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出版歷史知識
一、近代中國印刷業(yè)的發(fā)展:主講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起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止。
(一)西方印刷技術的引進與應用:西方印刷術以機械操縱為基本特征,采用機械、光學、電器、化學等技術手段,導致中國印刷術及印刷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和重大變革。
(1)近代印刷技術的傳入:19世紀初,歐洲興起研究制造中文鉛活字。分單純制造中文活字和先制字模再鑄活字,《華英字典》用單純制造中文活字的方法。先制字模再鑄活字的方法由傳教士戴爾先試驗并取得初步成功。
1、近代造字技術: 11815年左右,澳門東印度公司印刷所成立。為印制《華英字典》,傳教士湯姆斯專門刻制了一套中文鉛合金活字,這是早的中文鉛合金活字。21838年,傳教士米憐發(fā)明用鋼沖壓制造中文字模的方法,很快傳入中。31858年,威廉·姜別利主持寧波花華圣經書房工作,發(fā)明了用電解法鑄造漢字字模的新方法,制成大小鉛字七種,分成一至七號,稱“美華字”,“美華字”成為在中國通用幾十年的字模和鉛字。
2、近代印刷技術:19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首先在中國引進用鉛活字排版的機械印刷。第一部用機械印刷漢字的圖書,是《華英字典》。點石齋書局首次引進石印技術,于1878年印制《康熙字典》。申報館引進機制紙印《申報》,并首先使用手搖平版機和單色輪轉機。
此外,美華書館的姜別利在發(fā)明“美華字”后,還發(fā)明了元寶排字架,將漢字分為常用、備用、罕用三類。排字架中間放常用、備用字,兩邊放罕用字。并按部排列。
(2)石印技術的興盛:石版印刷是早的平版印刷術。以表面磨光的天然多微孔石灰石板為版材,將圖文用轉寫墨(一種含有脂肪的油墨)直接寫畫在石板上或通過轉寫紙加壓轉印到石板表面,制成印版,并用酸性液等處理以增強圖文的親墨性。印刷時,先用水潤濕版面,使非圖文部分吸水而具有拒墨性,然后上墨覆紙印刷。
1821年,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在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建立印刷所,1828年用石印技術印刷出版《中文課本》。1832年,廣州出現第一家中國人開辦的印刷所。1833年,廣州出版石印中文月刊《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874年,石印技術進入上海,首先出現在土山灣印書館中,但真正光大門庭的則是英國人美查辦的點石齋書局。
1881年出現中國人自辦的石印局-----同文書局和拜石山房。1891年受清政府委托印刷《古今圖書集成》100部,堪稱石印出版物中的精品巨制。石印技術工序少、印刷速度快、貌不失真,不僅逐步取代雕版印刷,且勝過鉛印。
(3)鉛印技術主導地位的形成:
辛亥革命前后,清末廢科舉后各級學校的興辦和新的科技知識的傳播,書刊出版量陡然大增。這就需要有足夠的文字印刷能力作保障。
從光緒末年到辛亥革命前后,鉛印物質條件逐漸完備,價格也略有下降,小型印刷機國內已能制造,紙型取代泥板,鉛印取代石印成為必然。
1906年清廷廢除科舉制度,以石印應試讀本為營生的眾多石印書局遭到致命性打擊,鉛印技術從此一始戰(zhàn)據絕對優(yōu)勢地位。
(二)近代印刷業(yè)的發(fā)展:
近代是中國印刷業(yè)快速發(fā)展的時期。我國引用國外先進的印刷設備和印刷技術,有實力的印刷企業(yè)對技術進行改進,并取得一定成績,印刷技術作為重要的出版生產力要素,推動了中國近代出版業(yè)的發(fā)展。
19世紀開20世紀初,國人自營的機械印刷業(yè)迅速發(fā)展。有財力的企業(yè)直接購買國外的先進設備,以發(fā)展生產,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近代,印刷主要用于書刊生產領域。多數印刷廠直接隸屬出版機構,也有一些印刷廠兼營出版業(yè)務。像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大東書局、正中書局等大出版機構都有自己的印刷廠,且在生產設備、生產能力、生產水平等始終保持國內地位。其中商務印書館印刷廠在1932年遭日寇轟炸之前,已是遠東綜合實力強的印刷廠。在全率先采用新技術。中華書局是僅次于商務印書館印刷廠的中國第二大印刷企業(yè)。1932年九江建分廠,設備之完善號稱遠東第一。
新式印刷設備與技術的廣泛使用,標志著中國近代印刷業(yè)機械化的程度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二、新技術對圖書裝幀形態(tài)的影響。
(1)中國古代的圖書裝幀,在紙張普遍使用以后,從當初的卷軸裝到經折裝,到旋風裝,到蝴蝶裝,到包背裝,終定格為統一的線裝形式,新技術使之逐漸演變?yōu)槠窖b。
(2)五四運動后,書刊整體設計得到加強。不僅是面封、還有底封、書脊、勒口、環(huán)襯、襯頁、扉頁、目錄,甚至廣告頁等都進入設計者的視線范圍內。不僅是圖案,還有顏色、字體版式,乃至材料、印刷與裝訂工藝等其他設計元素,也均由設計者組合變化,布局安排。作為書籍裝幀重要元素的圖片,運用更加普遍,類型也日漸豐富。
三、中國近代的出版機構種類。
(1)早期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出版機構。
(2)晚清政府辦的出版機構,包括地方官書局和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出版機構。
(3)民營出版機構。
(4)文化團體辦的出版機構。
(5)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出版機構。
(6)******辦的出版機構。
四、早期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出版機構。
