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化學復習易錯點2:質量守恒定律
從分子和原子的觀點來看,在化學反應中只是由于發(fā)生了原子間的重新組合,才使反應物變成生成物,但在這一變化中,原子的種類和個數(shù)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原子的質量也沒有改變,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質量總和必然相等。下面是中考化學易錯辨析:質量守恒定律,供大家參考。
在對質量守恒定律應用時,常出現(xiàn)以下錯誤:對質量守恒定律中“參加反應的”意義理解不透,常把反應物當成參加反應的物質;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范圍是化學反應,有些同學卻用來解釋一些物理變化;對可燃物燃燒或有氣體生成的化學反應應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時,認為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對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時,一定要抓住概念中的關鍵詞:“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不能片面強調某一點。
例1 下列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確的是( )
A. 因為“質量守恒”,所以煤燃燒后產生的煤渣質量一定和反應前煤的質量相等
B. 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鎂的質量大
C. 100g水與100g酒精混合后,質量等于200g,這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D. 1g氫氣在9g氧氣中完全燃燒生成了10水
正確答案 D
解析 煤完全燃燒,消耗氧氣,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到空氣中,致使剩下的煤渣質量不等于所用煤的質量;1g氫氣在9g氧氣中完全燃燒,由于有1g氧氣過量而未參加反應,所以生成水的質量是9g,而不是10g;質量守恒定律是針對化學反應而言的,而100g水與100g酒精混合,并沒有生成新物質(即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鎂條在空氣中燃燒是鎂和氧氣發(fā)生反應生成氧化鎂,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反應的鎂和氧氣的質量之和等于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所以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比鎂的質量大,故B正確。
錯因會診 錯選A是由于對可燃物燃燒或有氣體生成的化學反應中的“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與“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概念中的關鍵詞沒有抓??;錯選C是不能明確質量守恒定律適用范圍而導致誤答;錯選D是對質量守恒定律中“參加反應的”意義理解不透,把反應物當成參加反應的物質了。
例2 化學反應前后,下列各項中,肯定沒有變化的是:( )
①原子數(shù)目;②分子數(shù)目;③元素種類;④物質的總質量; ⑤物質的種類;⑥物質的體積;⑦物質的狀態(tài)
A.②④⑤ B.①③⑦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
正確答案 D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對質量守恒定律含義的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的理解。從分子和原子的觀點來看,在化學反應中只是由于發(fā)生了原子間的重新組合,才使反應物變成生成物,但在這一變化中,原子的種類和個數(shù)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原子的質量也沒有改變,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質量總和必然相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核內質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既然原子種類不變,元素的種類也不會改變。由于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參加化學反應的分子被破壞,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成其他物質的分子,因此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發(fā)生改變,也就是物質的種類發(fā)生改變,而參加反應的反應物分子總數(shù)和生成物分子總數(shù)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錯因會診 有些學生對這部分的知識掌握不牢固,往往就會把這部分的概念混淆,選出錯誤的答案。錯選④、⑥、⑦是由于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沒有記住。錯選②是由于不明白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實質,不能利用原子、分子的知識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從分子和原子的觀點來看,在化學反應中只是由于發(fā)生了原子間的重新組合,才使反應物變成生成物,但在這一變化中,原子的種類和個數(shù)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原子的質量也沒有改變,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質量總和必然相等。下面是中考化學易錯辨析:質量守恒定律,供大家參考。
在對質量守恒定律應用時,常出現(xiàn)以下錯誤:對質量守恒定律中“參加反應的”意義理解不透,常把反應物當成參加反應的物質;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范圍是化學反應,有些同學卻用來解釋一些物理變化;對可燃物燃燒或有氣體生成的化學反應應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時,認為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對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時,一定要抓住概念中的關鍵詞:“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不能片面強調某一點。
例1 下列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確的是( )
A. 因為“質量守恒”,所以煤燃燒后產生的煤渣質量一定和反應前煤的質量相等
B. 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鎂的質量大
C. 100g水與100g酒精混合后,質量等于200g,這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D. 1g氫氣在9g氧氣中完全燃燒生成了10水
正確答案 D
解析 煤完全燃燒,消耗氧氣,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到空氣中,致使剩下的煤渣質量不等于所用煤的質量;1g氫氣在9g氧氣中完全燃燒,由于有1g氧氣過量而未參加反應,所以生成水的質量是9g,而不是10g;質量守恒定律是針對化學反應而言的,而100g水與100g酒精混合,并沒有生成新物質(即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鎂條在空氣中燃燒是鎂和氧氣發(fā)生反應生成氧化鎂,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反應的鎂和氧氣的質量之和等于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所以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比鎂的質量大,故B正確。
錯因會診 錯選A是由于對可燃物燃燒或有氣體生成的化學反應中的“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與“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概念中的關鍵詞沒有抓??;錯選C是不能明確質量守恒定律適用范圍而導致誤答;錯選D是對質量守恒定律中“參加反應的”意義理解不透,把反應物當成參加反應的物質了。
例2 化學反應前后,下列各項中,肯定沒有變化的是:( )
①原子數(shù)目;②分子數(shù)目;③元素種類;④物質的總質量; ⑤物質的種類;⑥物質的體積;⑦物質的狀態(tài)
A.②④⑤ B.①③⑦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
正確答案 D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對質量守恒定律含義的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的理解。從分子和原子的觀點來看,在化學反應中只是由于發(fā)生了原子間的重新組合,才使反應物變成生成物,但在這一變化中,原子的種類和個數(shù)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原子的質量也沒有改變,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質量總和必然相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核內質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既然原子種類不變,元素的種類也不會改變。由于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參加化學反應的分子被破壞,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成其他物質的分子,因此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發(fā)生改變,也就是物質的種類發(fā)生改變,而參加反應的反應物分子總數(shù)和生成物分子總數(shù)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錯因會診 有些學生對這部分的知識掌握不牢固,往往就會把這部分的概念混淆,選出錯誤的答案。錯選④、⑥、⑦是由于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沒有記住。錯選②是由于不明白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實質,不能利用原子、分子的知識解釋質量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