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2015年高考語文輔導(dǎo):語文課外名句解析》的文章,供大家參考閱讀!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xué)習(xí),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dá)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guī)矩。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guān)懷。
3.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粗茶淡飯,喝水(而不必一定喝酒),彎曲手臂就可以枕在上面睡覺,樂趣也就在其中了.(樸實的生活之樂).不道義,富有,地位高貴,對于我來說,就像浮云一樣.
4.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為人怎么樣,子路沒有回答。(回來后子路把這件事告訴孔子)孔子說:"你為什么不這樣說:他的為人,用功便忘記吃飯,快樂便忘記憂愁,不曉得衰老會要到來,如此罷了。"
5.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真正有 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 不會迷惑。"仁者不憂",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huán) 境動搖,沒有憂煩。"勇者不懼",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么可 怕的??鬃痈嬖V我們,一個人要達(dá)成完美的人格修養(yǎng),重要的有三點,缺一不可。
6.略
7.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楚國的狂人接輿從孔子的車前經(jīng)過,唱道:"鳳凰呀,鳳凰呀!你的德行為什么衰敗了呢?過去的是無法挽回了,未來的還是可以補救的。算了吧,算了吧!現(xiàn)在當(dāng)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孔子下了車,想和他談?wù)?。他卻連忙避開了,孔子沒能夠和他談。
8.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伊尹說:'哪個君主不可以侍奉?哪個百姓不可以使喚?'所 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亂也做官。他說;'上天生育這些 百姓,就是要讓先知的人來開導(dǎo)后知的人,先覺的人來開導(dǎo)后覺 的人。我就是這些人中先知先覺的人,我要開導(dǎo)這些后知后覺的人.'他認(rèn)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普通男子或普通婦女沒有承受到堯舜的恩澤,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別人推進山溝之中去了一樣--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fù)?dān)為己任的態(tài)度。
9.孟子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譯文] (孟子說:)"同情別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恥的心,人人都有;對別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惡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這仁義禮智,不是外人強加給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不過是沒有去思考追求罷了。"
10.志士仁人, 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仁。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謀求生存而損害仁德的,只有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成就仁德的。
11.《論語》·雍也篇,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2."自暴者不可有言也,自棄者不可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fù)責(zé)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yè)。說話詆毀禮義,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認(rèn)為不能守仁行義,這叫自己拋棄自己。
1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為政》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他)該怎么辦。。(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14.《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5.【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上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 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論語。子路》
必清楚其言外之意所假設(shè)的前提,我的理解是這樣的,關(guān)于士的標(biāo)準(zhǔn),孔子把它分為三個層次(文中后一種"斗筲之人是不算在內(nèi)的),按這三種看來,"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屬后一個檔次的,這種人之所以還能稱之為士,必也是有其信念的,非為"斗筲之人"的器量狹小胸?zé)o大志,他們也有執(zhí)著的信念,但是與前兩種"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和"宗族稱孝,鄉(xiāng)黨稱弟"對比,他們的信念是相對較為薄弱較為模糊的。也就是說,他們的執(zhí)著的是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個胡里胡涂的偏執(zhí)狂。他們聽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聽途說不加澄晰,不會明辨是非,只是淺薄固執(zhí)的尋求"任務(wù)"、命令、、的達(dá)成,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第三等的士就是一傻冒。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大義、什么是是非。在這一點上,孟子說得更加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章句下》
16.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全句的完整版應(yīng)該是:君子喻之于義,小人喻之于利。 "喻"應(yīng)解釋為"明白、知曉",這里可以用使動用法解釋,"于"應(yīng)同義"以",解釋為"用" 。全句的翻譯:用義來使君子明白(某件事),用利來讓小人知道(同樣的事)。
17.子曰:「君子說: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擔(dān)心自己沒有能力,不會擔(dān)心別人不賞識自己。"----《論語》 -- 孔子
18.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 看得見;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19.《論語·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所謂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讓別人立足;自己要通達(dá),也讓別人通達(dá)。也就是說,自己要步步站得穩(wěn),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wěn),所謂立也。自己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dá)也。在自己謀求生存發(fā)展的同時,也要幫助他人生存發(fā)展,不能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視了他人。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論語·學(xué)而》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我為別人辦事有沒有不忠實的呢?我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有沒有不去溫習(xí)呢?