外國傳教士對中國出版的影響,早在明末已開始,如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出版《幾何原本》。外資直接在中國辦出版機構是五口通商后。在中國沿海及附近海外地區(qū)開辦教會出版機構,其目的是用新技術印刷宗教宣傳品(包括出版一些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的中文書刊)
(1)英華書院:1814年成立于馬六甲。
(2)華英書院:1838年成立于新加坡。
(3)花華圣經書房:1844年設立于澳門。
在中國沿海地區(qū)有:
(1)黑海書館:英國傳教士都思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上海成立,首次在中國引進了西方印刷機械和鉛活字排版技術。
(2)土山灣印書館、申報館、點石齋書局、益智書會(即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圖書集成局、廣學會等,均由外國傳教士主持。
五、地方官書局和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出版機構。
(一)地方官書局創(chuàng)辦的出版機構:地方官書局興盛時期:19世紀60、70年代。
(1)金陵書局(曾國藩創(chuàng)辦于1864年左右);
(2)淮南官書局(揚州);
(3)江蘇官書局(蘇州);
(4)浙江官書局(杭州);
(5)崇文官書局(武昌);
(6)思賢官書局(長沙);
(7)福州官書局(福州);
(8)廣雅官書局(廣州);
(9)存古官書局(成都);
(10)云南官書局(昆明);
(11)直隸官書局(北京);
(12)山東皇華官書局(濟南);
(13)山西官書局(太原);
(14)陜西官書局(西安)。
地方官書局的特點:用政府力量刊刻了幾乎全部的傳統學術文化典籍(稱“局刻本”);多由學者名字從事??倍|量精良;價格低廉,流布廣遠。
地方官書局衰落時間:洋務運動的失敗和戊戌變法的興起。
地方官書局衰落原因:地方官書局刻以“中學”書刊為主,與戊戌變法精神不協調。
后只剩下浙江官書局、北洋官書局等。
(二)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出版機構:
(1)京師同文館: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于北京,是第一所官辦洋務學堂,內容是培養(yǎng)外交人才、洋務人才、翻譯出版大量西方書籍。其中丁韙良的《萬國公法》,畢利干的《化學指南》、《化學闡原》影響大。
(2)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中國晚清譯書多、影響大,內容是翻譯西方各個領域。的出版物有《談天》、《地學淺釋》、《佐治芻言》和《西國近事匯編》等。工廠附的翻譯出版機還有有福州政船政學堂。
六、近代民營出版機構的出現和發(fā)展。
20世紀初葉的民營出版主體地位正式確立形成。
(一)民營出版機構的崛起:
康有為在《上海強學會章程》明確地將譯印圖書、刊布報紙、開大書藏(圖書館)、開博物館列為“要者四事”??涤袨?、梁啟超等維新派的著作大量出版,如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梁啟超的《西學書目表》是,馮桂芬的《校邠廬*》以及維新派出版的《公車上書記》等。同時還有《中外紀聞》、《時務報》、《強學報》等報刊宣傳維新變法。
在他們的影響下,1896~1898年間,全國各地出版的報刊數量有60種以上,多由個人或團體創(chuàng)辦,基本屬于民營性質。
維新變法的失敗,說明改良主義在中國行不通,開始尋求新道路,于是宣傳民主革命的圖書大量涌現。者有章炳麟《訄書》,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猛回頭》、《警世鐘》等。革命派創(chuàng)辦的刊報如上海的《蘇報》、《國民日日報》、廣東的《嚴洲日報》,武漢的《江漢日報》,安徽的《安徽俗話報》,河北的《直隸白話報》等。大多由民營出版機構出版。
20世紀初葉,清政府在“新政”期間出臺的制定學制和廢除科舉等教育改革措施,既促進了學堂在全國大規(guī)模興起,也推動了許多以教科書為主要出版業(yè)務的民營出版社的發(fā)展與壯大。
(二)民營出版機構云集的上海成為中國出版中心:
清末后十年,許多民營出版機構在上海涌現,如商務印書館、大同譯書局、廣智書局、廣益書局、神州國光社、科學儀器館、錦章書局、文明書局、國學扶輪社、作新社、小說林社、有正書局、群學社、新世界小說社、集成圖書公司、中國圖書公司、樂群書局等。這些民營書局的先后興起,正式確立了上海在中國近代出版的中心地位,不斷強化。
1912年民國初建,全國第二大民營出版機構----中華書局在上海創(chuàng)立,隨后,全國出版界公認的第三、第四、第五大出版機構,也產生于上海。根據上海市檔案館所藏的有關檔案記載,1920~1935年上海市書業(yè)同業(yè)公會登錄的會員出版機構有81家,其中資本在100萬以上的有2家,50萬~100萬的有1家,還有像良友圖書公司那樣沒有參加書業(yè)同業(yè)公會的出版機構60多家。上海出版機構如此繁盛,出版資本如此雄厚,是國內其他城市難以望其項背的。
上海的出版機構形成商業(yè)區(qū)域。類型豐富的書刊品種,鱗次櫛比的書局書店,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書商們來這里發(fā)貨和添貨,上海發(fā)達的水陸交通也保證了出版物物流的暢通。善于推銷的出版經營者又十分重視郵購業(yè)務的開展,通過上海發(fā)達的郵政系統把各種書報刊無遠弗屆地送到讀者手中。為拓展業(yè)務,上海有規(guī)模的書局,都設法在全國重要城市設立分支機構和特約經銷處。它們像一個龐大的網絡,縱橫交錯地把上海這個中心點和全國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輻射全國的局面。
七、近代有影響的民營出版機構。
興起于上海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三大民營出版機構,堪稱全國出版業(yè)的巨頭。
