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作文預測: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2015年高考作文預測: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的文章,供大家參考閱讀!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前不久,全國高校200多位英語教師云集上海,批閱26萬專業(yè)英語四級卷。一道關于端午節(jié)的試題四問:一問屈原的性別?回答非男即女;二問:屈原生活的年代?答東周西漢的,南唐北宋的,淸末民初的,花樣繁多;三問:屈原之死?答被國王一刀砍了腦袋的,被皇帝綁上絞刑架的,答失足落水的有之。四問:投粽之意?相對集中:因為粽子是屈原的最愛,屈原托夢給朋友,說他饞粽子了,而水晶宮里只有海鮮的段子......四個題答錯了近一半。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
    如果說經(jīng)濟的主體是物質豐富的創(chuàng)造,政治的主體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體則是精神家園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續(xù)的重要標志,是國民素質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傳統(tǒng)文化則是民族的認同與歸屬。然而,在一個人心愈發(fā)浮躁功利化的社會,文化儼然成為一種奢侈品,似乎給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因此,我們應該重建文化家園,解決精神的歸宿與寄托問題,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這是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須要求。
    文化傳承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精神的寄托和靈魂的歸宿。泱泱大國,不曾斷代,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在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斷流的文化潮流中,我們有著無可比擬的傳統(tǒng)建筑,我們有著引以為傲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有著修身養(yǎng)性的史書典籍。我們可以游故宮,覽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長城,觀群山環(huán)抱之雄偉;賞園林,品江南水鄉(xiāng)之柔情;我們可以包餃子,盼游子歸家之團圓;賽龍舟,思愛國屈原之情懷;插茱萸,念異鄉(xiāng)親友之安危;我們可以吟唐詩,贊平仄音韻之美妙;誦宋詞,嘆國家興亡之蒼茫;讀小說,慨人生命運之起伏……在中華文化的長河里徜徉,我們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傳承悠悠大國之風范,繼承光輝文明之偉大,不斷地從經(jīng)典中汲取營養(yǎng),才能不斷地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
    文化虛無,是對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時代的悲哀。大文豪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曾批判過對文化的不正確做法。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這是一個既充滿夢想又不乏困惑的時代;這是一個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虛無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的時代;這是一個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國的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正在割斷自己的精神血脈,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時代,這種虛無主義盛行、缺乏信仰的時代,它正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試出現(xiàn)的問題,就能理解。中華文化強調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仁者愛人”等等思想。這些思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養(yǎng)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脈,深深融入每個炎黃子孫的精神基因中,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文化創(chuàng)新,是文化發(fā)展內在動力,是繼承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進行文化的創(chuàng)新,就必須立足于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用好這灣源頭活水,用其蘊藏的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進行文化創(chuàng)性,要以科學態(tài)度對待傳統(tǒng)文化。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要認真梳理傳統(tǒng)文化資源,認真汲取其中的精華,發(fā)掘其時代價值,增強文化自覺性與文化的自信,增強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按照時代發(fā)展需求,對文化內涵及表現(xiàn)形式進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風好借力,正是揚帆遠航時”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為我所用的態(tài)度,正確地對待外來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使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永遠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輝,發(fā)揚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是我們時代青年的責任和義務。
    【修改與點評】
    一是:作者的理論性相當強,對于文化的論述,相當?shù)纳羁?,可以見得作者真正下番功夫?BR>    二是:開頭與結尾相互照應。開頭引用材料,提出論點,結尾引用詩句,再現(xiàn)論點,深化和升華中心,將守住文化的根脈當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拓展】功利的全民化風潮,如重兵壓境,教育越來越趨于急功近利,毫無疑問,“屈原”才是我們文化的血脈(符號),才是中國人成為中國人的DNA,文化上的混血兒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固有的血脈被漸漸“透析”,假如有一天,我們只知道圣誕節(jié),而不知道端午節(jié),只曉得風騷,而不曉得《離騷》,只曉得匯源,不了解屈原,只了解周訊而不知道魯迅,只了解馬克,而不知道“馬克·吐溫”;只知道“關之琳”而不知道“卞之琳”;只知道“比爾”而不知道“保爾;只知道“愛情”,而不知道“艾青”;只知道“就要發(fā)”,而不知道“九一八”……我們算什么呢?