21.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何覟閯e人辦事有沒有不忠實的呢?我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有沒有不去溫習(xí)呢?
22."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出自《論語·雍也》吃著一碗粗茶淡飯,喝著一瓢水,住在破陋的巷子里,人們都不能忍受(這種環(huán)境)而感到憂慮,可是顏回卻不會改變志向,樂在其中。這是贊美顏回安貧樂道的精神。
25.原文]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譯文]浩生不害(齊國人,姓浩生,名不害。)問道:"樂正子為人如何?"孟子說:"是個善人,誠信的人。"問:"什么叫善?什么叫信?"孟子說:"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滿全身叫作美,充滿并且能發(fā)出光輝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測叫作神。樂正子的人品,在善與信二者之中,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
26.《論語·學(xué)而·第一》里孔子曾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意思是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jǐn)慎,道有賢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xué)的了。"
28.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意思是:即使有天下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涼它十天,沒有能夠長大的。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沒有恒心,是不會成功的。雖:即使。暴(Pù):通"曝",曬。寒:凍。
29.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xué)相長也。譯:雖有美食嘉肴,不去吃它,則不知它的滋味美得如何;雖有很好的知識學(xué)問,不去學(xué)習(xí)它們,則不知它好在什么地方。因為上面的緣故,學(xué)的人深入進去,學(xué)了以后才明白自己的不足,教的人在教他人解困的過程中,也會碰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知道自己不足的學(xué)子,定能自我反省;明白自身困惑的教者,也一定能自強不息。上面說的就是教育和學(xué)習(xí)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道理。
1.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出自《禮記·中庸》,道為學(xué)之道,依次有五:首要博學(xué),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次為審問,刨根問底,吃透精神,認(rèn)清實質(zhì);三為慎思,辯證思考,探求真諦,把握規(guī)律;四為明辨,識別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zhèn)?五為篤行,踐履所學(xué),鍥而不舍,成就卓越。
2.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白話解:別人學(xué)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xué)他一百次;別人學(xué)十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xué)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學(xué)習(xí),不斷地學(xué)習(xí),可以改變?nèi)魏瘟?xí)性,甚至改變?nèi)魏稳?)
3. 原文: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譯文:顏淵喟然嘆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顯得高遠(yuǎn),越研鉆它越顯得堅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著次序一步步誘道我;先教我博學(xué)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禮約束自己的行為。我想停止不學(xué)了也不可能,已經(jīng)用盡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從上去,但總感到無路可追從上去。"
4. 《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chuàng)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5.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孔子說:"質(zhì)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xiāng)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zhì)樸,就流于虛偽、浮夸。只有質(zhì)樸和文采配合恰當(dāng),才是個君子。"這段話言簡意賅,確切地說明了文與質(zhì)的正確關(guān)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質(zhì)思想。文與質(zhì)是對立的統(tǒng)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質(zhì)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鬃拥奈馁|(zhì)思想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和發(fā)展,極大地影響了們的思想和行為,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孔子說過:真正君子和諧但卻不會茍同,勢利小人茍同但 卻不會和諧。曾子說:"真正的君子用道義去交朋友,通過交友輔助仁德。"
7. 孟子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解說詩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誤解詞句, 也不要拘于詞句而誤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就對了。 孟子強調(diào)對詩歌的理解,不能只從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從全詩的基本思想出發(fā),去去領(lǐng)會字句的含義。
8.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dāng),說話不順當(dāng),事情就辦不成。
9.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懂得停下來然后才穩(wěn)定,穩(wěn)定然后才能冷靜,冷靜然后才能平心靜氣,平心靜氣然后才能仔細(xì)考慮,仔細(xì)考慮然后才能有所收獲。
10. 《大學(xué)》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rèn)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xué)習(xí),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dá)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guī)矩。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guān)懷。
3.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粗茶淡飯,喝水(而不必一定喝酒),彎曲手臂就可以枕在上面睡覺,樂趣也就在其中了.(樸實的生活之樂).不道義,富有,地位高貴,對于我來說,就像浮云一樣.