(1)商務印書館:成立于1897年,由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高鳳池等人合資創(chuàng)辦,開始以印刷為主。商務印書館早期的出版業(yè)務主要:1、大量編印教科書,行銷海內外。2、大量翻譯介紹西方文化名著,如嚴復與林紓的譯作。3、出版新式工具書,早期以雙語工具書為多,后來各類品種大增。4、興辦各種期刊,自1903年創(chuàng)辦《繡像小說》起,到1914年已有自辦期刊6種,其中影響大的是《東方雜志》、《小說月報》。
(2)中華書局:由陸費逵、戴克敦、陳寅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全國第二大出版機構。1913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董事局,下設編輯、事務、營業(yè)、印刷4個所。創(chuàng)業(yè)之初除教科書外,還出版《中華教育界》、《中華小說界》、《中華實業(yè)界》、《中華童子界》、《中華兒童畫報》、《大中華》、《中華婦女界》、《中華學生界》八大期刊,風行一時。
(3)世界書局:沈知方創(chuàng)辦于1917年,1921年,世界書局從獨資企業(yè)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并將發(fā)行所房屋漆成夸張的紅色,對外稱為“紅屋”,為全國第三大書局,世界書局在教科書、工具書、古籍、兒童讀物、社會科學讀物、人文科學讀物、自然科學讀物等主要出版領域,均有一定的建樹。
八、近代民營出版機構的運營模式。
中國近代民營出版機構的運營模式,大致可以從機構組織、人員構成、資本構成、選題開發(fā)和發(fā)行方式等方面來說明。
(1)機構組織:中國近代民營出版機構的規(guī)模差別懸殊,大出版機構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有數百萬資本,數千名員工;而小書店,有的只有兩三個人,還有些資本在萬元上下,員工數十人的中型出版機構。
(2)人員構成:大出版機構人員眾多,分工細密,層次相當明顯,上至總經理、總編輯,中至各部門主任,下至一般員工,一應俱全。中、小出版機構層次界限相對模糊,人員身兼兩任的情況較多。
(3)資本構成:近代民營出版機構的資本形式不外乎獨資、合伙和股份制公司三種。由于出版業(yè)的文化特性和高風險性,使得獨資或合伙成為中、小出版機構不得已的現實選擇。
(4)選題開發(fā):大型出版構出書范圍廣,編輯力量雄厚,選題的范圍廣泛,質量也有保證。一些中、小型出版機構也在選題上獨辟蹊徑。
九、近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出版機構。
(1)新青年社:1920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設立。五四時期有影響力的綜合性文化刊物之一。
(2)人民出版社:1921年9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于上海,是中國第有組織有計劃地系統出版馬列主義著作,開拓了出版業(yè)的新領域。
(3)上海書店:1923年11月成立于上海。由毛澤東負責,1926年2月3日被軍閥孫傳芳查封。
(4)長江書店:1926年11月成立于武漢,由瞿秋白負責。
(5)無產階級書店(1928~1929年,上海)、華興書店(1929~1931年,上海)、北方人民出版社(1931~1932年,河北保定)。
(6)中央出版局:,由1931年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設立。
(7)1933年8月,在川陜革命根據地成立了12家出版局和工農書店,出版《共產黨》、《斧頭》、《紅旗》等報刊。
(8)解放周刊社:1937年4月中央黨報委員會創(chuàng)辦。以新華書店名義對外聯系,發(fā)行《解放》周刊。
(9)新華書店:1939年9月成立。
(10)生活書店:1932年7月由鄒韜奮等創(chuàng)辦于上海,前身是《生活》周刊社。
(11)新知書店:1935年由錢俊瑞、徐雪寒、薛暮橋等人創(chuàng)辦于上海。
(12)讀書生活出版社:1936年由艾思奇、鄭易里出資,邀黃洛峰在上海創(chuàng)辦。
此外,八路軍、新四軍、各抗日民主根據地及第三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各野戰(zhàn)軍,都有各自的書報出版機構,如戰(zhàn)時出版社、大眾日報社、江淮通訊社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營進步出版機構中,有影響的是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生活出版社。
十、近代出版的報紙、期刊以及一些重要的圖書種類。
(一)近代出版的報紙:
(1)《中外新報》:1858年伍廷芳創(chuàng)辦于香港,是中國人主辦的第一份近代報紙;
(2)《循環(huán)日報》1873年王韜創(chuàng)辦于香港,是香港首份由個人獨資出版的大型日報,具有現代報紙的各項主要特征,內容包括行情、新聞(京城錄、羊城新聞、中外新聞)、航運消息和廣告、啟事等。
(3)《大公報》:1902年英斂之創(chuàng)辦于天津。1925年11月27日停刊。張季鸞、胡政之、吳鼎昌組織新記公司于1926年9月1日接辦復刊,在張季鸞等人的經營下,《大公報》成為近代很有影響的一份報紙。1949年之后,《大公報》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領導下,在香港繼續(xù)出版發(fā)行。
(4)《申報》1872年由英商美查等人合資在上海創(chuàng)辦,初期曾幾易其主,1912年轉讓給史量才,1949年停刊。是中國近代歷史長、影響大的報紙之一。
(二)近代出版的期刊:
(1)《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學術界認為早的具有現代含義的中文期刊,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米憐于1815年8月5日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用木板雕印,主要在南洋華橋中免費散發(fā)。
