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石鐘山記》教案

字號:

這篇《高二語文《石鐘山記》教案》是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以下信息僅供參考?。?!
    《石鐘山記》教案
    [課文說明]
    此文作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 年6月),是蘇軾由黃州貶所調(diào)往汝州途經(jīng)江西時所作,當時,蘇軾已經(jīng)47歲,仕途之路幾經(jīng)波折。文中寥寥數(shù)語對環(huán)境描繪得詭譎陰森,正與《后赤壁賦》與神人相遇幻境的神秘空曠相諧,正是這些不經(jīng)意的點滴記錄卻讓我們感受到他心靈的顫動和氣息。
    這篇特別的游記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執(zhí)著的赤子情懷,而這只屬于精神無比豐厚的人。
    [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思想家和文學家。“三蘇”:蘇洵(父)蘇軾 蘇轍(子名與車有關)“唐宋八大家”:韓愈、王安石、柳宗元 歐陽修、“三蘇”、曾鞏。他是中國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構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能體現(xiàn)“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信條,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觀點,結果“如風箱中的老鼠兩頭受氣”一貶再貶。創(chuàng)豪放一派詞風,與辛棄疾合稱“蘇辛”。
    《石鐘山記》教案
    一、導入:俗話也說:“眼見為實”,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韋斯克博士卻用事實證明了“眼見”也出錯。他進行過一項有趣的研究:他給參加減肥夏令營的青少年,每人發(fā)了一個杯子,用來倒橙汁喝。所發(fā)的杯子容量相等,卻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兩倍。結果發(fā)現(xiàn),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見對一件事情的認識是必須不僅要眼見還要親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今天蘇軾也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范例。(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三、先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檢查預習情況,掃除生字詞障礙以及停頓。
    四、課文分為三段,逐段研習。
    (一)老師邊讀邊理解字詞,句式。(通譯)
    以為:認為
    臨:接
    微風鼓浪:鼓,激蕩
    常:一直,時間副詞
    鐘磬:(磬,qìng,古樂器名,曲尺狀平面體,上有空,系在架上巧計發(fā)聲。用玉或石頭制成。 偏義復詞:偏在“鐘”)
    訪:探尋
    雙石:兩塊石壁
    騰:傳揚
    徐:慢慢
    歇:消失
    1、指導朗讀第一段
    我覺得得重視誦讀,這一段整散結合讀起來很有韻致。(我喜歡把散文也按讀詩的語調(diào)來讀,有點唱的意味)
    “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薄翱鄱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馀韻徐歇”每句后的字,四聲基本都全了,讀起來很有頓挫感,“胡”還是輕聲。
    還須注意,作者質(zhì)疑的反問句也要讀出反問語氣!
    2、質(zhì)疑。
    (1)石鐘山的地理位置(背答)
    a原話:《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BR>    (2)文章一開始講“《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為什么作者不直接講出來位置,而要引用《水經(jīng)》中的話?是不是多余的。
    (自圓其說即可)
    (3)對石鐘山命名的緣由有哪兩種解釋?提出這兩種解釋的人各持什么依據(jù)?人們對此持何種態(tài)度?作者對這兩種解釋提出質(zhì)疑的理由是什么?
    a依據(jù)事實
    b人們的態(tài)度
    c質(zhì)疑理由
    酈說
    a下臨深潭, 微風鼓浪, 水石相搏, 聲如洪鐘。
    b人常疑之
    c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李說
    a得雙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 南聲函胡, 北音清越
    b余尤疑之
    c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3)齊背第一段。
    二、研度讀第二段
    (一) 1、老師邊讀邊理解字詞,句式。(通譯)
    舟:名作狀,
    適:去(“之”、“詣”也有到……去的意思)
    因:因此
    元封:年號,六月丁丑,陰歷六月初九日 古人用干支紀日
    固:通“姑”,姑且
    莫:“暮”的本字
    獨:副,僅搏:擊
    且……且……:也……也……
    有大石當中流:(當,dāng)有塊大石頭在水流中間。
    察:細看
    淺深:同義復詞,偏在深
    涵澹:形容水波蕩漾
    澎湃:形容波浪沖刷
    與風水相吞吐:相,指示性副詞,代風水。
    汝識之乎:(識zhì,這里結合上下文的意思,應釋為“知道”。)
    因笑謂:因,副,于是
    古之人不余欺也:就是古之人不欺余,在否定句中,人稱代詞作賓語前置。條件:一是否定句或疑問句,二是代詞作賓語。
    2、指導誦讀:
    “余固笑而不答”想想該用怎樣的語氣讀(作者為什么笑?笑寺僧和小童,也笑李渤) ;那段景物描寫也要讀出作者恐怖驚懼的心理,有如臨其境感。作者“因笑謂邁曰……”想想該怎樣讀出感情?(愉快自得的笑,反映出探得山名由來的興奮和自豪)
    (二)探疑
    1、作者何年何月何由和誰一起探尋石鐘山的?
