義、成果等進行科學的評價。
價值評價的特點是:
①評價是以主客體的價值關系為認識對象的。
②評價結果與評價主體有直接聯(lián)系,是依主體的特點而轉移的。
③評價結果的正確與否依賴于相關的知識性認識。
(4)價值選擇及其實現(xiàn)
①價值選擇:客體可以在各方面滿足主體人的不同需要,即主體可以根據(jù)需要對客體價值進行選擇。
②價值選擇的實現(xiàn):只要主體所作出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是合理的,即不損害和不有悖于人類主體的根本利益,不違背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價值的選擇就能夠實現(xiàn)。
(七)真理與價值的關系
(1)真理和價值是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二者既區(qū)別又統(tǒng)一。
(2)真理和價值首先是有區(qū)別的:真理原則體現(xiàn)客體尺度的要求,要求人們在認識真理時不能考慮人的主體需要和利益,而價值原則體現(xiàn)主體尺度的要求,要求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要保證主體需要和利益的滿足;真理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中的客觀制約性,而價值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中的目的性;真理原則是社會活動中的統(tǒng)一性原則,價值原則是社會活動中的多樣化原則;真理是一元的,它服從于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而價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價值要求和價值選擇。
(3)真理和價值作為人類活動所追求的兩個目標,二者又是統(tǒng)一的。二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有機的結合,人類才能合理、有效地進行各種活動。
方法論:
真理與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原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基礎
(1)無論在實踐還是在認識活動中,追求真理和創(chuàng)造價值都是人類歷史活動的兩大根本原則。
前者要求人類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后者則要求人類必須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認識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適合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前者使人的認識和實踐符合客觀性,注重統(tǒng)一性,后者則使人的活動符合目的性,側重多樣性。真理與價值的統(tǒng)一是人的活動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結合,是人的活動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
(2)用馬克思真理和價值相統(tǒng)一的理論和方法來指導我們的改革實踐。
第一,要求我們對根據(jù)客觀存在的各種利益關系的分析,科學地把握社會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第二,我們又要根據(jù)客觀規(guī)律的要求,根據(jù)科學認識來調節(jié)自己的需要和計劃,來規(guī)范自己的利益,找到各種利益的結合點和結合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是基于這樣的基本規(guī)律提出來的。
(3)在實踐基礎上實現(xiàn)真理和價值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在條件,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堅持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堅持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又把人們的利益和人的發(fā)展看做一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出發(fā)點,貫徹 “以人為本”原則。
(八)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關系
(1)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chuàng)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認識世界的任務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2)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
(3)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也就是從必然走向自由的過程,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認識必然,爭取自由,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標,是一個世界歷史性的過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現(xiàn)為人類不斷的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
方法論: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須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tǒng)一,決定了理論與實踐必須結合。理論以實踐為基礎,實踐以理論為指導。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離開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原理:
認識的發(fā)展過程,就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兩次飛躍的辯證過程。
(一)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第一次飛躍)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①感性認識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對事物表象的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抽象和概括對事物本質及規(guī)律的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②感性認識通過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反映;理性認識通過概念、判斷、推理以及假說和理論等形式反映。
③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現(xiàn)象;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本質。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依賴的:
第一,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活動的起點,沒有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第二,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的任務。
第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
②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會導致兩種錯誤。
第一,唯理論:只承認理性認識,否認感性認識的可靠性,在實際工作中表現(xiàn)為教條主義。
第二,經驗論:只承認感性認識,否認理性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表現(xiàn)為經驗主義。
(3)實現(xiàn)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是:
①必須占有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②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二)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第二次飛躍)
