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熱點1:唐慧案
唐慧(1973-)女,湖南永州人。“湖南永州少女被迫賣*案”中受害者11歲的樂樂的母親。2012年8月3日,湖南省永州市公安局零陵分局以“擾亂社會秩序”為由,對唐慧處以“勞動教養(yǎng)1年6個月”,隨后唐慧被押送至湖南株洲的白馬垅勞教所。2013年1月12日,稱“再次受到傷害”的唐慧說,將就勞教賠償問題提起行政訴訟。此外,她還將于明日前往湖南省政法委,檢舉兩名警察**其女兒。唐慧訴永州市勞教委一案于2013年4月12日開庭,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駁回唐慧的訴訟請求。2013年7月15日唐慧案二審勝訴。
熱點2:任建宇案
任建宇,2009年7月畢業(yè)于重慶文理學院,當年獲重慶市選派到彭水縣郁山鎮(zhèn)擔任大學生“村官”,后被錄用為公務員。重慶勞教處指他從2011年4月至8月多次發(fā)表“負面言論和信息”,在他的公務員身份處于公示期,處以兩年勞動教養(yǎng)。2012年11月19日,勞教委撤銷了勞教決定,任建宇重獲自由。2012年11月20日,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原告任建宇訴被告重慶市人民政府勞動教養(yǎng)管理委員會勞動教養(yǎng)一案,駁回任建宇的起訴。同月28日任建宇要求法院重審此案。同年12月28日上午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當庭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2013年7月24日,任建宇要求重慶市勞動教養(yǎng)管理委員會賠償申請人侵犯人身自由的賠償金83881元。
【時評分析】
關于人性善惡的爭端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都從未停止。拿中國傳統(tǒng)思想來說,孟子倡導“性本善”,荀子堅持“性本惡”,由此就決定了王朝治理的兩條主線——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所謂“齊之以德,律之以規(guī)”正是此意。
然而,德治和法治看似對立,實則統(tǒng)一。在施行過程中也應該雙管齊下,而非顧此失彼。而現(xiàn)實情況是,我們過多地強調(diào)外在約束與懲治,而對內(nèi)在的教化與引導。為了所謂的“治理”,視自由、人權如草芥。十年前,廣州青年孫志剛因為缺少暫住證遭毆打致死;十年后,重慶大學生村官任建宇因言獲罪。盡管二者相差十年,但卻將矛頭直指一個:如何去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如何去營造一個公平正義的法治氛圍。
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是每個公民能夠得到充分自由的生存。這個命題的成立至少取決于三個方面:第一,應該承認每個人是公民,而非只是國民,這就要求培養(yǎng)自上而下的公民理念;第二,應該從法律和制度層面上去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第三,應該保障最基本的人身自由與言論自由。
于是,我們看到,上述兩種制度,在保障公民充分自由生存方面所起作用微乎其微。且不說是否發(fā)揮了其維護公平正義的基本功能,甚至還成為踐踏人權、漠視自由的“惡法”。勞教制度施行五十多年,已經(jīng)成為隨意剝奪人身自由、濫用公權力的代名詞,由此就不難理解唐慧二審勝訴后,幾乎舉國同慶的政治氛圍。
可喜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要廢除勞教制度。這既是我黨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體現(xiàn),既體現(xiàn)了高層對民意的尊重,也能夠充分的保護人權。然而,廢除該法條并非是終結,而僅僅是開始。如今,利益格局深刻變革,改革向前推進一步都舉步維艱,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去建立起符合憲法、符合公眾期待,符合國際公約的相應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眾多法律工作者積極推進《違法行為矯治》。該做法以矯治違法人員為出發(fā)點,以符合憲法和其他法律為依歸,實現(xiàn)社會治理和公共管理的有效結合,從而真正實現(xiàn)人的“再社會化”,從單一的強制維度,到懲治與再教育的雙向維度,更人性,也更柔和,為“后勞教時代”提供了積極探索。
