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下冊愚公移山說課稿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語文下冊愚公移山說課稿的文章,供大家學習參考!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這是一則具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通過一個年近九十的老人帶領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后感動天帝,把山移走的情節(jié),反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理想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具有樸素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它有如下特點:①濃郁的神話色彩。②可讀性強,易于背誦、記憶。③人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
    本篇課文安排在初中階段后一個文言文閱讀單元,而且作為略讀課處理,從編者意圖及教學目標上看,是希望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達到:借助書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章內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及意義,提高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學生分析】
    經過兩年半的初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獨立的閱讀欣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具備了結合課文注解進行閱讀,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課的學習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教師重在指導,給予方法上的點撥。
    【教學設想】
    《愚公移山》是我國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注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復述故事。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對《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進行理解,故教學重點放在愚公和智叟兩人的對比上,通過分析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從而揭示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難點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話結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本節(jié)課通過自讀課文,達到對內容的理解,通過教師點撥、引發(fā)、生生互動,研
    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題,剖析難點,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通過對教材及學生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幾個方面:
    1.知識目標: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理解對比、襯托手法及課文以神話結尾的作用。
    2.能力目標:朗讀本文注意語氣語調,運用辨證的、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3.情感目標:學習古代人民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二、教學重難點的分析
    1.通過對情節(jié)和人物的分析,體會本則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學習的重點。
    2.愚公與智叟對待移山問題的觀點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難點。
    【教學步驟】
    依據教學目標,我把本節(jié)課分為五個版塊:
    第一版塊: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3分鐘)
    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導入。
    此設計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現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別有一番風味,讓學生先被樂曲震撼一下,渲染氣氛,再走進文本,激活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讓學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塊:整體把握,感知課文。(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