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題干的括號內,每小題2分,共40分)
1.現代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的根本區(qū)別是( )。
A.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B.促進新舊知識聯系
C.促進新知識長期保存
D.促進短時記憶
2.負有中小學生受教育權實現義務的主體不包括( )。
A.教師
B.學校
C.國家
D.企業(yè)
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中“憤”與“悱”的意思( )。
A.憤:心求通而未得之。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
B.憤:憤怒。悱:想說而說不出來
C.憤:感覺不滿足,努力地去做。悱:感覺心情不舒暢
D.憤:因不滿意而心情激動。悱:感覺心情不舒暢
4.疏導原則就是( )原則。
A.導向性
B.因材施教
C.循循善誘
D.有的放矢
5.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務是( )。
A.建立班集體
B.評定學生操行
C.抓好學生學習
D.組織學生活動
6.屬于非測驗的評價手段的是( )。
A.觀察
B.判斷
C.反思
D.分析
7.屬于自編測驗的類型的是( )。
A.工作日記
B.客觀題
C.等級評價量表
D.行為檢查單
8.學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A.道德情感異常
B.道德行為不良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認識缺乏
9.( )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辦法
A.教學方法
B.教學原則
C.教學任務
D.教學目的
10.提出“化民成俗,其必有學”的論著是( )。
A.《理想國》
B.《學記》
C.《政治學》
D.《大學》
11.“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闭f明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具有( D)。
A.先導性
B.感染性
C.權威性
D.針對性
12.據記載,我國的小學早出現于( )。
A.殷周時代
B.秦代
C.唐代
D.明代
13.一般來說小學階段相當于人生發(fā)展的( )。
A.幼兒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春期
14.小學教材的編寫,在內容上重要的是要考慮(C )。
A.形象性與興趣性
B.娛樂性與生活性
C.科學性與思想性
D.知識性與個性
15.學生通過認識書本知識去認識客觀世界.這反映了下列教學過程特點中的( )
A.引導性
B.間接性
C.簡潔性
D.交往性
16.在德育過程中人們?yōu)榱诉_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自覺能動性,一般稱為(B )。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觀念
D.道德行為
17.德育過程從本質上說是( )統(tǒng)一的過程。
A.個體與環(huán)境
B.個體與社會
C.個體與教育
D.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guī)范個體化
18.小學班主任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 )。
A.了解學生
B.班會活動
C.建立學生檔案
D.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
19.課外活動不包括( )。
A.社會活動
B.科技活動
C.文學藝術活動
D.選修課
20.屬于主題班會形式的是( )。
A.主題報告會
B.學科小組
C.科技活動
D.社會公益活動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21.小學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__________教育。
22.根據課程的組織方式,可把課程分為:科目本位課程、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__________、經驗本位課程。
23.主題班會應以__________為主,教師不能包辦。
24.教學大綱即__________,規(guī)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25.課外活動計劃實施的終結性環(huán)節(jié)是__________。
26.小學畢業(yè)考試在縣級教育部門的指導下,一般由__________命題,農村也可由鄉(xiāng)、鎮(zhèn)教育管理機構組織命題。
27.課程設計要強調__________、探索性、實踐性,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親身實踐,注重學生的探索、獲得各種直接經驗。
28.教育技術的__________是指現代科學技術(包括工藝、設備、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運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
29.我國義務教育的學制年限通常有:小學六年、初中三年的“__________”;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學制”;小學和初中“九年一貫制”。
30.__________的教育目的決定了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整體內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
三、判斷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31.階段性反映個體身心發(fā)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fā)展得到部分補償。( )
32.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具有發(fā)展的可能性和發(fā)展的需要。( )
33.外鑠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fā)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
34.課程設計作為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組織學?;顒拥幕揪V領和重要依據。( )
35.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這是學生與從事學習活動的其他社會成員的區(qū)別之一。( )
36.學校教師要貫徹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和下達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保障學生參加各類實現教育目的的活動等。( )
37.教學計劃規(guī)定了各學科的基本要求、各種活動的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等,還設置了“地方安排課程”。( )
38.國家舉辦各種學校,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發(fā)展中等教育、職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發(fā)展學前教育。( )
39.運用知識的目的在于,使教師及時獲得關于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以調整教學進程與要求。( )
40.智育是傳授給學生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
四、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41.簡述課程計劃編制的原則。
42.什么叫“義務教育”?它與“普及教育”有什么不同?
