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語文作文預測及范文:教育與人才

字號:

2014年高考作文一直都是考生們熱議的話題,高考頻道小編整理了2014年高考語文作文預測及范文,希望為大家提供服務。
    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國科學家錢學森逝世前,發(fā)出了的“錢學森之問”:“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創(chuàng)新思想的人才。問題在于,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yǎng)科學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沒有自己獨特創(chuàng)新的東西,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一直是這個樣子。我看,這是中國當前的一個很大問題?!?BR>    根據(jù)上面的文字,以“教育與人才”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1.啟選角度,自擬題目;2.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3.不得套作,不得抄襲;4.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讀]
    “教育為本”主題
    “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是關于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破譯?!笆陿淠?,百年樹人?!苯逃嵌▏舶畹幕A,是文明傳承的紐帶,是塑造靈魂的沃土。古往今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問題,中國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要發(fā)展強大,必須要有“具備創(chuàng)新思想的人才”。人才哪里來?當然從教育中來,這是教育的第一要務。時代呼喚杰出的人才。時代需要創(chuàng)新的教育!
    [寫作導引]
    話題作文,是針對一種現(xiàn)象或事物,自由命題進行作文。這類作文題面一般不含有觀點,內(nèi)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體裁不限,自擬題目,自主立意,自由選材?!敖逃c人才”,這個話題針對的“錢學森之問”,引發(fā)思考。作文時,可以發(fā)表議論,也可以記敘經(jīng)歷,編寫故事,抒發(fā)感受等。
    就此話題而言,構思立意時應主要注意以下兩點:
    其一,要善于“化大為小”?!敖逃c人才”這個話題和其他話題作文一樣,寫作范圍十分寬泛,是一個比較開放的構思空間。我們可以限度地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如果僅把話題當做一個僵死的概念,籠而統(tǒng)之去做文章,勢必出現(xiàn)內(nèi)容空泛、文意散漫的現(xiàn)象。所以,寫好這個話題作文的第一點要求就是善于在一個寬泛的范圍內(nèi),“擇其一點,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寫“大范圍”中的“某一方面”。如果不注意把握話題,縮小寫作的口子,就會出現(xiàn)“下筆干言,離題萬里”的毛病。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個人、一種感受、一點看法等等,集中筆力加以突破,把自己所選擇的話題角度寫細寫深寫透,做到“以小見大”。教育就類別而言,可以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就內(nèi)容而言,又可以分為道德教育、知識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每一個方面都可以立意,都可以深入下去,讓話題更“小”些,當然行文時,要與“人才”聯(lián)系起來,不能顧此失彼。
    其二,要善于“寫出新意”。高考“考試說明”中“發(fā)展等級”要求考生作文有創(chuàng)新:“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币_到這—要求,必須增強“選擇意識”,要善于選擇自己熟悉的、想說的(有話可說的)、有一定拓展空間的內(nèi)容去寫?!敖逃c人才”這個話題,對于當今學生最熟悉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可以作為選材的重點范圍。選材上要有獨到的眼光,不選陳題舊話。
    寫好這篇文章,要善于選擇新的切入點,也就是從新的方面認識事物,表現(xiàn)事物。在文章的構思和表達上,最主要的是獨具慧眼,獨具匠心,不要四平八穩(wěn),波瀾不驚。在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角度上,要做到獨辟蹊徑,有特別的感悟,不人云亦云,表現(xiàn)出文章的新穎性和作者的創(chuàng)造性。語氣上要有獨特的魅力,不平鋪直敘泛泛而談?!敖逃c人才”這個話題,可以多用對比論證,讓人在比較中鑒別真?zhèn)?,在對比中明辨是非?BR>    [素材鏈接]
    1.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對自己的孩子要求是:事業(yè)上永無止境,思想上謙虛誠實。他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你的彈琴成績,叫我們高興。對自己父母不用怕 自吹自捧 的嫌疑,只要同時分析一下弱點,把別人沒說出而自己感覺到的短處也一 齊告訴我們。把人家的贊美報告我們,是你對我們的安慰,但同時必須深深檢討自己的缺陷。這樣你寫的信就不會顯得過火;而且這種自我批評的功夫也好比一面鏡子,對你有很大的幫助。把自己的思想寫下來與在腦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寫下來需要正確精密的思想,所以寫在紙上的自我檢討格外深刻,對自己的印象深刻。你覺得我這段話對不對?”