(1)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是認識過程中更為重要的一次飛躍。因為:
①只有通過這次飛躍,才能使認識物化、對象化,使認識變?yōu)楝F(xiàn)實,使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
②只有通過這次飛躍,才能使認識受到實踐的檢驗而得到修正、補充、豐富和發(fā)展。
(2)實現(xiàn)這一飛躍的條件是:
①堅持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②把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利益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
③理論必須被群眾掌握,化為群眾的行動。
④要把理論的正確性與現(xiàn)實的可行性統(tǒng)一起來,尋求實現(xiàn)理想客體的具體途徑和工作方法。
(三)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
(1)在認識活動中,理性的因素起主要作用,但人的非理性因素,即情感、意志、欲望、動機、信仰、習慣、本能和幻想、想象、直覺、靈感等非理性因素對認識的形成和發(fā)展也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2)情感、意志對人的認識的進行是一種激發(fā)和調控因素,是認識運動的支撐力量和推動力量。
(3)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①指導作用;②解釋作用;③預見作用。
(4)非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①動力作用;②誘導作用;③激發(fā)作用。
(四)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無限反復和無限發(fā)展的過程(或認識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
(1)認識運動的反復性是指,對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是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是因為,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認識過程也是復雜的,認識的主體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復調查研究、補充、修正。
(2)認識運動的無限性是指,客觀世界是不斷發(fā)展的,人的認識運動也必然隨之不斷發(fā)展。
方法論: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堅持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第二,重視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積極作用和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從而同非理性主義劃清了界限。
第三,認識和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堅持理論和實踐具體的結合。
二、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觀上的唯物論)
原理:
(一)真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真理是客觀的,這是因為:
(1)真理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內容來源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
(2)檢驗真理的社會實踐是客觀的。
(二)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或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真理的兩重屬性(同人的認識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聯(lián)系),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關系
(1)二者是有區(qū)別的。絕對真理或真理的絕對性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都具有不依賴人類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②人的認識按其本性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的客觀世界,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③從真理的發(fā)展來說,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
相對真理或真理的相對性是指真理的條件性。表現(xiàn)為:
①從認識的廣度來看,任何真理的認識都是對整個世界某些領域、某些事物和過程的一定范圍的正確反映,有待于擴展。
②從認識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對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層次的近似正確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從進程上看,它只是對事物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有待于發(fā)展。
(2)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又是相互滲透、相互聯(lián)結的
①相對之中有絕對,任何相對真理之中都包含著絕對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絕對之中也有相對,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對走向絕對的永無止境的發(fā)展過程。任何真理性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3)割裂二者的關系犯兩種錯誤:絕對主義真理觀和相對主義真理觀。絕對主義真理觀只講真理的絕對性,否認真理的相對性;相對主義真理觀則只講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
(三)真理與謬誤成功與失敗
(1)含義:真理是對事物正確的認識,謬誤是對事物錯誤的認識。
(2)辯證關系:對立統(tǒng)一
①真理和謬誤是性質不同的兩種認識,它們是對立的。
②真理和謬誤又是統(tǒng)一的,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相比較存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真理轉化成謬誤,謬誤轉化成真理。
③ 堅持真理,修正謬誤,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我們要善于堅持和發(fā)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謬誤做斗爭。在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正確的認識往往會導致成功的實踐,而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的實踐活動也會達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結果,導致失敗。只要人們分析失敗的原因,化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就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變失敗為成功。
(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真理標準的唯物論)
(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觀與客觀相符合所要求和實踐的本質特點,即直接現(xiàn)實性所決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而主觀和客觀事物本身都不能作為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只有把主觀同客觀聯(lián)系起來加以對照的東西,才能充當檢驗真理的標準。有這個特點的只有社會實踐。
(3)實踐不僅是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的“橋梁”,而且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特點。所謂直接現(xiàn)實性,就是實踐能夠把主觀的認識變?yōu)榭陀^現(xiàn)實,即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所以,只有實踐的結果能驗證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