    用原文的話回答: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板書背誦要點)
    2、在真正去之前,廟里小童沿用李渤之發(fā)做了演示(為什么要插這一筆?答曰:以訛傳訛,可嘆李渤謬論流毒之廣。)
    文中哪幾句話: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空空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3、因為作者固笑而不信,所以親自考察??疾熘凶髡咭姷搅耸裁矗牭搅耸裁??(用原文回答)
    看到: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
    聽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BR>    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這是水上的聲音) (噌吰如鐘鼓不絕:鼓,《說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詞義項即所敲之鼓外,還有動詞的義項即以手擊鼓之意,引申為“敲擊”。而“噌吰”課本中的解釋是形容鐘聲宏亮,所以“如鐘鼓不絕”中的鼓應為動詞,譯為像敲擊鐘的聲音響個不停。)
    作者的心情怎樣:余方心動欲還
    ( 動:驚。害怕、恐懼,精神緊張,周圍的環(huán)境詭譎陰森,令人毛骨悚然。然而作者能不顧艱險這樣的地方,足見他的勇氣和膽量?,F(xiàn)在不是流行探險這一運動嗎?攀登珠穆朗瑪,穿越荒灘戈壁,探險原始森林,不僅為了科學研究,更為了挑戰(zhàn)自身。)
    好,大家來讀這一段,讀出作者的感受來。
    4、作者沒有離開這種離開恐怖的環(huán)境,他怎么做了,發(fā)現(xiàn)聲音從那里來的?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背答)
    5“舟回至兩山間”,作者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背他)
    這是另一種聲音“窾坎鏜鞳之聲”,形成原因:“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
    所以石鐘山得名的真正原因就是這種“窾坎鏜鞳之聲”和“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作者把它比作什么?
    “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BR>    可作者為什么要用“無射”“歌鐘”做喻呢?
    (1)為了說明山有鐘聲,因為“無射”“歌鐘”都是鐘名
    (2)“無射”本來是古代很好聽的樂曲的名字,那么以無射命名的大鐘演奏的音樂必定也十分悅耳了,這里作者也意在表明石鐘山發(fā)出的水聲悅耳,不僅有深沉的旋律還有宏大的氣勢。
    (3)襯出作者經(jīng)過一番探究得到原因的喜悅和興奮,真的那么好聽嗎?心理作用。
    “古之人不余欺也”這是對酈道元的側面肯定。古之人,暗指酈道元
    這一段寫夜間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了鐘聲和山形水勢的關系,找出了始終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三)背誦指導:
    路經(jīng)始終山——小童證明以聲得名——山中恐怖景象——石穴罅中的噌吰之聲——聲音來源——大石中的窾坎鏜鞳之聲——語邁作結
    三、研讀第三段
    (一)老師邊讀邊理解字詞,句式。(通譯)
    臆斷:(臆,yì)僅憑主觀推測來斷定。
    事不目見:事,名詞狀語
    殆與余同:殆,副詞,差不多
    終不肯:副,始終
    此世所以不傳也:所以,……的原因
    陋者:不會思考的人
    乃:竟
    實:真實的原因
    是以:因此
    (二)解疑
    1、在考察的基礎上作者得出怎樣的結論?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作者用反問句發(fā)表肯定的論斷
    (1)第一句用反問句有什么好處?
    語氣強烈,突出全文的主旨
    2、那么長期以來關于始終山命名的由來疑團得不到解決,作者認為原因是什么?
    第一 言之不詳,人常疑之 (酈道元)
    第二“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士大夫為什么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第三“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第四“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备锟紦簦杂瀭饔?。 (李渤、小童)
    3、哪句話表明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
    作者為什么“嘆酈元”而“笑李渤”?
    引申:你認為作者笑酈元李渤可取嗎?
    蘇軾只說對了一部分原因。
    A命名與聲音有關。山的命名與“鐘”字有關,“鐘”在古代就是樂器,代表例子有編鐘。那么,此山的名字當是取山之發(fā)音如樂器之美妙。蘇軾的實地考察印證了這一點。
    B與它的山形有關。有一種觀點認為枯水季節(jié)山下有洞,可以容納數(shù)百人,深不可盡,都是事實,山如覆鐘,所以,這也是得名的原因。
    (不過,蘇東坡畢竟不是學地質(zhì)的,他來到石鐘山只不過是路過,他一個外行人能做到如此執(zhí)著已經(jīng)不錯了,我們要學習這種品格和精神,不能太苛求。)
    四、齊背全文。(搞各種形式的背誦活動)
    五、討論:《石鐘山記》給我們什么啟示。
    參考:沒有一成不變的真理,“盡信書不如無書”,要敢于質(zhì)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證,還要尊重事實。大家能不能舉出一些科學家大膽質(zhì)疑的例子?哥白尼勇敢地提出“日心說”。還有布魯諾捍衛(wèi)哥白尼的學說。伽利略提出空氣阻力學說。毛澤東不迷信陳獨秀,在革命關鍵時刻堅持真理。鄧小平反對“兩個凡是”,提出改革開放。無論是科學家還是革命家,他們這種敢于質(zhì)疑的思想都是一種科學思想,以為科學家提出一個觀點遠遠要比證明一個觀點更難,所以,質(zhì)疑是一種很可貴的科學精神,我們在學習中要培養(yǎng)這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