    2.1978年,新中國向美國公派第一批50名留學生。2009年,約10萬名中國學子在美國大專院校求學。2010年前十個月僅成都就有11564名學生申請赴美留學,交流簽證。
    3.法國思想家圣西門有兩個假設:第一個假設:假如法國突然損失了自己的50名優(yōu)秀物理學家、50名優(yōu)秀化學家、50名優(yōu)秀作家、50名優(yōu)秀軍事和民用工程師……法國馬上會變成一具沒有靈魂的僵尸。第二個假設:假如法國失去了國王的兄弟和那些王公大臣、參事、議員、主教、元帥、省長,并不會給國家?guī)聿恍?,因為他們并沒有給國家?guī)磉M步。美國作家房龍則有個更聳人聽聞的說法廣發(fā)明蒸汽機的瓦特對我們國家發(fā)展的根本貢獻大于18世紀后半期和19世紀前半期所有的政治家、將軍、銀行家和政客加起來的總和。”
    教育是什么?杜威說:“教育乃是社會生活延續(xù)的工具?!笨淝v紐斯則認為:“只有受過一種合適 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苯逃侨祟惿鐣豢苫蛉钡某星皢⒑?、繼往開來的大事業(yè)。沒有教育,社會生活就無法延續(xù)。沒有教育,社會就不會進步。沒有教育,人類的智能就不會發(fā)展。沒有教育,人就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那么,如何理解“教”“育”這兩個字呢?
    [學生佳作示例]
    “教”?“育”?
    教育,由“教”與“育”組成,“教”是“教授,傳道、授業(yè)、解惑”,育是“培養(yǎng),養(yǎng)成人格之事業(yè)也”。這兩個字必然連在一起,若“教”與“育”分開,那“教育”的含義就會混淆不清,因為“教育”的合成意義為“教授知識,培養(yǎng)人才”。
    數(shù)千年,有不少人誤解了這兩個字,有時將其單純理解為“教授知識”,而有時卻將其理解為“培養(yǎng)品德”。“教授知識”能提升人的知識內(nèi)涵,若單純只有“教”,那即使錯教,雜教甚至亂教,也似乎無可厚非?!芭囵B(yǎng)品德”是用盡一切方法將人發(fā)展成無損國家、無損人民的人,可是如果這個社會的人都只會喊空口號,毫無才干,毫無專長,那么這個社會還能發(fā)展嗎?
    從古到今,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培育人才。在孔子之前,教育被官方壟斷了,平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從孔子開始到今,私學就一直存在,而教育的范圍也隨之擴大。自隋之后,科舉創(chuàng)的出現(xiàn),教育的意義似乎有了顯現(xiàn),無論民間還是官府,都有大批的人才被挖掘出來;為國效力。不過也有很多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才”。
    至此,我們應該明白,光是“教”或“育”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兩者結合,這樣才有用。我們來看看現(xiàn)今的教育,許多青少年感嘆壓力太大,可是,父母的期待,老師的教導,國家的重擔,統(tǒng)統(tǒng)被冠以“教育”之名壓在一群原本活潑的青少年稚嫩的肩頭上,殊不知他們已經(jīng)快被壓得喘不過氣未了。試想這樣的教育能培養(yǎng)出杰出的人才嗎?
    中國需要發(fā)展,發(fā)展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如果把“教”和“育”割裂開來,我們永遠不能回答錢學森先生的問題。
    [點評]升格部分:“從孔子開始到今…… 人才 。”修改前是:從孔子開始到今,私學就一直存在,而教育的范圍也隨之擴大,可那些培育出來的人才卻無用武之地。在隋之前,有才干的人被摒棄在外。自隋之后,科舉制的出現(xiàn),教育的意義真正顯現(xiàn),無論民間還是官府,都有大批的人才被挖掘出來,為國效力。而當時的教育很隨便,你可以去私塾讀書,也可以在家自學。
    升格理由:材料扣題不嚴,“教育”與“人才”的關系不明。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哲學思辨中遨游半輩子后的幡然醒悟。的確,除了我們生活的物質(zhì)世界之外,我們還有一個精神的家園,一個詩意的家園在。在這一家園中,我們可以享受文學、音樂、愛情、親情……從而獲得精神的幸福與滿足。不管你閑居陋巷還是身陷縲紲,只要你的心靈是自由的,只要你:有放飛心靈的那一片藍天,只要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汲汲于富貴,不醉心于功名,那么你就能超越物質(zhì)化的生活,擺脫塵世的羈絆,從而打造屬于自己的詩意家園,獲得詩意般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