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家整理的《為什么會有海嘯》,供大家參考。
海嘯的源頭還在于地震或者火山爆發(fā),通常是地震,只不過它們是發(fā)生在海底。當海底發(fā)生地震或者火山爆發(fā)時,巨大的能量將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從而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這種波浪在遠離海岸的地方發(fā)威,其實一點也沒有什么影響。即使是在海面上航行的船只,感到的也只是輕微的波動。不過,一旦海嘯進入大陸架,就可以給沿海地帶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在英語中,海嘯一詞叫做tsunami。其實這是一個日語的詞匯,漢字寫出來是“津波”,在日語中的本意是港邊的波浪,這也充分顯示出了日本是一個經常遭受海嘯襲擊的國家。
雖然火山爆發(fā)和其他沿岸的山崩也能夠引起海嘯,不過一般來說,它還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公里以內、6.5級以上的海底地震所引起的。在一次強烈的震動之后,海面上會出現震蕩波形成的圓圈,震蕩波不斷擴大,圓圈也就不斷擴大,正如你向水面上扔進一塊石頭產生的效果一樣。因為海嘯的波長比海洋的深度還要大,所以這種震蕩波可以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海嘯的傳播速度與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這種速度一般為每小時兩三百公里到一千多公里。當海嘯進入沿岸地帶以后,由于海水的深度突然變淺,導致波高驟增,我們就可以看到高達20至30米的水墻。水墻鋪天蓋地壓下來的時候,不要說是小小的生命,即便是房屋建筑,也會被瞬間吞沒。所以,海嘯帶來的災難常常是毀滅性的。很多遭受海嘯襲擊過的地方通常會有不少的失蹤人員,其實大多是在那個瞬間被卷走的。
海嘯來臨之前有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即海潮會一下子后退,退到離沙灘很遠很遠的地方,要一段時間后海水才會重新上漲。這是什么道理呢?原來,這種海面突然下落的現象是因為到達此地的是海嘯沖擊波的波谷。所謂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那部分,波谷到達的時候,海面勢必要下降。同時,由于海嘯沖擊波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它的波長相當大,因此波谷登陸后,要隔開相當一段時間,波峰才能抵達,水墻在那個時候才會撲上來。
了解了這樣的一個知識,人們就完全有可能在海嘯到達之前化險為夷。在印度尼西亞的那次海嘯襲擊中,當時留連在海灘上的一部分人就是因為看到了海潮突然下降,意識到可能到來的危險而及時撤離,從而拯救了自己的生命。
和地震一樣,人們目前對于海嘯仍然無法把握,只能在那些頻發(fā)地區(qū)加強宣傳和預防,以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海嘯的源頭還在于地震或者火山爆發(fā),通常是地震,只不過它們是發(fā)生在海底。當海底發(fā)生地震或者火山爆發(fā)時,巨大的能量將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從而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這種波浪在遠離海岸的地方發(fā)威,其實一點也沒有什么影響。即使是在海面上航行的船只,感到的也只是輕微的波動。不過,一旦海嘯進入大陸架,就可以給沿海地帶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在英語中,海嘯一詞叫做tsunami。其實這是一個日語的詞匯,漢字寫出來是“津波”,在日語中的本意是港邊的波浪,這也充分顯示出了日本是一個經常遭受海嘯襲擊的國家。
雖然火山爆發(fā)和其他沿岸的山崩也能夠引起海嘯,不過一般來說,它還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公里以內、6.5級以上的海底地震所引起的。在一次強烈的震動之后,海面上會出現震蕩波形成的圓圈,震蕩波不斷擴大,圓圈也就不斷擴大,正如你向水面上扔進一塊石頭產生的效果一樣。因為海嘯的波長比海洋的深度還要大,所以這種震蕩波可以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海嘯的傳播速度與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這種速度一般為每小時兩三百公里到一千多公里。當海嘯進入沿岸地帶以后,由于海水的深度突然變淺,導致波高驟增,我們就可以看到高達20至30米的水墻。水墻鋪天蓋地壓下來的時候,不要說是小小的生命,即便是房屋建筑,也會被瞬間吞沒。所以,海嘯帶來的災難常常是毀滅性的。很多遭受海嘯襲擊過的地方通常會有不少的失蹤人員,其實大多是在那個瞬間被卷走的。
海嘯來臨之前有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即海潮會一下子后退,退到離沙灘很遠很遠的地方,要一段時間后海水才會重新上漲。這是什么道理呢?原來,這種海面突然下落的現象是因為到達此地的是海嘯沖擊波的波谷。所謂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那部分,波谷到達的時候,海面勢必要下降。同時,由于海嘯沖擊波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它的波長相當大,因此波谷登陸后,要隔開相當一段時間,波峰才能抵達,水墻在那個時候才會撲上來。
了解了這樣的一個知識,人們就完全有可能在海嘯到達之前化險為夷。在印度尼西亞的那次海嘯襲擊中,當時留連在海灘上的一部分人就是因為看到了海潮突然下降,意識到可能到來的危險而及時撤離,從而拯救了自己的生命。
和地震一樣,人們目前對于海嘯仍然無法把握,只能在那些頻發(fā)地區(qū)加強宣傳和預防,以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生命和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