43.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有哪些?
44.我國《義務教育法》的立法依據是什么?
45.對學生進行操行評定的目的是什么?
五、論述題(本大題15分)
46.下面是三個小學生的對話:
學生甲:“我覺得我爸爸偉大,爸爸對我影響大,學校教育可有可無。”學生乙:“當然老師的作用大了,沒老師的教育,你能識字嗎?”
學生丙:“我覺得社會偉大,警察叔叔很辛苦,能抓壞人?!?BR> 請從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角度,結合案例談談你的看法。
一、單項選擇題
1.A2.D3.A4.C5.A6.A7.D8.B9.A10.C11.D
12.A13.C14.C15.B16.B17.D18.D19.D20.A
二、填空題
21.勞動技術
22.核心課程
23.學生
24.學科課程標準
25.總結
26.學校
27.自主性
28.現代化
29.六三學制
30.全面發(fā)展
三、判斷題
31.×32.√33.×34.×35.√36.√37.×38.√39.×40.√
四、簡答題
41.【答案要點】課程計劃編制的原則是:第一,保證實現教育目的與任務,體現課程結構的完整性。既要體現促進學生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fā)展,又要保證各類學科之間的協(xié)調平衡。第二,依據科學的課程理論,處理好課程系統(tǒng)內部范疇的幾個基本關系,體現基礎性和多樣性。這些基本關系包括:基礎課與提高課,分科課與綜合課,理論知識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第三,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精簡課程,加強基礎和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特長;知識體系相對完整,保證學科間的合理關系;統(tǒng)一性與靈活性、穩(wěn)定與變革相結合。
42.【答案要點】義務教育是指國家采用法律形式規(guī)定的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都必須予以保證的帶有強制性的國民教育。有不少國家或地區(qū)又稱這種教育為“強迫教育”。
義務教育與普及教育不是一個等同的概念。國家對學齡兒童和少年不分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和能力,普遍實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稱為普及教育;但當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普及教育的義務形式時,更稱為普及義務教育。也有的國家把義務教育稱為公民教育。
43.【答案要點】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依據主要有:(1)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每一堂課都有具體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教師可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2)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不同,選擇的教學方法也不同;(3)學生年齡特征。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不同,他們的知識準備程度和個性發(fā)展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水平。因此,必須根據不同年齡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4)教學時間、設備、條件。有些方法需要較長的時間,有些方法對教學設備的要求較高;(5)教師業(yè)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這些因素也制約著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
44.【答案要點】我國《義務教育法》的立法依據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首先,我國《憲法》中有關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guī)定以及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原則的規(guī)定是制定《義務教育法》的法律依據。
其次,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建設與發(fā)展的實際需要、現階段發(fā)展教育的現實條件是制定《義務教育法》的現實依據。從根本上說,經濟的振興、科技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的進步,都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yǎng),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合格人才的培養(yǎng)的關鍵在基礎教育。因此,國家需要制定義務教育法,以更快、更有效地發(fā)展基礎教育。義務教育法正是在總結我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經驗、汲取普及教育過程中的教訓的基礎上制定的。
45.【答案要點】操行評定是以教育目的為指導思想,以“學生守則”為基本依據,對學生一個學期內在學習、勞動、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現所做出的小結與評價,主要由班主任負責。
操行評定的目的在于:(1)教育兒童奮發(fā)向上,肯定優(yōu)點,找出缺點,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勵兒童上進;(2)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子女在學校的情況以便與老師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兒童;(3)有利于班主任總結工作經驗,找出問題,改進工作。
五、論述題
46.【答案要點】
(I)學校、家庭、社會構成了兒童的成長環(huán)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整個社會要擔負起教育的責任。(2)學校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tǒng)的對兒童進行教育的機構,學校教育在學生的成長中起主導作用。但是,學校能否發(fā)揮其積極影響,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學校只有保持同社會、家庭的聯系,依靠各方面力量對學生共同施加影響,才能對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起促進作用。(3)家庭是影響兒童發(fā)展初也是重要的因素。家庭結構、家庭關系以及父母的思想意識、文化素養(yǎng)、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父母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4)在社會因素中,對兒童影響大的是社會群體、社會道德、大眾傳媒、社區(qū)等。學校和家庭應充分利用社會環(huán)境中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5)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要相互配合。
1.現代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的根本區(qū)別是( )。