(五)實踐標準的確定性(絕對性)和不確定性(相對性)(真理標準的辯證法)
(1)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絕對與相對的辯證統(tǒng)一,這就是真理標準問題上的辯證法。
(2)實踐標準的絕對性是指:
①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只能是實踐,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②實踐對一切認識最終都能作出檢驗,沒有實踐檢驗不了的認識,這一點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3)實踐標準的相對性是指:
①任何實踐都是具體的,都受一定歷史條件的限制,因此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不能完全駁倒或證實現(xiàn)存的一切認識。
②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不是一勞永逸的,是一個過程。因此,一定歷史階段的實踐對認識真理性的檢驗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③已被實踐檢驗過的真理還要繼續(xù)經受實踐的檢驗。
(六)價值及其特點、價值評價、價值選擇
(1)作為哲學范疇的價值,是指客體以自身屬性滿足主體需要或主體需要被客體滿足的效益關系。
(2)價值具有客觀性、主體性、社會歷史性與多維性
價值的客觀性表現(xiàn)在:
①價值必須以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屬性為現(xiàn)實基礎。
②人的需要不是主觀隨意的,而是受社會實踐和歷史條件制約的。
價值的主體性表現(xiàn)在:
①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能否具有價值及何種價值要以人的需要為基準。
②同一客體對于不同主體的價值是不同的,帶有主體的個性特征。
③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不是一種自然的、現(xiàn)成的關系,也不是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隨機相遇的關系,而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確立的同客體之間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關系。
(3)價值評價及其特點
所謂價值評價,就是對客體可能具有的價值、實踐改造后的意義、成果等進行科學的評價。
價值評價的特點是:
①評價是以主客體的價值關系為認識對象的。
②評價結果與評價主體有直接聯(lián)系,是依主體的特點而轉移的。
③評價結果的正確與否依賴于相關的知識性認識。
(4)價值選擇及其實現(xiàn)
①價值選擇:客體可以在各方面滿足主體人的不同需要,即主體可以根據(jù)需要對客體價值進行選擇。
②價值選擇的實現(xiàn):只要主體所作出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是合理的,即不損害和不有悖于人類主體的根本利益,不違背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價值的選擇就能夠實現(xiàn)。
(七)真理與價值的關系
(1)真理和價值是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二者既區(qū)別又統(tǒng)一。
(2)真理和價值首先是有區(qū)別的:真理原則體現(xiàn)客體尺度的要求,要求人們在認識真理時不能考慮人的主體需要和利益,而價值原則體現(xiàn)主體尺度的要求,要求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要保證主體需要和利益的滿足;真理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中的客觀制約性,而價值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中的目的性;真理原則是社會活動中的統(tǒng)一性原則,價值原則是社會活動中的多樣化原則;真理是一元的,它服從于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而價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價值要求和價值選擇。
(3)真理和價值作為人類活動所追求的兩個目標,二者又是統(tǒng)一的。二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有機的結合,人類才能合理、有效地進行各種活動。
方法論:
真理與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原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基礎
(1)無論在實踐還是在認識活動中,追求真理和創(chuàng)造價值都是人類歷史活動的兩大根本原則。
前者要求人類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后者則要求人類必須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認識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適合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前者使人的認識和實踐符合客觀性,注重統(tǒng)一性,后者則使人的活動符合目的性,側重多樣性。真理與價值的統(tǒng)一是人的活動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結合,是人的活動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
(2)用馬克思真理和價值相統(tǒng)一的理論和方法來指導我們的改革實踐。
第一,要求我們對根據(jù)客觀存在的各種利益關系的分析,科學地把握社會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第二,我們又要根據(jù)客觀規(guī)律的要求,根據(jù)科學認識來調節(jié)自己的需要和計劃,來規(guī)范自己的利益,找到各種利益的結合點和結合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是基于這樣的基本規(guī)律提出來的。
(3)在實踐基礎上實現(xiàn)真理和價值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在條件,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堅持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堅持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又把人們的利益和人的發(fā)展看做一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出發(fā)點,貫徹 “以人為本”原則。
(八)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關系
(1)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chuàng)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認識世界的任務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2)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
(3)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也就是從必然走向自由的過程,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認識必然,爭取自由,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標,是一個世界歷史性的過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現(xiàn)為人類不斷的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
方法論: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須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tǒng)一,決定了理論與實踐必須結合。理論以實踐為基礎,實踐以理論為指導。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離開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