    傳承文化,品悟人生
    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一道關于端午節(jié)的試題中,同學們答題破綻百出,甚至不知屈原的性別和年代,答案令人啼笑皆非。然而,在笑聲背后,更有值得我們深深的反思。在如今緊張忙碌的生活中,我們是否已經(jīng)遺棄了我們的民族文物、民族歷史和民族精神?歸根結底,便是能否傳承民族文化的大問題。
    尊仰文物,提升正確認知。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一段歷史的記憶。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代表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秦始皇的兵馬俑則是君王的追求與宏大的志向。在觀賞中,我們看懂了文化,但有些文物更需要我們對文化的保護,對增加了人生的認知。八國聯(lián)軍侵華洗劫并燒毀了圓明園后,近年來不少愛國人士本著對文化的保護正在追討十二生肖首……觀望到已成殘垣的圓明園,我們不僅要為它惋惜,更是憑借對廢墟的認知,得出一個警示的結論:落后就要挨打!這不僅是上天對我們昏庸的責罰,更是我們需牢記的民族屈辱的歷史和輝煌的文化,時刻敦促著我們對人生責任與義務的正確認知。
    回望歷史,明確自身責任。唐太宗曾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睔v史的存在,更多的是來時刻警示我們,以古比今,明確時代青年的責任。王昭君嫁至匈奴為和解漢匈關系,維護和平;張騫通西域為促進民族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繁榮;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也都是為傳播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歷史中,每個人都承擔著時代的責任,無論為民族還是為國家,都是我們所景仰的?;蛟S我們在這一秒承擔了一定的責任,下一秒就會改變甚至民族或國家的命運。正如魯迅先生曾說:“無盡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與我有關?!比欢?,要承擔遠方的責任,首先還是要明確歷史責任,不斷提升人生的價值感和使命感。
    傳承精神,感悟生命意義。傳承民族文化中,傳承民族精神是不可缺少的。雷鋒、郭明義等人的助人精神,當代無數(shù)人們學習和效仿的榜樣楷模;“最美老大爺”王副順的寬容、體諒受到無數(shù)的好評。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到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愛國精神。然而現(xiàn)如今在世界面前,我們卻讓世界看到了我們低劣的精神。非洲人民說我們不團結,因為在一個地區(qū)只要有兩家中國公司,它們便會拼個死去活來;歐洲人民說我們不文明,因為我們隨地吐痰等一系列不文明行為。難道我們積累了數(shù)千年的中華文化只有這些嗎?那些屬于我們的就只剩下被利益操控的低劣陋習了嗎?我們就不能尋回我們的民族精神了嗎?我們要傳承好優(yōu)良的民族精神,重新刷新人生意義,讓世界改變對中華民族的不良看法。
    中華文化需要我們傳承,倘若沒有盡到歷史賦予的責任,傳承便會隨時間一起慢慢流逝掉;傳承文化,便是夯實人生大廈必不可缺的基石;傳承文化,品悟生命的意義,為了民族的美好未來奠基。
    【修改與點評】
    一是:八字命題“傳承文化,品悟人生”,將關鍵詞鑲嵌標題中,論點鮮明,擬題精準。
    二是:小標題擬定的整齊深刻,論述得比較充分,以小見大;層次分明清晰,結構謹嚴。
    三是:開頭與結尾語言簡練相互照應。開頭引用材料,引出論點,結尾排比句深化升華。
    守護傳統(tǒng),豐富內涵
    英語專業(yè)四級的考生,想必對西方文明已然十分了解熟悉,可是他們卻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的“端午節(jié)與屈原”茫然不知,真是可笑亦可悲!中華民族要想傲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就必須守住民族文化,失去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否則無從發(fā)展。因此,守住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把它推到嶄新的高度,而不讓母親的鮮血在“透析” 痛苦中流失殆盡。
    守護傳統(tǒng),承傳血脈。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的長足發(fā)展,就必須呵護住文化的血脈,保護正在流失或即將流失的文化,修復和找回已丟失的文化,承傳好它。北京,五朝古都,如今古城墻與四合院被拆毀殆盡剪紙,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如今卻因后繼無人而不得不申請聯(lián)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陶與絲織,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象征,卻正失去其精致美與藝術美的光澤。事實告訴我們:請傾盡全力保護民族文化,莫讓悠久歷史滋養(yǎng)起來的燦爛文化在我們手中斷送,精心守護與承傳民族文化,使我們當代青年的歷史責任。
    推陳出新,豐富發(fā)展。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些是與時代不符的,這就需要我們適當?shù)母脑欤偈蛊浒l(fā)展。傳統(tǒng)文化中“孝”文化,它本身并沒有錯誤,只是有時被統(tǒng)治者用來當做愚昧群眾的工具,而我們繼承的“孝”是人倫間的美德,是尊重人性的“孝”,是維護人與人之間倫理綱常和生命延續(xù)的需要。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中“孝”的精華,剔出其糟粕,使其更加符合時代發(fā)展潮流。由此可見,我們在把握文化血脈,堅守我們文化陣地,推陳出新,豐富發(fā)展。這樣,我們的文化才更加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文化的特色風格和氣派也就愈加發(fā)揚光大。
    博采眾長,融會貫通。我們在保護和把握傳統(tǒng)的同時,也要時刻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部分。我們不能像滿清王朝那樣閉關鎖國,固步自封,盲目排外。而應在把我民族文化血脈的同時,利用外來文化,為我們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促進我們民族文化的深入長足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仁義”,西方文化重視“人文”。二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人的生命看作是至高無上的,如果把這兩種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那么我們在構建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發(fā)展的和諧社會,就會取得更大成效。由此看來,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借鑒與吸收一切優(yōu)秀的文化,對民族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促使作用。
    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2014年兩會中提到時下最流行的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時說到:“韓劇的內核和靈魂,恰恰是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升華。”確實如此,中華復興民族文化是復興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工作者們如果能夠把握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以時代內涵加以豐富,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那么一定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優(yōu)秀的文化作品。對于我們時代青年,要勇于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承傳文化傳統(tǒng),理性的對待外來優(yōu)秀文化,做到堅守與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我們民族的春天將會更加燦爛美好,絢麗多姿!
    【修改與點評】
    1. 題目“守護傳統(tǒng),豐富內涵”擬題的角度精準,涵蓋了材料和文章的中心,對稱整齊。2.文章開頭引述材料,簡要論述,引出文章的論點;結尾再現(xiàn)論點,照應開頭,結合中華民族復興之夢的現(xiàn)實,號召時代青年敢于擔當責任,勇挑重擔,承傳傳統(tǒng)文化,立意深刻。3.中間運用三個分論點,列舉事例,層層深入地論述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每段的結論水到渠成。整篇文章的脈絡清晰,內容充實,結構嚴謹,觀點鮮明,立論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