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

字號:

端午節(jié),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jié)。關于端午節(jié)的習俗大家有了解嗎?整理“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以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感謝大家的閱讀與支持!
    端午節(jié)民間習俗是什么
    端午節(jié)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jié),過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chǎn)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龍升 天的節(jié)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shù)及季節(jié)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jù)陰陽術數(shù),午為陽,重午為至陽;斗指正南,卦象為離,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重午是天地純陽正氣極盛的吉日。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jié),陽動于上、陰迫于下,午月純陽正氣,乃陰邪之所懼。夏季也是一個驅(qū)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藥一年里藥性的一天,端午這天采的草藥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由于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藥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主題,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藥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端午節(jié)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后世有認為端午節(jié)是由來于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jié)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jié)日的形成蘊含了深邃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古老節(jié)日重視神靈、祖先信仰與祭祀活動,精神信仰是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核心,并非挑個日子避邪防疫就成為流傳萬古的民俗大節(jié);端午節(jié)由來于古人“避邪防疫”之說,是后世對古老節(jié)日文化內(nèi)涵的誤解。關于端午節(jié)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jié)日之后,才將傳說歷史人物紀念附著在節(jié)日上,賦予節(jié)日以其它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jié)其中的一部分?!岸宋绻?jié)安康”于近年才始流傳,許多古人的詩詞都描繪了端午節(jié)喜氣洋洋的節(jié)日氣氛,端午節(jié)自古就是食粽與扒龍舟的喜慶日子,古代端午節(jié)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佳節(jié)的體現(xiàn),端午節(jié)快樂才是傳統(tǒng)。
    在傳統(tǒng)節(jié)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復雜,或只有端午節(jié)能和春節(jié)可比擬,且都有著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愿望。端午節(jié)在歷史發(fā)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nèi)容或細節(jié)上的差異。端午習俗活動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nèi)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扒龍船、掛艾草與菖蒲、包粽子、九獅拜象、游旱龍等等諸多特色節(jié)慶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既有傳統(tǒng)又有創(chuàng)新,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端午節(jié)期間通過傳統(tǒng)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受端午文化影響的國家分別有韓國、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國、德國、英國等等。
    端午節(jié)傳統(tǒng)民俗活動有哪些
    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古時盛行于吳、越、楚,現(xiàn)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據(jù)《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fā)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槳劃舟。“龍舟”一詞,最早見于《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鳖A《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認為文中的“飛龍”即是龍舟。
    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福佑、風調(diào)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鄉(xiāng)秭歸,也有劃龍舟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掛艾草與菖蒲
    掛艾草與菖蒲在端午節(jié)布置種種可驅(qū)邪祛病的花草,來源亦久。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jié)重要內(nèi)容之一。如掛艾草于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qū)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qū)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有關艾草可以驅(qū)邪的傳說已經(jīng)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如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BR>    端午食粽
    粽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習俗。粽子,屬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jié)時用來拜神的貢品,逢年過節(jié)做籺拜神是古老的傳統(tǒng)習俗?;t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jié)日會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節(jié)拜神的貢品。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其花樣繁多。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歷跟粽子沾邊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西晉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xié)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粽最初是用來拜祭祖先和神靈,具體起源年代無考。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堿水粽。到了晉代,正式定粽子為端午節(jié)的節(jié)慶食品。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明清兩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粽”,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為的是討個口彩。
    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jié)兒童放紙鳶稱為“放殃”。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草藥水(沐蘭湯)
    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藥性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标P于洗草藥水習俗的現(xiàn)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末的《大戴禮記》中,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五彩絲線或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遺俗,《漢書》:“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fā)、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倍宋缫晕迳z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jié)俗。傳到后世,即發(fā)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在端午節(jié)節(jié)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驅(qū)邪。傳統(tǒng)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說,在端午節(jié)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打午時水
