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政治之馬原重難點總結

字號:

對于考研政治來說,各個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難點內容。為了讓大家更有針對性的復習,輔導專家們特別總結了這些科目的重難點,以供廣大2015年的考生們參考復習。馬原重難點總結之唯物論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內容: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這是判斷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1)唯物主義: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
    (2)唯心主義:世界的本原是意識,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
    2.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這是判斷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1)可知論:認為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不可知論:認為世界不能被認識或者不能被完全認識,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
    (二)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辯證法堅持用聯系的、發(fā)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為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內部矛盾;形而上學則堅持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堅持唯物主義,又堅持辯證法,才能全面地認識世界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
    二、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
    (一)對“物質”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是區(qū)分唯物主義三種形態(tài)的重要依據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依據對自然現象的籠統直觀,把物質歸結為一種或幾種實物。這是一種天才的猜測、但缺乏科學依據,過于簡單化。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根據當時自然科學關于原子是物質小單位的認識,把物質歸結為原子,認為原子的屬性就是一切物質形態(tài)的共同屬性。
    3.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從無限多樣的物質現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質,從哲學上作了高概括,指出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本質規(guī)定。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集中體現在列寧關于“物質”的經典性定義中:“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二)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的理論意義
    第一,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
    第二,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
    第三,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第四,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物質與運動、運動與靜止
    作為哲學范疇的運動是指宇宙中發(fā)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它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1.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
    (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所固有的根本屬性和一切物質形態(tài)的存在方式。設想不運動的物質,將導致形而上學。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沒有無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是一切運動和發(fā)展的實在基礎,運動的原因也在物質自身。設想有離開物質的運動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2.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的穩(wěn)定狀態(tài),包括空間位置和根本性質暫時未變這樣兩種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
    3.運動與靜止的關系: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是辯證統一的,相對靜止中包含著絕對運動,靜中有動;絕對運動中也包含著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動中有靜;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4.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
    (1)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xù)性、順序性,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臻g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伸張性、廣延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
    (2)物質運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沒有離開物質運動的“純粹”時間和空間,也沒有離開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
    (3)時空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絕對和相對的統一。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實在性是絕對的,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的具體特性是相對的。
    (4)時空既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是無限和有限的辯證統一。
    具體物質形態(tài)的時空是有限的,而整個物質世界的時空是無限的。
    (四)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1.世界是統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個;
    2.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即世界統一的基礎是物質,而不是某種“始基”的物體;
    3.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而不是單一的無差別的統一。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的實踐意義:它是我們從事一切工作的立足點,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思想路線的哲學基礎。
    三、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
    (一)實踐的本質含義、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實踐的本質含義
    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
    2.實踐的基本特征
    ①直接現實性。②自覺能動性。③社會歷史性。
    3.實踐的基本形式
    ①生產實踐。②處理和變革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實踐。③科學實驗。
    (二)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1)實踐是人所獨有的活動。
    (2)實踐集中表現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
    (3)實踐對物質世界的改造是對象性的活動。
    (三)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分化與統一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物質世界出現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區(qū)分。人在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又反過來影響和制約自然界,不斷改變著自然界。
    (四)人與自然的關系
    通過勞動實踐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它們的和諧統一,便成為人類必須面對的永恒主題。如果人類不保持自身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那就會危及自身的生存發(fā)展。正確的實踐觀點是理解人與自然關系、人與自然統一的關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及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fā)展,是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
    (五)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
    (1)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
    (2)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
    (3)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動力。
    四、意識
    (一)意識的起源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歷史的產物。
    (二)意識的本質
    意識從其本質來看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
    (三)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第一,意識反映世界具有自覺性、目的性和計劃性。
    第二,意識不僅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不僅能反映現存事物,而且能追溯過去、推測未來,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動創(chuàng)造性。
    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意識可能通過“思維操作”實現對客觀事物的超前的、觀念的改造,指導并通過實踐把理想變成現實,從而改變、創(chuàng)造世界。
    第四,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