4.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為人怎么樣,子路沒有回答。(回來后子路把這件事告訴孔子)孔子說:"你為什么不這樣說:他的為人,用功便忘記吃飯,快樂便忘記憂愁,不曉得衰老會要到來,如此罷了。"
5.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真正有 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 不會迷惑。"仁者不憂",真正有仁心的人,不會受環(huán) 境動搖,沒有憂煩。"勇者不懼",真正大勇的人,沒有什么可 怕的??鬃痈嬖V我們,一個人要達(dá)成完美的人格修養(yǎng),重要的有三點,缺一不可。
6.略
7.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楚國的狂人接輿從孔子的車前經(jīng)過,唱道:"鳳凰呀,鳳凰呀!你的德行為什么衰敗了呢?過去的是無法挽回了,未來的還是可以補救的。算了吧,算了吧!現(xiàn)在當(dāng)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孔子下了車,想和他談?wù)?。他卻連忙避開了,孔子沒能夠和他談。
8.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伊尹說:'哪個君主不可以侍奉?哪個百姓不可以使喚?'所 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亂也做官。他說;'上天生育這些 百姓,就是要讓先知的人來開導(dǎo)后知的人,先覺的人來開導(dǎo)后覺 的人。我就是這些人中先知先覺的人,我要開導(dǎo)這些后知后覺的人.'他認(rèn)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普通男子或普通婦女沒有承受到堯舜的恩澤,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別人推進山溝之中去了一樣--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fù)?dān)為己任的態(tài)度。
9.孟子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譯文] (孟子說:)"同情別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恥的心,人人都有;對別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惡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這仁義禮智,不是外人強加給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不過是沒有去思考追求罷了。"
10.志士仁人, 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仁。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謀求生存而損害仁德的,只有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成就仁德的。
11.《論語》·雍也篇,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2."自暴者不可有言也,自棄者不可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fù)責(zé)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yè)。說話詆毀禮義,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認(rèn)為不能守仁行義,這叫自己拋棄自己。
1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為政》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他)該怎么辦。。(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14.《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5.【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上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 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論語。子路》
必清楚其言外之意所假設(shè)的前提,我的理解是這樣的,關(guān)于士的標(biāo)準(zhǔn),孔子把它分為三個層次(文中后一種"斗筲之人是不算在內(nèi)的),按這三種看來,"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屬后一個檔次的,這種人之所以還能稱之為士,必也是有其信念的,非為"斗筲之人"的器量狹小胸?zé)o大志,他們也有執(zhí)著的信念,但是與前兩種"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和"宗族稱孝,鄉(xiāng)黨稱弟"對比,他們的信念是相對較為薄弱較為模糊的。也就是說,他們的執(zhí)著的是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個胡里胡涂的偏執(zhí)狂。他們聽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聽途說不加澄晰,不會明辨是非,只是淺薄固執(zhí)的尋求"任務(wù)"、命令、、的達(dá)成,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第三等的士就是一傻冒。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大義、什么是是非。在這一點上,孟子說得更加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章句下》
16.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全句的完整版應(yīng)該是:君子喻之于義,小人喻之于利。 "喻"應(yīng)解釋為"明白、知曉",這里可以用使動用法解釋,"于"應(yīng)同義"以",解釋為"用" 。全句的翻譯:用義來使君子明白(某件事),用利來讓小人知道(同樣的事)。
17.子曰:「君子說: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擔(dān)心自己沒有能力,不會擔(dān)心別人不賞識自己。"----《論語》 -- 孔子
18.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 看得見;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19.《論語· 雍也》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所謂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讓別人立足;自己要通達(dá),也讓別人通達(dá)。也就是說,自己要步步站得穩(wěn),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wěn),所謂立也。自己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dá)也。在自己謀求生存發(fā)展的同時,也要幫助他人生存發(fā)展,不能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視了他人。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論語·學(xué)而》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我為別人辦事有沒有不忠實的呢?我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有沒有不去溫習(xí)呢?