    午時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時于井里打上來的水。端午節(jié)"打午時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tǒng)習俗,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之間在井里打水。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龍目水”、“正陽水”之稱。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qū)邪,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據(jù)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明到若烏鹙”,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jié)“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于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xiàn)代小區(qū)嶄新建筑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fā)現(xiàn)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于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浸龍舟水
    廣東人將端午前后下的雨水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蒼龍群星飛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間信俗中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行云布雨。自然現(xiàn)象上,每年的端午節(jié)前后,我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廣東和廣西、福建、海南交匯,往往會出現(xiàn)持續(xù)大范圍的強降水。當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浸龍舟水是流行于華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因為龍舟水寓意吉祥,龍舟水及龍舟滑過的水人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按照傳統(tǒng)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jié)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肚寮武洝芬短扑芜z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右葬Υ睂毶w,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畫額
    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qū)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qū)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因以代虎)以鎮(zhèn)邪。除在額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BR>    躲端午
    躲端午,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地方民俗,是舊時流傳于我國北方的端午節(jié)習俗。古時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都尉嘎c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jié)”。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形成此習慣。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民間又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qū)除之意。
    采藥、制涼茶
    采藥是最古老的端午節(jié)習俗之一。民俗認為,端午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采藥與設置種種可驅(qū)邪的花草,其來源久遠,這一風俗在漢代時已影響廣泛,后來也逐漸影響到東亞各國?!断男≌份d:“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薄稓q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焙笪骸洱R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 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中國民間至今仍普遍保留著端午所采之藥最為靈驗的信仰。支撐這類俗信的原理,自然也是基于一種宇宙論式的解說:端午或這天午時,由于季節(jié)變動致使陽氣極盛,但同時也是各種草藥的生長最為茂盛之時,所以,這天采的草藥最為靈驗、有效。
    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
    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肚G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逼丫莆斗枷?,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贝怂琢鱾鬏^廣。
    藥料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qū)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qū)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wèi)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nèi)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端午雨
    端午下雨南方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洗龍舟水能去晦氣、帶來吉祥。北方認為端陽無雨是豐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災;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跳鐘馗
    跳鐘馗、鬧鐘馗:自晉代以來跳鐘馗、鬧鐘馗,賜福鎮(zhèn)宅就是端午節(jié)和春節(jié)的重要內(nèi)容。懸掛鐘馗畫:最早的鐘馗畫,據(jù)說出自畫圣吳道子之手。
    據(jù)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泼骰市押?,即病愈,便召畫工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鐘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焙髞恚娯府嫕u漸走入民間,繪制鐘馗畫大都作于五月端午節(jié)這一天,或者端午節(jié)的前后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nóng)歷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qū)邪除害、祛兇引福。
    斗草
    斗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游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yī)藥學的產(chǎn)生有關。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斗。
    據(jù)梁朝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藥,斗百草,纏五絲?!蹦媳背瘯r稱“踏百草”,唐代稱“斗草”或“斗百草”?!秳①e客嘉話》云:“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斗百草?!彼未鷶U展至平日隨時可斗。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打馬球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但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很明顯是來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競技遺俗。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九獅拜象
    近代,在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當?shù)鬲氂械目图颐袼谆顒印熬弄{拜象”表演團在該縣歡樂巡游?!熬弄{拜象”在傳統(tǒng)的舞龍燈基礎上,凸顯舞獅象造型?!熬弄{拜象”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既有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又有客家人的文化創(chuàng)新,表達了對風調(diào)雨順年成豐熟的祈愿和對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
    端午節(jié)特色飲食習俗有哪些
    粽籺:端午節(jié)食粽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于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qū)極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的白酒或黃酒。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殺蟲藥。于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制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五黃:江浙一帶有端午節(jié)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是指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也有其它說法,咸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農(nóng)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
