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素材:改革者曹寅的悲劇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高中作文素材:改革者曹寅的悲劇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素材運用:曹寅向康熙提出改革整頓的建議和措施,本是基于一位忠臣的良知與職責。但書生氣的改革理想一旦碰上堅硬如磐的現(xiàn)實,便猶如以卵擊石。誠然,為人處世氣節(jié)不能丟,但是懂得方與圓的變通智慧也同樣重要。在很多情況下,“曲線救國”也不失為一計上策。
    話題拓展:以卵擊石、方與圓、變則通。
    當今中國,《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名字,幾乎人盡皆知。但對這位偉大作家的祖父曹寅,了解的人并不多。
    曹寅(1658~1712)是一個很復雜的人物,他是奴隸,是官員,是漢族,是旗人,是詩人,是劇作家,是出版家,藏書家,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半路夭折”的改革家。
    兩淮鹽政衙門設在揚州,首任巡鹽御史由曹寅擔任。他到揚州上任之前,曾向皇帝表忠心說,此官“上關國計,下濟民生”,鹽政積弊甚深,自己責任重大,一定全力以赴。康熙在批語中并未接他的話茬,只是叮囑他小心再小心。
    果然,一到任,曹寅就把前任官員狠狠參了幾本。他揭發(fā)說,前任巡鹽御史留下許多“陋規(guī)”,例如收鹽時每引要多收二十斤,名為“院費”,還有送給省內督撫司道各衙門的“省費”,給運道衙門的“司費”,更有用于官場交際的“雜費”……在曹寅看來,所有這些“浮費”,都應一律革除。
    曹寅還揭發(fā)前任總督、御史貪贓枉法、怠忽職責等罪行。可面對駭人聽聞的官場黑幕,深諳“水至清則無魚”道理的康熙,卻是十分淡定。他在曹寅奏折上用朱筆批示:
    生一事不如省一事,只管為目前之計,恐后尾大難收,遺累后人,亦非久遠可行,再留心細議。
    同年十月,曹寅又有奏議,并提出具體改革方案,要革除“院費”“省費”。康熙沒有全部駁回,但在“省費”一條下批示:
    此一款去不得!必深得罪于督、撫,銀數(shù)無多,何苦積害?
    曹寅的滿腔改革熱情,就這樣被康熙皇帝兜頭潑了一瓢冷水。此后,再也聽不到曹寅關于整頓鹽務、革除弊政的消息。
    又過了幾年,康熙接二連三南巡,曹寅跟著忙前跑后,接駕用的銀兩如淌海水,鹽政虧空不但沒得到彌補,窟窿反而越捅越大。幾年前那個銳意改革、發(fā)誓肅貪的改革家,如今卻成了憂心忡忡、日夜擔心彈劾的驚弓之鳥。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曹寅在揚州偶感風寒,病故身亡,然而身后留下的虧空遠遠沒有補足。腐敗的官僚機制及由此引發(fā)的經濟因素,為曹寅帶來了巨大心理負擔,最終壓垮了這位康熙皇帝曾經的忠實臣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