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陳述句改為反問句。
方法:
1、在句子中加上 難道+(—)不 + 嗎?
怎么+(—)不 + 呢?
怎能+(—)不 + 呢?
2、讀改好的反問句,要求句子通順,意思與原句相同。
(特別注意反問句后面要有“?”號)
小練習(xí):
1、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2、十萬枝箭三天是造不成的。
二、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方法:
1、刪除句子中的難道+(—)不 + 嗎?
怎么+(—)不 + 呢?
怎能+(—)不 + 呢?
2.問號改為句號。
3.讀改好的陳述句,要求句子通順,意思與原句相同。
小練習(xí):
1.這怎么忍受得了呢?
2.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3、人與山的關(guān)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們感到親切、舒服呢?
三、縮句。
方法:
1、找出主要動詞。
2、刪除句子中“的”“地”前面的,以及“在”“從”“得”后的修飾成分。
3、看句子是否還含有其它修飾成分,若有,刪去。
4、讀改好的句子,檢查句子是否通順,句子意思是否與原句意思一致,句子是否保留了“名+動”或“名+動+名”的形式。
小練習(xí):
1.白茫茫的水上沒有一點兒波浪。
2.兩山之間往往流動著清可見底的小河。
3.聽到這個消息,王明高興得跳起來。
4.和老師的一次談話,更加激發(fā)了我的想象力。
四、直接語句改為間接語句(第三人稱敘述)
一般方法:
1、提示語部分基本不變
2、將[:“”]改為[,]
3、若直接語句中只出現(xiàn)了一個人稱,而且這個人稱就是指的是提示語中的人,只要將這個人稱改為“他(她)”
若直接語句中出現(xiàn)了兩個不同的人稱,而且這兩個不同的人稱分別指的是提示語中的兩個人,那么,要將代表提示語的第二個人的人稱用提示語中的名稱代替,將代表提示語中第一個人的人稱用“他(她)”代替
4、讀改好的句子,檢查句子是否通順,句子意思是否與原句一致。
小練習(xí):
1.貝多芬說:“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BR> 2.齊白石對毛主席說:“如果您喜歡這種筆墨,我回去以后,再給您重畫?!?BR> 3.母親對我說:“你說它是怎么長的?”
4.李明說:“我要努力學(xué)習(xí),爭取早日趕上大家?!?BR> 5.王老師對小軍說:“你的生日我知道了?!?BR> 6.我對外祖父說:“外公,您也回祖國去吧!”
方法:
1、在句子中加上 難道+(—)不 + 嗎?
怎么+(—)不 + 呢?
怎能+(—)不 + 呢?
2、讀改好的反問句,要求句子通順,意思與原句相同。
(特別注意反問句后面要有“?”號)
小練習(xí):
1、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2、十萬枝箭三天是造不成的。
二、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方法:
1、刪除句子中的難道+(—)不 + 嗎?
怎么+(—)不 + 呢?
怎能+(—)不 + 呢?
2.問號改為句號。
3.讀改好的陳述句,要求句子通順,意思與原句相同。
小練習(xí):
1.這怎么忍受得了呢?
2.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3、人與山的關(guān)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們感到親切、舒服呢?
三、縮句。
方法:
1、找出主要動詞。
2、刪除句子中“的”“地”前面的,以及“在”“從”“得”后的修飾成分。
3、看句子是否還含有其它修飾成分,若有,刪去。
4、讀改好的句子,檢查句子是否通順,句子意思是否與原句意思一致,句子是否保留了“名+動”或“名+動+名”的形式。
小練習(xí):
1.白茫茫的水上沒有一點兒波浪。
2.兩山之間往往流動著清可見底的小河。
3.聽到這個消息,王明高興得跳起來。
4.和老師的一次談話,更加激發(fā)了我的想象力。
四、直接語句改為間接語句(第三人稱敘述)
一般方法:
1、提示語部分基本不變
2、將[:“”]改為[,]
3、若直接語句中只出現(xiàn)了一個人稱,而且這個人稱就是指的是提示語中的人,只要將這個人稱改為“他(她)”
若直接語句中出現(xiàn)了兩個不同的人稱,而且這兩個不同的人稱分別指的是提示語中的兩個人,那么,要將代表提示語的第二個人的人稱用提示語中的名稱代替,將代表提示語中第一個人的人稱用“他(她)”代替
4、讀改好的句子,檢查句子是否通順,句子意思是否與原句一致。
小練習(xí):
1.貝多芬說:“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BR> 2.齊白石對毛主席說:“如果您喜歡這種筆墨,我回去以后,再給您重畫?!?BR> 3.母親對我說:“你說它是怎么長的?”
4.李明說:“我要努力學(xué)習(xí),爭取早日趕上大家?!?BR> 5.王老師對小軍說:“你的生日我知道了?!?BR> 6.我對外祖父說:“外公,您也回祖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