A.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B.促進新舊知識聯系
C.促進新知識長期保存
D.促進短時記憶
2.負有中小學生受教育權實現義務的主體不包括( )。
A.教師
B.學校
C.國家
D.企業(yè)
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中“憤”與“悱”的意思( )。
A.憤:心求通而未得之。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
B.憤:憤怒。悱:想說而說不出來
C.憤:感覺不滿足,努力地去做。悱:感覺心情不舒暢
D.憤:因不滿意而心情激動。悱:感覺心情不舒暢
4.疏導原則就是( )原則。
A.導向性
B.因材施教
C.循循善誘
D.有的放矢
5.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務是( )。
A.建立班集體
B.評定學生操行
C.抓好學生學習
D.組織學生活動
6.屬于非測驗的評價手段的是( )。
A.觀察
B.判斷
C.反思
D.分析
7.屬于自編測驗的類型的是( )。
A.工作日記
B.客觀題
C.等級評價量表
D.行為檢查單
8.學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A.道德情感異常
B.道德行為不良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認識缺乏
9.( )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用的辦法
A.教學方法
B.教學原則
C.教學任務
D.教學目的
10.提出“化民成俗,其必有學”的論著是( )。
A.《理想國》
B.《學記》
C.《政治學》
D.《大學》
11.“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闭f明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具有( D)。
A.先導性
B.感染性
C.權威性
D.針對性
12.據記載,我國的小學早出現于( )。
A.殷周時代
B.秦代
C.唐代
D.明代
13.一般來說小學階段相當于人生發(fā)展的( )。
A.幼兒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春期
14.小學教材的編寫,在內容上重要的是要考慮(C )。
A.形象性與興趣性
B.娛樂性與生活性
C.科學性與思想性
D.知識性與個性
15.學生通過認識書本知識去認識客觀世界.這反映了下列教學過程特點中的( )
A.引導性
B.間接性
C.簡潔性
D.交往性
16.在德育過程中人們?yōu)榱诉_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自覺能動性,一般稱為(B )。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觀念
D.道德行為
17.德育過程從本質上說是( )統(tǒng)一的過程。
A.個體與環(huán)境
B.個體與社會
C.個體與教育
D.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guī)范個體化
18.小學班主任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 )。
A.了解學生
B.班會活動
C.建立學生檔案
D.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
19.課外活動不包括( )。
A.社會活動
B.科技活動
C.文學藝術活動
D.選修課
20.屬于主題班會形式的是( )。
A.主題報告會
B.學科小組
C.科技活動
D.社會公益活動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21.小學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__________教育。
22.根據課程的組織方式,可把課程分為:科目本位課程、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__________、經驗本位課程。
23.主題班會應以__________為主,教師不能包辦。
24.教學大綱即__________,規(guī)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25.課外活動計劃實施的終結性環(huán)節(jié)是__________。
26.小學畢業(yè)考試在縣級教育部門的指導下,一般由__________命題,農村也可由鄉(xiāng)、鎮(zhèn)教育管理機構組織命題。
27.課程設計要強調__________、探索性、實踐性,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親身實踐,注重學生的探索、獲得各種直接經驗。
28.教育技術的__________是指現代科學技術(包括工藝、設備、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運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
29.我國義務教育的學制年限通常有:小學六年、初中三年的“__________”;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學制”;小學和初中“九年一貫制”。
30.__________的教育目的決定了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整體內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
三、判斷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31.階段性反映個體身心發(fā)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fā)展得到部分補償。( )
32.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具有發(fā)展的可能性和發(fā)展的需要。( )
33.外鑠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fā)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
34.課程設計作為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組織學?;顒拥幕揪V領和重要依據。( )
35.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這是學生與從事學習活動的其他社會成員的區(qū)別之一。( )
36.學校教師要貫徹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和下達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保障學生參加各類實現教育目的的活動等。( )
37.教學計劃規(guī)定了各學科的基本要求、各種活動的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等,還設置了“地方安排課程”。( )
38.國家舉辦各種學校,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發(fā)展中等教育、職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發(fā)展學前教育。( )
39.運用知識的目的在于,使教師及時獲得關于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以調整教學進程與要求。( )
40.智育是傳授給學生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
四、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41.簡述課程計劃編制的原則。
42.什么叫“義務教育”?它與“普及教育”有什么不同?