21.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何覟閯e人辦事有沒有不忠實的呢?我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有沒有不去溫習(xí)呢?
22."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出自《論語·雍也》吃著一碗粗茶淡飯,喝著一瓢水,住在破陋的巷子里,人們都不能忍受(這種環(huán)境)而感到憂慮,可是顏回卻不會改變志向,樂在其中。這是贊美顏回安貧樂道的精神。
25.原文]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譯文]浩生不害(齊國人,姓浩生,名不害。)問道:"樂正子為人如何?"孟子說:"是個善人,誠信的人。"問:"什么叫善?什么叫信?"孟子說:"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滿全身叫作美,充滿并且能發(fā)出光輝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測叫作神。樂正子的人品,在善與信二者之中,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
26.《論語·學(xué)而·第一》里孔子曾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意思是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jǐn)慎,道有賢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xué)的了。"
28.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意思是:即使有天下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涼它十天,沒有能夠長大的。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沒有恒心,是不會成功的。雖:即使。暴(Pù):通"曝",曬。寒:凍。
29.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xué)相長也。譯:雖有美食嘉肴,不去吃它,則不知它的滋味美得如何;雖有很好的知識學(xué)問,不去學(xué)習(xí)它們,則不知它好在什么地方。因為上面的緣故,學(xué)的人深入進去,學(xué)了以后才明白自己的不足,教的人在教他人解困的過程中,也會碰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知道自己不足的學(xué)子,定能自我反省;明白自身困惑的教者,也一定能自強不息。上面說的就是教育和學(xué)習(xí)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道理。
1.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出自《禮記·中庸》,道為學(xué)之道,依次有五:首要博學(xué),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次為審問,刨根問底,吃透精神,認(rèn)清實質(zhì);三為慎思,辯證思考,探求真諦,把握規(guī)律;四為明辨,識別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zhèn)?五為篤行,踐履所學(xué),鍥而不舍,成就卓越。
2.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白話解:別人學(xué)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xué)他一百次;別人學(xué)十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xué)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學(xué)習(xí),不斷地學(xué)習(xí),可以改變?nèi)魏瘟?xí)性,甚至改變?nèi)魏稳?)
3. 原文: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譯文:顏淵喟然嘆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顯得高遠(yuǎn),越研鉆它越顯得堅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著次序一步步誘道我;先教我博學(xué)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禮約束自己的行為。我想停止不學(xué)了也不可能,已經(jīng)用盡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從上去,但總感到無路可追從上去。"
4. 《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chuàng)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5.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孔子說:"質(zhì)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xiāng)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zhì)樸,就流于虛偽、浮夸。只有質(zhì)樸和文采配合恰當(dāng),才是個君子。"這段話言簡意賅,確切地說明了文與質(zhì)的正確關(guān)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質(zhì)思想。文與質(zhì)是對立的統(tǒng)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質(zhì)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鬃拥奈馁|(zhì)思想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和發(fā)展,極大地影響了們的思想和行為,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孔子說過:真正君子和諧但卻不會茍同,勢利小人茍同但 卻不會和諧。曾子說:"真正的君子用道義去交朋友,通過交友輔助仁德。"
7. 孟子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解說詩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誤解詞句, 也不要拘于詞句而誤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就對了。 孟子強調(diào)對詩歌的理解,不能只從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從全詩的基本思想出發(fā),去去領(lǐng)會字句的含義。
8.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dāng),說話不順當(dāng),事情就辦不成。
9.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懂得停下來然后才穩(wěn)定,穩(wěn)定然后才能冷靜,冷靜然后才能平心靜氣,平心靜氣然后才能仔細(xì)考慮,仔細(xì)考慮然后才能有所收獲。
10. 《大學(xué)》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rèn)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