(2)《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833年國內早創(chuàng)辦的現代中文期刊,由外國人在廣州出版。
(3)《吳醫(yī)匯講》:蘇州長洲人唐大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開始纂輯出版,有學者認為已經是期刊。
(4)《中國教會新報》1868年教會創(chuàng)辦,1874年改名《萬國公報》,是外國傳教士所辦有影響的一種刊物。
(5)《瀛寰瑣記》:1872年英商申報館創(chuàng)辦,是中國第一種文藝刊物。
(6)《時務報》:1896年創(chuàng)刊、由梁啟超任主筆,是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種以時事政治為主的綜合性刊物。
(7)《亞泉雜志》:1900年杜亞泉創(chuàng)辦,是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種自然科學雜志。
(8)《東方雜志》:1904年商務印書館創(chuàng)辦,是中國近代出版時間長、具影響的綜合性雜志。
(9)《圖書月報》:1906年上海書業(yè)商會創(chuàng)辦,是中國第一種出版專業(yè)雜志。
(三)近代出版的圖書種類:
(1)教科書與教育類圖書;
(2)翻譯作品;
(3)古籍;
(4)工具書;
(5)叢書。
十一、近代著作權法的頒布、修訂與實施
(一)近代著作權意識的萌芽與《大清著作權律》的頒布:
近代的著作權保護意識先在翻譯介紹西方學說的知識分子中萌牙,并由他們在翻譯出版實踐中予以應用,嚴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翻譯《天演論》時提到:“譯文取明深義,故有所(顛)倒附益,不斤斤計較于字比句次,而意義不倍(背)本文?!薄安槐侗疚摹本桶俗鹬卦髡弑Wo作品完整權的意思,也即“信達雅”中的“信”。此外,嚴復在翻譯出版《原富》時曾就版稅問題與時任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的張元濟書信往返討論,提出讓著譯者分享銷售利潤的著作權保護建議,并獲得張元濟的支持。梁啟超在戊戌變失敗后做了很多古書辨?zhèn)喂ぷ鳌km然他的初衷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維護了古書作者的人身權,在著作權保護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張元濟領導的商務印書館尊重和倡導著作權保護,給予的稿酬一般都是從優(yōu)的,吸引了諸如嚴復、林紓、梁啟起等一大批優(yōu)秀作者。商務印書館還編譯出版了《著作權考》,介紹西方的著作權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講,張元濟與商務印書館帶領中國近代出版業(yè)走了著作權保護之路。
1886年第一個國際著作權公約----《伯爾尼公約》誕生,1902年上海的《外交報》全文譯載了《伯爾尼公約》,開啟了這部國際著作權公約在中國的傳播工作。1910年《大清著作權律》頒布,這是中國歷第一部著作權保護法律。
(二)《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的頒布、修訂與實施。
1915年,北洋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共5章45條,很多條文和內容是對《大清著作權律》的沿用和變通。1916年2月公布了《著作權法注冊程序及規(guī)費施行細則》,對申請著作權注冊的具體程序以及交納規(guī)費作了詳細規(guī)定。因為該法對著作權****利的限制較多,而保護不夠,引起了出版界的不滿。1916年,上海書業(yè)商會遞交了《呈為陳請正著作權法以振文化而費維商業(yè)事》的請愿書要求對個別條款進行修改。此時的北洋政府忙于穩(wěn)固統治,對于上海書業(yè)商會的呼吁只做了敷衍回應,沒有解決問題,出版界只好在民間自己實施著作權保護,調停解決糾紛。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修訂了1915年的《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在著作權內容、登記注冊生效制度、外國人作品保護等方面做了一些補充。這次修訂采納了部分上海書業(yè)商會的意見,但特定的歷史條件使得修訂后的條款仍存在很大缺陷,故執(zhí)行中不斷發(fā)生疑義。同年,國民政府頒布了《解釋著作權法各項疑義令》,高法院設有統一解釋法令的會議,即便如此依然不能適應發(fā)展了的出版業(yè)的實際。如20世紀30年代電影事業(yè)已經興起,但《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一條就缺乏相應的有關電影的著作權客體保護,以至于后來不得不將電影著作權按照保護美術作品的辦法來執(zhí)行。接下來的內戰(zhàn)和抗日,使得國民政府無心顧及《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的修訂。直到1944年抗戰(zhàn)即將勝利,國民政府才頒布了修訂的《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在著作權保護客體上進行了修改和增刪,加重了對侵犯著作權行為的處罰。同年公布了《著作權法實行細則》,規(guī)定了注冊登記和規(guī)費收取的標準。1949年初,國民政府再次修訂《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只是將罰金有所降低,其他并無太多變化。
近代特殊的歷史背景造成了《中華民國著作權法》本身存在很大缺陷,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但是《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在實施過程中也解決了一些實際的問題,為出版界處理著作權糾紛和維護著作權權利提供了法律層面的依據。
