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新模式分析:新一輪改革將釋放哪些“紅利”

字號:


    全國高考即將拉開大幕,備考復習進入關鍵階段,考生們抓緊時間查漏補缺,進行后沖刺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將如約而至。與此同時,高考制度也在醞釀重大變革。公平性與權威性幾十年來得到全社會較大認可的高考制度,為何要進行系統(tǒng)改革?如何認識高考新模式的價值與使命?新一輪高考改革將釋放哪些“紅利”?
    記者近在京、滬、粵等地采訪了解到,將會在今后幾年內試點推進的新一輪高考改革,將通過建立全新的模式,逐步改變“一考定終身”“唯分數(shù)論”等弊端,實現(xiàn)“發(fā)展機會人人均等”,建立更高層次的公平。
    從“招分”到“招生”, 促進高校因材施教
    基于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的“鐵律”,我國現(xiàn)行高校招生錄取模式被稱為“招分”,招到的學生只是一個分數(shù)代碼:省級招考部門根據(jù)招生計劃以及考生成績,按照一定比例劃定各個錄取批次的低控制線,然后向高校投檔,高校按考生分數(shù)從高到低依次錄取。
    這種模式的弊端在于學生只是選學校而不是選專業(yè),往往導致學生的學科優(yōu)勢與專業(yè)不匹配,既不利于學生個性發(fā)展,也不利于高校因材施教。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zhàn)介紹,有調查顯示,大學新生對專業(yè)的滿意度(非常滿意和基本滿意)本科為32%、高職為35%;而對專業(yè)“很不滿意”者則占到了30%和27%。“現(xiàn)行錄取機制是造成低滿意度的重要原因。”
    “如果一個670分的學生和一個660分的學生競爭我們學校數(shù)學專業(yè),即使后者數(shù)學是滿分也沒有機會,前者可以憑借語文或英語的優(yōu)勢進入數(shù)學專業(yè)?!币凰攸c大學的招辦主任說,“‘招分’帶來學生和專業(yè)的錯配率,在我們學校達到10%以上,只能在入學后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BR>    新一輪高考改革的重要導向是打破“唯分數(shù)論”實施“綜合評價”。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zhàn)認為,從“單一”到“多元”的綜合評價錄取機制應該指向“三位一體”:一是讓統(tǒng)一高考成績從標準變?yōu)椤皹藴手弧保欢亲尭咧袑W習過程與高考“掛鉤”,在錄取標準中導入高中階段學業(yè)水平成績;三是通過建立學生道德素質、志愿服務、課外活動等方式建立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實現(xiàn)高考錄取剛性標準與多元評價的結合。
    教育工作者認為,新高考從“以分取人”的終結性評價到因材選人的過程性評價,將促進高校因材施教,以事實上的公平取代現(xiàn)行機制形式上的公平,同時優(yōu)化素質教育的指揮棒。這種改革的路程可能是漫長的,但方向是明確的。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一輪高考改革“扭轉方向”的含金量,遠遠高于“設計是否完美”的價值。
    從“一張卷子考所有學生”到“分類招考”,促進學生各考所需
    “一張卷子考所有學生”是高考“獨木橋”的重要標志。雖然目前已有半數(shù)省份自主命題,但在一個省份區(qū)域內,無論報考高水平大學、一般高校、還是???,用的都是同一套卷子。教育工作者認為,這樣一個“大鍋飯”,北大、清華要“吃”,高職學校也要“吃”,必然“眾口難調”,對不同取向的考生無法做到公平。
    廣州市從化區(qū)鰲頭中學校長曾健智說:“一把尺子量所有學生,帶來考試和學習內容的同質化,使不同層次、不同志向的學生綁在一起,上同樣的課、練習同樣難度的題、追求同一個大學夢?!?BR>    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參加不同類型的招考是改革的方向,對于那些愿意參加職業(yè)教育的學生來說,應該允許他們不必參加研究性大學的招考。廣東省教育考試院院長楊開喬說:“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些孩子的成功。新一輪高考改革將推進高職院校分類招考、注冊入學,方向正確。”廣東省從2008年開始推行高職院校自主招生,被錄取學生不再參加高考,2013年這種形式錄取學生數(shù)量達到了4萬人。
    江門市棠夏中學學生鄒致熙,2013年參加廣東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的自主招生被錄取,放棄了高考?!拔蚁嘈湃倭?,行行出狀元,讓每個人找到自己喜歡的專業(yè),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就是公平?!编u致熙說。
    “分類招考”的公平,還表現(xiàn)在為拔尖學生提供更加科學的考試方式?!睆偷┐髮W招辦主任丁光宏、浙江工業(yè)大學招辦主任金曉明等人表示,自主選拔錄取的試點已在一些省份、一些高校取得積極成果,高校自主測試為“分數(shù)不是高、綜合能力卻很高”的學生進入理想的學校和專業(yè)打開了通道。
    兼顧公平與效率,縮小區(qū)域入學機會差距
    記者就高考改革在一些“生源大省、高教小省”采訪時發(fā)現(xiàn),謀求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shù)恼猩?,能在高水平大學招生計劃中多分“一杯羹”,是這些省份教育部門的責任和難題。
    四川教育部門提供的數(shù)據(jù)表明,該省2013年高考學生數(shù)量超過50萬,每百名考生考上本科的幾率是30.2%,比全國平均水平大約低10個百分點,這一差距已保持多年。
    廣東省、河南省每年高考報名人數(shù)分別超過70萬、60萬,但兩省一本錄取率均只有7%左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是遠低于個別省市20%左右的水平。有河南學生戲言:“高考對全國學生來說是‘走獨木橋’,對河南學生來說是‘走鋼絲繩’!”
    高校入學機會省際差距的“懸殊”,源于高教資源分布不均和優(yōu)質高校招生的屬地化傾向。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2012年完成的研究課題顯示,2011年北京學生考上北大的幾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貴州考生的35.4倍、河南考生的28倍。對此,教育部曾要求部屬院校屬地招生比例控制在30%以內。
    “新一輪高考改革,我擔心的是拉大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入學機會的不公平?!备拭C省會寧縣教育局局長張啟業(yè)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貧困地區(qū)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shù)要再增長10%以上”,教育部表示將通過擴大增量、調整存量等方式完成這一目標,讓人振奮。
    記者了解到,縮小區(qū)域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入學機會的不公平,也是新一輪高考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將來招生計劃的分配會考慮各地人口、基礎教育質量、學生質量、減少屬地招生等綜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