43.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有哪些?
44.我國《義務教育法》的立法依據是什么?
45.對學生進行操行評定的目的是什么?
五、論述題(本大題15分)
46.下面是三個小學生的對話:
學生甲:“我覺得我爸爸偉大,爸爸對我影響大,學校教育可有可無。”學生乙:“當然老師的作用大了,沒老師的教育,你能識字嗎?”
學生丙:“我覺得社會偉大,警察叔叔很辛苦,能抓壞人?!?BR> 請從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角度,結合案例談談你的看法。
一、單項選擇題
1.A2.D3.A4.C5.A6.A7.D8.B9.A10.C11.D
12.A13.C14.C15.B16.B17.D18.D19.D20.A
二、填空題
21.勞動技術
22.核心課程
23.學生
24.學科課程標準
25.總結
26.學校
27.自主性
28.現代化
29.六三學制
30.全面發(fā)展
三、判斷題
31.×32.√33.×34.×35.√36.√37.×38.√39.×40.√
四、簡答題
41.【答案要點】課程計劃編制的原則是:第一,保證實現教育目的與任務,體現課程結構的完整性。既要體現促進學生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fā)展,又要保證各類學科之間的協(xié)調平衡。第二,依據科學的課程理論,處理好課程系統(tǒng)內部范疇的幾個基本關系,體現基礎性和多樣性。這些基本關系包括:基礎課與提高課,分科課與綜合課,理論知識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第三,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精簡課程,加強基礎和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特長;知識體系相對完整,保證學科間的合理關系;統(tǒng)一性與靈活性、穩(wěn)定與變革相結合。
42.【答案要點】義務教育是指國家采用法律形式規(guī)定的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都必須予以保證的帶有強制性的國民教育。有不少國家或地區(qū)又稱這種教育為“強迫教育”。
義務教育與普及教育不是一個等同的概念。國家對學齡兒童和少年不分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和能力,普遍實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稱為普及教育;但當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普及教育的義務形式時,更稱為普及義務教育。也有的國家把義務教育稱為公民教育。
43.【答案要點】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依據主要有:(1)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每一堂課都有具體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教師可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2)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不同,選擇的教學方法也不同;(3)學生年齡特征。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不同,他們的知識準備程度和個性發(fā)展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水平。因此,必須根據不同年齡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4)教學時間、設備、條件。有些方法需要較長的時間,有些方法對教學設備的要求較高;(5)教師業(yè)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這些因素也制約著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
44.【答案要點】我國《義務教育法》的立法依據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首先,我國《憲法》中有關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guī)定以及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原則的規(guī)定是制定《義務教育法》的法律依據。
其次,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建設與發(fā)展的實際需要、現階段發(fā)展教育的現實條件是制定《義務教育法》的現實依據。從根本上說,經濟的振興、科技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的進步,都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yǎng),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合格人才的培養(yǎng)的關鍵在基礎教育。因此,國家需要制定義務教育法,以更快、更有效地發(fā)展基礎教育。義務教育法正是在總結我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經驗、汲取普及教育過程中的教訓的基礎上制定的。
45.【答案要點】操行評定是以教育目的為指導思想,以“學生守則”為基本依據,對學生一個學期內在學習、勞動、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現所做出的小結與評價,主要由班主任負責。
操行評定的目的在于:(1)教育兒童奮發(fā)向上,肯定優(yōu)點,找出缺點,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勵兒童上進;(2)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子女在學校的情況以便與老師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兒童;(3)有利于班主任總結工作經驗,找出問題,改進工作。
五、論述題
46.【答案要點】
(I)學校、家庭、社會構成了兒童的成長環(huán)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整個社會要擔負起教育的責任。(2)學校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tǒng)的對兒童進行教育的機構,學校教育在學生的成長中起主導作用。但是,學校能否發(fā)揮其積極影響,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學校只有保持同社會、家庭的聯系,依靠各方面力量對學生共同施加影響,才能對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起促進作用。(3)家庭是影響兒童發(fā)展初也是重要的因素。家庭結構、家庭關系以及父母的思想意識、文化素養(yǎng)、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父母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4)在社會因素中,對兒童影響大的是社會群體、社會道德、大眾傳媒、社區(qū)等。學校和家庭應充分利用社會環(huán)境中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5)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要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