熱點1:唐慧案
唐慧(1973-)女,湖南永州人。“湖南永州少女被迫賣*案”中受害者11歲的樂樂的母親。2012年8月3日,湖南省永州市公安局零陵分局以“擾亂社會秩序”為由,對唐慧處以“勞動教養(yǎng)1年6個月”,隨后唐慧被押送至湖南株洲的白馬垅勞教所。2013年1月12日,稱“再次受到傷害”的唐慧說,將就勞教賠償問題提起行政訴訟。此外,她還將于明日前往湖南省政法委,檢舉兩名警察**其女兒。唐慧訴永州市勞教委一案于2013年4月12日開庭,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駁回唐慧的訴訟請求。2013年7月15日唐慧案二審勝訴。
熱點2:任建宇案
任建宇,2009年7月畢業(yè)于重慶文理學院,當年獲重慶市選派到彭水縣郁山鎮(zhèn)擔任大學生“村官”,后被錄用為公務員。重慶勞教處指他從2011年4月至8月多次發(fā)表“負面言論和信息”,在他的公務員身份處于公示期,處以兩年勞動教養(yǎng)。2012年11月19日,勞教委撤銷了勞教決定,任建宇重獲自由。2012年11月20日,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原告任建宇訴被告重慶市人民政府勞動教養(yǎng)管理委員會勞動教養(yǎng)一案,駁回任建宇的起訴。同月28日任建宇要求法院重審此案。同年12月28日上午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當庭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2013年7月24日,任建宇要求重慶市勞動教養(yǎng)管理委員會賠償申請人侵犯人身自由的賠償金83881元。
【時評分析】
關于人性善惡的爭端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都從未停止。拿中國傳統(tǒng)思想來說,孟子倡導“性本善”,荀子堅持“性本惡”,由此就決定了王朝治理的兩條主線——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所謂“齊之以德,律之以規(guī)”正是此意。
然而,德治和法治看似對立,實則統(tǒng)一。在施行過程中也應該雙管齊下,而非顧此失彼。而現(xiàn)實情況是,我們過多地強調(diào)外在約束與懲治,而對內(nèi)在的教化與引導。為了所謂的“治理”,視自由、人權如草芥。十年前,廣州青年孫志剛因為缺少暫住證遭毆打致死;十年后,重慶大學生村官任建宇因言獲罪。盡管二者相差十年,但卻將矛頭直指一個:如何去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如何去營造一個公平正義的法治氛圍。
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是每個公民能夠得到充分自由的生存。這個命題的成立至少取決于三個方面:第一,應該承認每個人是公民,而非只是國民,這就要求培養(yǎng)自上而下的公民理念;第二,應該從法律和制度層面上去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第三,應該保障最基本的人身自由與言論自由。
于是,我們看到,上述兩種制度,在保障公民充分自由生存方面所起作用微乎其微。且不說是否發(fā)揮了其維護公平正義的基本功能,甚至還成為踐踏人權、漠視自由的“惡法”。勞教制度施行五十多年,已經(jīng)成為隨意剝奪人身自由、濫用公權力的代名詞,由此就不難理解唐慧二審勝訴后,幾乎舉國同慶的政治氛圍。
可喜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要廢除勞教制度。這既是我黨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體現(xiàn),既體現(xiàn)了高層對民意的尊重,也能夠充分的保護人權。然而,廢除該法條并非是終結,而僅僅是開始。如今,利益格局深刻變革,改革向前推進一步都舉步維艱,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去建立起符合憲法、符合公眾期待,符合國際公約的相應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眾多法律工作者積極推進《違法行為矯治》。該做法以矯治違法人員為出發(fā)點,以符合憲法和其他法律為依歸,實現(xiàn)社會治理和公共管理的有效結合,從而真正實現(xiàn)人的“再社會化”,從單一的強制維度,到懲治與再教育的雙向維度,更人性,也更柔和,為“后勞教時代”提供了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