一、近代中國印刷業(yè)的發(fā)展:主講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起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止。
(一)西方印刷技術的引進與應用:西方印刷術以機械操縱為基本特征,采用機械、光學、電器、化學等技術手段,導致中國印刷術及印刷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和重大變革。
(1)近代印刷技術的傳入:19世紀初,歐洲興起研究制造中文鉛活字。分單純制造中文活字和先制字模再鑄活字,《華英字典》用單純制造中文活字的方法。先制字模再鑄活字的方法由傳教士戴爾先試驗并取得初步成功。
1、近代造字技術: 11815年左右,澳門東印度公司印刷所成立。為印制《華英字典》,傳教士湯姆斯專門刻制了一套中文鉛合金活字,這是早的中文鉛合金活字。21838年,傳教士米憐發(fā)明用鋼沖壓制造中文字模的方法,很快傳入中。31858年,威廉·姜別利主持寧波花華圣經書房工作,發(fā)明了用電解法鑄造漢字字模的新方法,制成大小鉛字七種,分成一至七號,稱“美華字”,“美華字”成為在中國通用幾十年的字模和鉛字。
2、近代印刷技術:19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首先在中國引進用鉛活字排版的機械印刷。第一部用機械印刷漢字的圖書,是《華英字典》。點石齋書局首次引進石印技術,于1878年印制《康熙字典》。申報館引進機制紙印《申報》,并首先使用手搖平版機和單色輪轉機。
此外,美華書館的姜別利在發(fā)明“美華字”后,還發(fā)明了元寶排字架,將漢字分為常用、備用、罕用三類。排字架中間放常用、備用字,兩邊放罕用字。并按部排列。
(2)石印技術的興盛:石版印刷是早的平版印刷術。以表面磨光的天然多微孔石灰石板為版材,將圖文用轉寫墨(一種含有脂肪的油墨)直接寫畫在石板上或通過轉寫紙加壓轉印到石板表面,制成印版,并用酸性液等處理以增強圖文的親墨性。印刷時,先用水潤濕版面,使非圖文部分吸水而具有拒墨性,然后上墨覆紙印刷。
1821年,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在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建立印刷所,1828年用石印技術印刷出版《中文課本》。1832年,廣州出現第一家中國人開辦的印刷所。1833年,廣州出版石印中文月刊《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874年,石印技術進入上海,首先出現在土山灣印書館中,但真正光大門庭的則是英國人美查辦的點石齋書局。
1881年出現中國人自辦的石印局-----同文書局和拜石山房。1891年受清政府委托印刷《古今圖書集成》100部,堪稱石印出版物中的精品巨制。石印技術工序少、印刷速度快、貌不失真,不僅逐步取代雕版印刷,且勝過鉛印。
(3)鉛印技術主導地位的形成:
辛亥革命前后,清末廢科舉后各級學校的興辦和新的科技知識的傳播,書刊出版量陡然大增。這就需要有足夠的文字印刷能力作保障。
從光緒末年到辛亥革命前后,鉛印物質條件逐漸完備,價格也略有下降,小型印刷機國內已能制造,紙型取代泥板,鉛印取代石印成為必然。
1906年清廷廢除科舉制度,以石印應試讀本為營生的眾多石印書局遭到致命性打擊,鉛印技術從此一始戰(zhàn)據絕對優(yōu)勢地位。
(二)近代印刷業(yè)的發(fā)展:
近代是中國印刷業(yè)快速發(fā)展的時期。我國引用國外先進的印刷設備和印刷技術,有實力的印刷企業(yè)對技術進行改進,并取得一定成績,印刷技術作為重要的出版生產力要素,推動了中國近代出版業(yè)的發(fā)展。
19世紀開20世紀初,國人自營的機械印刷業(yè)迅速發(fā)展。有財力的企業(yè)直接購買國外的先進設備,以發(fā)展生產,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近代,印刷主要用于書刊生產領域。多數印刷廠直接隸屬出版機構,也有一些印刷廠兼營出版業(yè)務。像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大東書局、正中書局等大出版機構都有自己的印刷廠,且在生產設備、生產能力、生產水平等始終保持國內地位。其中商務印書館印刷廠在1932年遭日寇轟炸之前,已是遠東綜合實力強的印刷廠。在全率先采用新技術。中華書局是僅次于商務印書館印刷廠的中國第二大印刷企業(yè)。1932年九江建分廠,設備之完善號稱遠東第一。
新式印刷設備與技術的廣泛使用,標志著中國近代印刷業(yè)機械化的程度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二、新技術對圖書裝幀形態(tài)的影響。
(1)中國古代的圖書裝幀,在紙張普遍使用以后,從當初的卷軸裝到經折裝,到旋風裝,到蝴蝶裝,到包背裝,終定格為統一的線裝形式,新技術使之逐漸演變?yōu)槠窖b。
(2)五四運動后,書刊整體設計得到加強。不僅是面封、還有底封、書脊、勒口、環(huán)襯、襯頁、扉頁、目錄,甚至廣告頁等都進入設計者的視線范圍內。不僅是圖案,還有顏色、字體版式,乃至材料、印刷與裝訂工藝等其他設計元素,也均由設計者組合變化,布局安排。作為書籍裝幀重要元素的圖片,運用更加普遍,類型也日漸豐富。
三、中國近代的出版機構種類。
(1)早期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出版機構。
(2)晚清政府辦的出版機構,包括地方官書局和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出版機構。
(3)民營出版機構。
(4)文化團體辦的出版機構。
(5)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出版機構。
(6)******辦的出版機構。
四、早期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出版機構。