    打糕:端午節(jié)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jié)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jié)日的氣氛。
    煎堆:福建晉江地區(qū),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diào)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jié)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jié)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端午節(jié)各地習俗分別是什么
    廣東
    端午節(jié)在廣東自古就是熱鬧隆重、喜慶洋洋的節(jié)日。廣東端午節(jié)習俗甚多,主要有扒龍舟、食粽籺、插艾草、睇龍船、食龍船飯、龍點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災、打午時水、聚午宴、放紙鳶、洗草藥水、浸龍舟水等等。廣東人過端午節(jié)很有節(jié)味,節(jié)俗內(nèi)容豐富。南方江河水網(wǎng)縱橫,水上競技活動歷史悠久。地處亞 熱帶的廣東為適應這炎熱天氣及夏季時令,很早以前就在“五月端”采取各種措施消暑,全民防疫健身。
    江蘇
    江蘇的端午習俗除了劃龍舟外,還有節(jié)日裝飾則的五毒圖、菖蒲與艾葉、鐘馗像、纏臂的彩線,掛絲線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節(jié)日飲食主要有粽子、雄黃酒、五黃宴等。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浙江
    浙江的端午習俗,吃粽子、祭龍王、競龍舟、懸菖蒲艾葉、拴五色絲、飲雄黃酒、吃五黃、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較普遍的習俗,但各地存在著習俗內(nèi)容或習俗細節(jié)上的差異。
    河北
    北平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據(jù)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jié)兜售櫻桃桑葚,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山東
    山東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五色線。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jié)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山西省城鄉(xiāng)人民傳統(tǒng)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jié)的頭一天。傳統(tǒng)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
    陜西
    陜西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zhèn)病”。
    甘肅
    甘肅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zhèn)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漳縣,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彩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
    四川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上街游 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qū),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面 皮包餡煮食]的傳統(tǒng),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江西
    江西建昌府午節(jié)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
    湖北黃岡市端午節(jié)巴河鎮(zhèn)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市秭歸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這一天還有曬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五月十五又稱“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
    湖南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于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chǎn)。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
    福建福州端午舊俗,媳婦于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醬。上杭縣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于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后,獻紙于虎嘯潭。邵武府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lián)以彩線,系于釵上。幼 女則懸之于背,稱為“竇娘”。
    海南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內(nèi)地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海南除了與內(nèi)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nèi)容,就是洗龍舟水和洗草藥澡。
    臺灣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jié)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劃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jié)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臺灣端午有“浴苦草”之俗,用苦草、菖蒲、艾蕊等燒水給孩子洗澡,以祛除百?。挥械牡胤交蛞浴拔鐣r水”洗澡。
    端午節(jié)國外影響有哪些
    日本
    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過中國節(jié)的傳統(tǒng)。在日本,端午的習慣是在平安時代以后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從明治時代開始,各節(jié)日都改為公歷日。日本的端午節(jié)是公歷5月5日。端午節(jié)的習俗傳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為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日本人在這一天不劃龍舟,但也跟中國人一樣會吃粽子,并在門前掛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節(jié)被日本政府正式定為法定的兒童節(jié),成為日本五大節(jié)日之一。
    端午節(jié)成為傳統(tǒng)的風俗,日本人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節(jié)日特有飲食有日本粽子和柏餅。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人民認為端午節(jié)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韓國人將‘端午’稱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在農(nóng)業(yè)社會時期的朝鮮半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tǒng)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在祭祀舉行時會進行假面舞劇、韓式摔跤、蕩秋千、跆拳比賽等具有朝鮮地方特色的活動。韓國這天會祭拜山神,用菖蒲水洗頭、吃車輪餅、蕩秋千、穿韓國的傳統(tǒng)服裝,但不劃龍舟,不吃粽子。
    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chǎn)。韓國申報“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話是“端午節(jié)原本是中國的節(jié)日,傳到韓國已經(jīng)有1500多年了”,可見其本來源于中國,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直到1926年,因為其時間是從每年的陰歷四月十五持續(xù)到五月初七,與中國的端午節(jié)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
    琉球
    琉球有劃龍舟習俗,并會在家里張貼一種叫“矢數(shù)”(琉球語:ヤカジ的紙人形作辟邪之用,有女兒的家庭會擺放紙雛箱,即一個載有紙人形的紙箱その他の人形,還會擺放龍舟模型和一些穿著琉裝、彈三線、打鼓、跳琉球傳統(tǒng)舞蹈的土人形。
    新加坡
    新加坡華人每當端午節(jié)到來時,人們總不會忘記吃粽子、賽龍舟。
    越南
    越南的端午節(jié)是越歷五月初五,又稱正陽節(jié)。端午節(jié)有吃粽子的習俗。
    美國
    從20世紀80年代始,端午賽龍舟已經(jīng)悄悄滲入了部分美國人的運動習慣,成了美國發(fā)展最快的流行體育娛樂項目之一。
    德國
    端午文化中的賽龍舟在德國落地生根已經(jīng)有整整20年的時間。
    英國
    在英國,全英中華端午龍舟賽影響力逐年擴大,已經(jīng)成為英國乃至歐洲規(guī)模的龍舟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