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教案:《浮力》

字號:

以下內容為收集整理八年級物理教案:《浮力》,供大家學習參考。
    《浮力》一課,是前面學過力學知識的延伸與擴展,是初中力學部分的重點與難點,也是中考的熱點知識。它綜合運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識,如,力的測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壓力、壓強等重要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主要采用學生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探究實驗、教師講解分析等手段進行教學。
    一、引課采用生活實例激起學習的興趣,多媒體開闊視野
    在引入新課時,通過把乒乓球、木塊、泡沫、空礦泉水瓶等物體放入水中,讓學生分析這些物體為什么會漂浮在水面上?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遼寧號、飛艇、熱氣球、潛水器等圖片,知道不僅在液體里面有一個向上的力,氣體中也有一個向上的力,引出本節(jié)要講的知識——浮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不斷地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二、采用學生實驗,播放視頻資料,演示實驗,教師講解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1.感知浮力的存在
    學生提前準備水盆,給每個小組一個易拉罐,學生對實驗都比較興奮,不由自主地想動一動它。于是,我抓住他們的心理,對他們說:“想不想體驗一下,我們來試一種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礦泉水瓶,慢慢向下壓,體會手的感覺。在體驗的過程中,發(fā)現了什么?”實驗后,學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盡情地“玩”的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發(fā)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yǎng)。)
    2.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學生在體驗浮力存在時,也體驗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體有浮力,下沉的物體有浮力嗎?由此,引起學生討論,自然引出演示實驗。分別在空氣中和水中,發(fā)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對學生提出為什么示數變小了,引起學生的思考,變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淺入深,循循善誘,通過常見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知道測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產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視頻,把一個用橡皮膜包裹的長方體框架浸沒在水中,引導學生觀察上下左右前后凹進的程度,學生會發(fā)現前后左右是一樣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師講解;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為液體內部存在壓強,深度不同,壓強不同。(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壓強小,壓力也?。娣e相同),所以液體對上下表面壓力不同,浮力產生的原因就是浸沒在水中的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后演示實驗驗證浮力產生的原因,將一只塑料可樂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內,從上面倒入水,觀察到有少量水從乒乓球與瓶頸縫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jié)M后,乒乓球還沉在水底沒有浮起來,因為乒乓球下部沒有水,所以沒有受到水對其向上的壓力,只有水對乒乓球豎直向下的壓力,所以乒乓球始終沉在水底。當用手指堵住瓶頸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滿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三、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學生實驗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合作的能力
    結合前面的學習,提出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學生開始猜想,總結學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幾個問題。(初二學生猜想是不全面的,問題中有老師自己的引導。)(1)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體重力是否有關?(2)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質密度大小是否有關?(3)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體形狀是否有關?……給學生提供以下參考實驗器材:溢水杯、燒杯、彈簧測力記、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銅塊,以及塑料塊和橡皮泥等。提示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然后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后得出實驗結論。
    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fā),通過體驗并不斷地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本節(jié)課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jié)課,從而對浮力有了直接的感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產生的原因以及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這樣層層推進,分散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