外國傳教士對中國出版的影響,早在明末已開始,如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出版《幾何原本》。外資直接在中國辦出版機構是五口通商后。在中國沿海及附近海外地區(qū)開辦教會出版機構,其目的是用新技術印刷宗教宣傳品(包括出版一些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的中文書刊)
(1)英華書院:1814年成立于馬六甲。
(2)華英書院:1838年成立于新加坡。
(3)花華圣經書房:1844年設立于澳門。
在中國沿海地區(qū)有:
(1)黑海書館:英國傳教士都思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上海成立,首次在中國引進了西方印刷機械和鉛活字排版技術。
(2)土山灣印書館、申報館、點石齋書局、益智書會(即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圖書集成局、廣學會等,均由外國傳教士主持。
五、地方官書局和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出版機構。
(一)地方官書局創(chuàng)辦的出版機構:地方官書局興盛時期:19世紀60、70年代。
(1)金陵書局(曾國藩創(chuàng)辦于1864年左右);
(2)淮南官書局(揚州);
(3)江蘇官書局(蘇州);
(4)浙江官書局(杭州);
(5)崇文官書局(武昌);
(6)思賢官書局(長沙);
(7)福州官書局(福州);
(8)廣雅官書局(廣州);
(9)存古官書局(成都);
(10)云南官書局(昆明);
(11)直隸官書局(北京);
(12)山東皇華官書局(濟南);
(13)山西官書局(太原);
(14)陜西官書局(西安)。
地方官書局的特點:用政府力量刊刻了幾乎全部的傳統學術文化典籍(稱“局刻本”);多由學者名字從事??倍|量精良;價格低廉,流布廣遠。
地方官書局衰落時間:洋務運動的失敗和戊戌變法的興起。
地方官書局衰落原因:地方官書局刻以“中學”書刊為主,與戊戌變法精神不協調。
后只剩下浙江官書局、北洋官書局等。
(二)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出版機構:
(1)京師同文館: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于北京,是第一所官辦洋務學堂,內容是培養(yǎng)外交人才、洋務人才、翻譯出版大量西方書籍。其中丁韙良的《萬國公法》,畢利干的《化學指南》、《化學闡原》影響大。
(2)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中國晚清譯書多、影響大,內容是翻譯西方各個領域。的出版物有《談天》、《地學淺釋》、《佐治芻言》和《西國近事匯編》等。工廠附的翻譯出版機還有有福州政船政學堂。
六、近代民營出版機構的出現和發(fā)展。
20世紀初葉的民營出版主體地位正式確立形成。
(一)民營出版機構的崛起:
康有為在《上海強學會章程》明確地將譯印圖書、刊布報紙、開大書藏(圖書館)、開博物館列為“要者四事”??涤袨?、梁啟超等維新派的著作大量出版,如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梁啟超的《西學書目表》是,馮桂芬的《校邠廬*》以及維新派出版的《公車上書記》等。同時還有《中外紀聞》、《時務報》、《強學報》等報刊宣傳維新變法。
在他們的影響下,1896~1898年間,全國各地出版的報刊數量有60種以上,多由個人或團體創(chuàng)辦,基本屬于民營性質。
維新變法的失敗,說明改良主義在中國行不通,開始尋求新道路,于是宣傳民主革命的圖書大量涌現。者有章炳麟《訄書》,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猛回頭》、《警世鐘》等。革命派創(chuàng)辦的刊報如上海的《蘇報》、《國民日日報》、廣東的《嚴洲日報》,武漢的《江漢日報》,安徽的《安徽俗話報》,河北的《直隸白話報》等。大多由民營出版機構出版。
20世紀初葉,清政府在“新政”期間出臺的制定學制和廢除科舉等教育改革措施,既促進了學堂在全國大規(guī)模興起,也推動了許多以教科書為主要出版業(yè)務的民營出版社的發(fā)展與壯大。
(二)民營出版機構云集的上海成為中國出版中心:
清末后十年,許多民營出版機構在上海涌現,如商務印書館、大同譯書局、廣智書局、廣益書局、神州國光社、科學儀器館、錦章書局、文明書局、國學扶輪社、作新社、小說林社、有正書局、群學社、新世界小說社、集成圖書公司、中國圖書公司、樂群書局等。這些民營書局的先后興起,正式確立了上海在中國近代出版的中心地位,不斷強化。
1912年民國初建,全國第二大民營出版機構----中華書局在上海創(chuàng)立,隨后,全國出版界公認的第三、第四、第五大出版機構,也產生于上海。根據上海市檔案館所藏的有關檔案記載,1920~1935年上海市書業(yè)同業(yè)公會登錄的會員出版機構有81家,其中資本在100萬以上的有2家,50萬~100萬的有1家,還有像良友圖書公司那樣沒有參加書業(yè)同業(yè)公會的出版機構60多家。上海出版機構如此繁盛,出版資本如此雄厚,是國內其他城市難以望其項背的。
上海的出版機構形成商業(yè)區(qū)域。類型豐富的書刊品種,鱗次櫛比的書局書店,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書商們來這里發(fā)貨和添貨,上海發(fā)達的水陸交通也保證了出版物物流的暢通。善于推銷的出版經營者又十分重視郵購業(yè)務的開展,通過上海發(fā)達的郵政系統把各種書報刊無遠弗屆地送到讀者手中。為拓展業(yè)務,上海有規(guī)模的書局,都設法在全國重要城市設立分支機構和特約經銷處。它們像一個龐大的網絡,縱橫交錯地把上海這個中心點和全國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輻射全國的局面。
七、近代有影響的民營出版機構。
興起于上海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三大民營出版機構,堪稱全國出版業(yè)的巨頭。
