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范文:共同面對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范文:共同面對》的文章,供大家參考閱讀!
    在人情世故里,有悲總有喜,有暖也總有冷。當(dāng)無數(shù)丑陋的社會現(xiàn)實沖擊著脆弱的神經(jīng),人性中總有一種力量支撐著人類歷史向著光明美好不斷前行。人性之偉大,也正基于這種力量,在任何社會動蕩、政治黑暗的時代,任何丑陋的社會現(xiàn)實都無法將人性的光輝悉數(shù)掩埋。這,就是共同面對的力量。
    人性本善,生活為我們披上了不同的外衣,不見其本心,但“人稟七情,因物斯感”,總會時不時地展露出人性的光輝,它似乎充斥于天地,又似溢滿于心田,它支撐人們在世間黑暗的角落并肩行走,用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去對抗迷途的惆悵、失敗的痛苦。生命來自于偶然,終將必然離去,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所以兼有同情和被同情兩種需要。所有的悲憫都源自于善,這種善究其本質(zhì)都源自于愛。愛與被愛的需要促使著生命的不斷靠攏,即便被無情的命運之手打散分開,生命也具有本能靠近同類的意愿。
    正如周國平所見,人都有愛和善意的需要。對于我們周圍的人而言,這個世界是否美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是否愛他們、善待他們,并把愛和善意表達出來。無論你身處的環(huán)境是多么的黑暗而未知,我們都要擺脫自己的偏見,拋棄我們對其他生命的疏遠性,隨時準(zhǔn)備與我們周圍的生命共同面對,憑借愛的無邊的力量,來掃除種種障礙。
    這種力量在和平年代不易被人覺察,但在社會動蕩的年代,它卻是一個危亡民族絕處逢生的中堅力量。歷,*民族是多災(zāi)多難的民族,卻也是富于智慧的民族,你無法想象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可以強大到如此程度。*民族在二戰(zhàn)中共同面對人種屠殺時表現(xiàn)出的誓死抵抗精神讓德國為之震驚。
    自1840年英國人的洋槍炮炸開中國大門的一剎那起,封建剝削與異族侵略兩把碩大的枷鎖死死鉗住奄奄一息的中國,魯迅、秋瑾、瞿秋白等愛國文人,一直清醒地共同面對著民族國家的危亡與恥辱。舊中國于這批愛國人士的泣血中,終于站起來了。整個時代、乃至整個民族的道德大梁,就由這群民族的義士仁人無限寬厚的肩膀、溫暖無垠的身軀……頂天立地般支撐起來。這種源自民族認同感的悲憫之情縱橫于浩渺的宇宙和時空,必將具有永恒的價值,被載入史冊。
    因為選擇共同面對,一個苦難文人對一個苦難王朝與民族有著無盡崇高深沉的愛與憂慮。他的詩作如長河激浪深潭照物,他的一生流離失所坎坷飄泊。當(dāng)我吟味《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時不禁悲從中來,個人的遭際,在詩圣眼中已不算什么,愈老大愈苦寒愈清瘦的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苦寒到此已極矣,而憂患、仁慈至此亦已極矣。
    “少年強則中國強”,青年是共同面對的中堅力量,我們?nèi)沃囟肋h。魯迅早言:“世上本沒有路”,可路總是要有人開拓。于此,我們無所畏懼;于此,我們責(zé)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