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司法考試民訴法:證明責任分配的原則

字號:

2014年司法考試民訴法:證明責任分配的原則
    長期以來,在民事訴訟中人們最為熟悉的一個命題是“誰主張,誰舉證”,這個命題也被許多人當作證明責任分配的原則。該命題來源于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規(guī)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钡珜嶋H上,“誰主張,誰舉證”這一命題如果沒有具體的關于證明責任的規(guī)定和分配制度作為基礎或支撐,就是十分空洞而沒有意義的,只有在人民法院的《證據規(guī)定》頒布以后,才具有了實在的意義。因為,其一,該命題并沒有明確“當事人自己提出的主張”屬于何種主張,即是權利主張,還是事實主張。而權利主張總是通過事實主張來實現的,只有事實主張才存在證明的問題。當事人提供事實,法院適用法律是訴訟的基本規(guī)則。其二,即使我們將當事人的主張限定為事實主張,還必須回答兩個問題:第一,提出事實主張的當事人,一定要承擔證明的責任嗎?第二,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所指出的責任,究竟應當是一種什么意義上的責任,是一種一般意義上要求?還是一種不利法律后果?
    首先,事實主張可以分為積極的事實主張和消極的事實主張,一般而言,積極主張是指認定一定事實或現象發(fā)生或存在的主張,消極主張是否定某種事實或現象發(fā)生或存在的主張。問題在于,如果當事人提出的屬于消極主張,是否也應當對此提出的消極主張加以證明呢?例如,主張不存在借貸關系的事實。而我們知道,對于沒有發(fā)生或存在的事實,當事人要加以證明在許多情況是非常困難的。其次,一方當事人提出自己的主張以后,相應的,對方也要主張,那么對于同一事實的相反主張,誰來證明呢?如果是各自都要證明的話,那么,在雙方都沒有能夠證明時,如何處理呢?例如一方當事人主張沒有還錢,而另一方主張已經還錢,在雙方都沒有能夠證明自己提出的主張時,法院判哪一方的主張不成立呢?再次,當事人總是在訴訟中主張某種特定權利或法律,而該權利或法律關系存在與否有相應的諸多事實,那么,所有支持其當事人權利主張的事實都應當由權利主張者提出該事實來證明嗎?例如,權利人主張權利沒有過訴訟時效這一事實,這一事實應當由主張者來加以證明嗎?這些問題又和前面的問題有關,即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所指的“責任”究竟是什么含義的問題。是指如果沒有加以證明,該主張就不能成立,還是其他意思?如果是沒有能夠證明就不能成立的話,就遇到了上述提到的問題,即雙方對同一個問題都提出了主張,一方肯定,一方否定,而雙方都沒有能夠證明時,誰的主張不能成立的問題。
    因此,我們說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的規(guī)定以及由此而來的“誰主張,誰舉證”的命題在沒有具體制度安排時,對于證明責任的分配沒有意義,只是鼓勵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主動加以證明,并不涉及如果沒有能夠證明時的法律效果。因為法院總是希望當事人盡可能提出對自己有利的事實,這樣就便于法院從中認定事實的真?zhèn)危⒏鶕斒氯颂岢龅膬热轂檎娴氖聦嵶鞒霾门?。如果當事人只是提出主張,而不提出證明其存在與否的證據事實,法院無法作出判定。在現行的民事訴訟法中并沒有關于證明責任分配的規(guī)定。關于民事訴訟中證明責任的分配,在我國的一些實體法和人民法院的《證據規(guī)定》中有部分明確的規(guī)定。但還有很多場合,證明責任應當如何分配并未加以規(guī)定,不過我們可以從人民法院的《證據規(guī)定》中推出關于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目前大陸法系國家通行的關于證明責任分配理論為“法律要件分類說”。我國的《證據規(guī)定》在證明責任分配方面也正是借鑒了這一理論,將這一理論作為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同時也考慮了具體某些案件證明責任分配的特殊性。按照這種理論,首先把待證事實分為三類:產生或存在權利的事實、妨礙權利產生的事實和權利消滅的事實。誰主張相應的事實,誰就應當對該事實加以證明,在該事實真?zhèn)尾幻鲿r,沒有能夠證明這一事實的一方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如果主張的權利發(fā)生或存在的事實,其后果就是主張的權利不能成立,通常是敗訴。主張上述事實的當事人就應當對其相應的事實加以證明,這就是民事訴訟證明責任分配的原則。只有在這個意義上,“誰主張,誰舉證”才能成為一個正確的命題。
    根據人民法院的《證據規(guī)定》,在合同糾紛訴訟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同關系變動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對合同是否履行發(fā)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如果履行義務的內容是不作為時,從公平性考慮應當由主張權利的當事人來加以證明,因為這樣更容易加以證明)。代理權發(fā)生爭議的,由主張有代理權的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我們看到,主張合同關系成立有生效的事實就是權利發(fā)生的事實,因此應當由其主張者來加以證明。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事實就是權利消滅或妨礙權利發(fā)生的事實,因此也應當由其主張者來加以證明。相反,在訴訟中,即使對方當事人主張了合同不成立,并且未能加以證明,也不因此而承擔敗訴的后果,當合同是否成立的事實真?zhèn)尾幻鲿r,就是主張合同成立的一方當事人敗訴。這就說明了證明責任分配的具體作用和法律效果。
    按照法律要件分類說的分配標準,在侵權訴訟案件中,主張損害賠償的權利人應當對損害賠償請求權產生的事實加以證明。該事實也就是指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產生的法律要件事一實,即存在侵害事實、侵害行為與侵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行為具有違法性以及行為人存在過錯。而免責事由就應由行為人加以證明,如損害是由受害人的故意造成的。
    在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中,因用人單位作出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fā)生勞動爭議的,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在法律沒有具體規(guī)定,依《證據規(guī)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