(1)商務印書館:成立于1897年,由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高鳳池等人合資創(chuàng)辦,開始以印刷為主。商務印書館早期的出版業(yè)務主要:1、大量編印教科書,行銷海內外。2、大量翻譯介紹西方文化名著,如嚴復與林紓的譯作。3、出版新式工具書,早期以雙語工具書為多,后來各類品種大增。4、興辦各種期刊,自1903年創(chuàng)辦《繡像小說》起,到1914年已有自辦期刊6種,其中影響大的是《東方雜志》、《小說月報》。
(2)中華書局:由陸費逵、戴克敦、陳寅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全國第二大出版機構。1913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董事局,下設編輯、事務、營業(yè)、印刷4個所。創(chuàng)業(yè)之初除教科書外,還出版《中華教育界》、《中華小說界》、《中華實業(yè)界》、《中華童子界》、《中華兒童畫報》、《大中華》、《中華婦女界》、《中華學生界》八大期刊,風行一時。
(3)世界書局:沈知方創(chuàng)辦于1917年,1921年,世界書局從獨資企業(yè)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并將發(fā)行所房屋漆成夸張的紅色,對外稱為“紅屋”,為全國第三大書局,世界書局在教科書、工具書、古籍、兒童讀物、社會科學讀物、人文科學讀物、自然科學讀物等主要出版領域,均有一定的建樹。
八、近代民營出版機構的運營模式。
中國近代民營出版機構的運營模式,大致可以從機構組織、人員構成、資本構成、選題開發(fā)和發(fā)行方式等方面來說明。
(1)機構組織:中國近代民營出版機構的規(guī)模差別懸殊,大出版機構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有數百萬資本,數千名員工;而小書店,有的只有兩三個人,還有些資本在萬元上下,員工數十人的中型出版機構。
(2)人員構成:大出版機構人員眾多,分工細密,層次相當明顯,上至總經理、總編輯,中至各部門主任,下至一般員工,一應俱全。中、小出版機構層次界限相對模糊,人員身兼兩任的情況較多。
(3)資本構成:近代民營出版機構的資本形式不外乎獨資、合伙和股份制公司三種。由于出版業(yè)的文化特性和高風險性,使得獨資或合伙成為中、小出版機構不得已的現實選擇。
(4)選題開發(fā):大型出版構出書范圍廣,編輯力量雄厚,選題的范圍廣泛,質量也有保證。一些中、小型出版機構也在選題上獨辟蹊徑。
九、近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出版機構。
(1)新青年社:1920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設立。五四時期有影響力的綜合性文化刊物之一。
(2)人民出版社:1921年9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于上海,是中國第有組織有計劃地系統出版馬列主義著作,開拓了出版業(yè)的新領域。
(3)上海書店:1923年11月成立于上海。由毛澤東負責,1926年2月3日被軍閥孫傳芳查封。
(4)長江書店:1926年11月成立于武漢,由瞿秋白負責。
(5)無產階級書店(1928~1929年,上海)、華興書店(1929~1931年,上海)、北方人民出版社(1931~1932年,河北保定)。
(6)中央出版局:,由1931年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設立。
(7)1933年8月,在川陜革命根據地成立了12家出版局和工農書店,出版《共產黨》、《斧頭》、《紅旗》等報刊。
(8)解放周刊社:1937年4月中央黨報委員會創(chuàng)辦。以新華書店名義對外聯系,發(fā)行《解放》周刊。
(9)新華書店:1939年9月成立。
(10)生活書店:1932年7月由鄒韜奮等創(chuàng)辦于上海,前身是《生活》周刊社。
(11)新知書店:1935年由錢俊瑞、徐雪寒、薛暮橋等人創(chuàng)辦于上海。
(12)讀書生活出版社:1936年由艾思奇、鄭易里出資,邀黃洛峰在上海創(chuàng)辦。
此外,八路軍、新四軍、各抗日民主根據地及第三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各野戰(zhàn)軍,都有各自的書報出版機構,如戰(zhàn)時出版社、大眾日報社、江淮通訊社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營進步出版機構中,有影響的是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生活出版社。
十、近代出版的報紙、期刊以及一些重要的圖書種類。
(一)近代出版的報紙:
(1)《中外新報》:1858年伍廷芳創(chuàng)辦于香港,是中國人主辦的第一份近代報紙;
(2)《循環(huán)日報》1873年王韜創(chuàng)辦于香港,是香港首份由個人獨資出版的大型日報,具有現代報紙的各項主要特征,內容包括行情、新聞(京城錄、羊城新聞、中外新聞)、航運消息和廣告、啟事等。
(3)《大公報》:1902年英斂之創(chuàng)辦于天津。1925年11月27日停刊。張季鸞、胡政之、吳鼎昌組織新記公司于1926年9月1日接辦復刊,在張季鸞等人的經營下,《大公報》成為近代很有影響的一份報紙。1949年之后,《大公報》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領導下,在香港繼續(xù)出版發(fā)行。
(4)《申報》1872年由英商美查等人合資在上海創(chuàng)辦,初期曾幾易其主,1912年轉讓給史量才,1949年停刊。是中國近代歷史長、影響大的報紙之一。
(二)近代出版的期刊:
(1)《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學術界認為早的具有現代含義的中文期刊,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米憐于1815年8月5日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用木板雕印,主要在南洋華橋中免費散發(fā)。
(2)《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833年國內早創(chuàng)辦的現代中文期刊,由外國人在廣州出版。
(3)《吳醫(yī)匯講》:蘇州長洲人唐大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開始纂輯出版,有學者認為已經是期刊。
(4)《中國教會新報》1868年教會創(chuàng)辦,1874年改名《萬國公報》,是外國傳教士所辦有影響的一種刊物。
(5)《瀛寰瑣記》:1872年英商申報館創(chuàng)辦,是中國第一種文藝刊物。
(6)《時務報》:1896年創(chuàng)刊、由梁啟超任主筆,是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種以時事政治為主的綜合性刊物。
(7)《亞泉雜志》:1900年杜亞泉創(chuàng)辦,是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第一種自然科學雜志。
(8)《東方雜志》:1904年商務印書館創(chuàng)辦,是中國近代出版時間長、具影響的綜合性雜志。
(9)《圖書月報》:1906年上海書業(yè)商會創(chuàng)辦,是中國第一種出版專業(yè)雜志。
(三)近代出版的圖書種類:
(1)教科書與教育類圖書;
(2)翻譯作品;
(3)古籍;
(4)工具書;
(5)叢書。
十一、近代著作權法的頒布、修訂與實施
(一)近代著作權意識的萌芽與《大清著作權律》的頒布:
近代的著作權保護意識先在翻譯介紹西方學說的知識分子中萌牙,并由他們在翻譯出版實踐中予以應用,嚴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翻譯《天演論》時提到:“譯文取明深義,故有所(顛)倒附益,不斤斤計較于字比句次,而意義不倍(背)本文?!薄安槐侗疚摹本桶俗鹬卦髡弑Wo作品完整權的意思,也即“信達雅”中的“信”。此外,嚴復在翻譯出版《原富》時曾就版稅問題與時任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的張元濟書信往返討論,提出讓著譯者分享銷售利潤的著作權保護建議,并獲得張元濟的支持。梁啟超在戊戌變失敗后做了很多古書辨?zhèn)喂ぷ鳌km然他的初衷是“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維護了古書作者的人身權,在著作權保護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張元濟領導的商務印書館尊重和倡導著作權保護,給予的稿酬一般都是從優(yōu)的,吸引了諸如嚴復、林紓、梁啟起等一大批優(yōu)秀作者。商務印書館還編譯出版了《著作權考》,介紹西方的著作權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講,張元濟與商務印書館帶領中國近代出版業(yè)走了著作權保護之路。
1886年第一個國際著作權公約----《伯爾尼公約》誕生,1902年上海的《外交報》全文譯載了《伯爾尼公約》,開啟了這部國際著作權公約在中國的傳播工作。1910年《大清著作權律》頒布,這是中國歷第一部著作權保護法律。
(二)《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的頒布、修訂與實施。
1915年,北洋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共5章45條,很多條文和內容是對《大清著作權律》的沿用和變通。1916年2月公布了《著作權法注冊程序及規(guī)費施行細則》,對申請著作權注冊的具體程序以及交納規(guī)費作了詳細規(guī)定。因為該法對著作權****利的限制較多,而保護不夠,引起了出版界的不滿。1916年,上海書業(yè)商會遞交了《呈為陳請正著作權法以振文化而費維商業(yè)事》的請愿書要求對個別條款進行修改。此時的北洋政府忙于穩(wěn)固統治,對于上海書業(yè)商會的呼吁只做了敷衍回應,沒有解決問題,出版界只好在民間自己實施著作權保護,調停解決糾紛。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修訂了1915年的《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在著作權內容、登記注冊生效制度、外國人作品保護等方面做了一些補充。這次修訂采納了部分上海書業(yè)商會的意見,但特定的歷史條件使得修訂后的條款仍存在很大缺陷,故執(zhí)行中不斷發(fā)生疑義。同年,國民政府頒布了《解釋著作權法各項疑義令》,高法院設有統一解釋法令的會議,即便如此依然不能適應發(fā)展了的出版業(yè)的實際。如20世紀30年代電影事業(yè)已經興起,但《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一條就缺乏相應的有關電影的著作權客體保護,以至于后來不得不將電影著作權按照保護美術作品的辦法來執(zhí)行。接下來的內戰(zhàn)和抗日,使得國民政府無心顧及《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的修訂。直到1944年抗戰(zhàn)即將勝利,國民政府才頒布了修訂的《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在著作權保護客體上進行了修改和增刪,加重了對侵犯著作權行為的處罰。同年公布了《著作權法實行細則》,規(guī)定了注冊登記和規(guī)費收取的標準。1949年初,國民政府再次修訂《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只是將罰金有所降低,其他并無太多變化。
近代特殊的歷史背景造成了《中華民國著作權法》本身存在很大缺陷,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但是《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在實施過程中也解決了一些實際的問題,為出版界處理著作權糾紛和維護著作權權利提供了法律層面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