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作文寫作技巧:要走出三個誤區(qū)
中考作文閱卷一直為人們強烈關注,作為一名閱卷老師,怎樣判卷才能對教育和社會負責,體現(xiàn)考試的公平和正義呢?
在中考中,由于作文占了很大分值,且作文的評判帶有很大的彈性,所以作文閱卷每年都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中考作文閱卷老師如何科學公正地評判作文,我認為一定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里對學生寫作的要求中明確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所以,中考作文就是要考查學生是否表達真情實感?是否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是否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是否在為文造情?如何理解作文的“真”?曾有閱卷老師批評學生寫“挑戰(zhàn)脆弱”、“追求堅韌”等話題作文時,有占一半以上的學生寫了“父母病亡”的現(xiàn)象,但如果對這類作文都以歧視的眼光來看,那不是對真有這種情況的學生不公平嗎?所以作文的“真”決不能與生活的“真”劃等號。一位專家說,藝術所要求的真實性不是嚴格的生活真實性,無論作品的內容如何虛構,只要符合鑒賞者的審美視界,使他們感到可信,得到他們的認同,就有藝術的真實性?!弊魑牡摹罢妗睉⒆阌凇罢娴那楦小?、“真的體驗”、“真的事理”,終應歸于“言語表達的真實”。因為只有“言語表達的真實”才能達到上述效果。有的作文雖“真”猶“假”,雖然寫的是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真實的事情,但沒有深厚的語言功力表現(xiàn)自己真實的情感,讀來味同嚼蠟,讓評判者感覺“假”;反之,有的作文寫的事雖然不是真實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但讀來讓人感到身臨其境,產生共同的審美感,這就使評判者感覺“真”。作為閱卷老師在評判時,切不可簡單從“事情是否真的發(fā)生過”來評判作文的真假,而應該從文章中獲得的感受來評判是否“情感真摯、體驗真切、事理正確”,這樣就可以評判作文是否真實。
內容健康立意深刻
不知什么原因,在近年來的中考作文題中,只提體裁要求,字數(shù)要求,幾乎不提內容健康、立意深刻的要求。巴金曾經對文學的功能作了這樣的概括: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變得更美好。學生寫作的目的也是“使人變得更美好”。過去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內容健康、立意深刻”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帶有政治色彩,在作文評判中給了作文“定性”的標準,這對考生和老師都是一種束縛。近幾年來大家感覺到,中考作文命題者幾乎都在試圖不在政治的范圍內尋找命題因素,而轉向在情感心靈、生活態(tài)度、過程方法上來尋找作文的話題,這既是讓考生有與自己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的東西可寫,也是在避免學生因不諳政治可能帶來的失誤。其實,每個學生的作文都有一個“內容健康、立意深刻”的問題,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就提出“努力建設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語文課程還應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作文是語文的有機組成部分,作文的考查怎么能不要“內容健康、立意深刻”呢?所以,在中考作文閱卷中,要對學生作文進行“內容健康、立意深刻”的評判,看作文內容反映的東西是否是時代的主流,是否帶有暴力、恐怖、色情的傾向,作文的立意是否揚善懲惡,是否頹廢墮落。文如其人,文由心生,在中考作文的評判上要有道德的審美性,要知善從善,要用文明進步的標尺來引導當代青年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考作文閱卷一直為人們強烈關注,作為一名閱卷老師,怎樣判卷才能對教育和社會負責,體現(xiàn)考試的公平和正義呢?
在中考中,由于作文占了很大分值,且作文的評判帶有很大的彈性,所以作文閱卷每年都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中考作文閱卷老師如何科學公正地評判作文,我認為一定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里對學生寫作的要求中明確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所以,中考作文就是要考查學生是否表達真情實感?是否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是否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是否在為文造情?如何理解作文的“真”?曾有閱卷老師批評學生寫“挑戰(zhàn)脆弱”、“追求堅韌”等話題作文時,有占一半以上的學生寫了“父母病亡”的現(xiàn)象,但如果對這類作文都以歧視的眼光來看,那不是對真有這種情況的學生不公平嗎?所以作文的“真”決不能與生活的“真”劃等號。一位專家說,藝術所要求的真實性不是嚴格的生活真實性,無論作品的內容如何虛構,只要符合鑒賞者的審美視界,使他們感到可信,得到他們的認同,就有藝術的真實性?!弊魑牡摹罢妗睉⒆阌凇罢娴那楦小?、“真的體驗”、“真的事理”,終應歸于“言語表達的真實”。因為只有“言語表達的真實”才能達到上述效果。有的作文雖“真”猶“假”,雖然寫的是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真實的事情,但沒有深厚的語言功力表現(xiàn)自己真實的情感,讀來味同嚼蠟,讓評判者感覺“假”;反之,有的作文寫的事雖然不是真實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但讀來讓人感到身臨其境,產生共同的審美感,這就使評判者感覺“真”。作為閱卷老師在評判時,切不可簡單從“事情是否真的發(fā)生過”來評判作文的真假,而應該從文章中獲得的感受來評判是否“情感真摯、體驗真切、事理正確”,這樣就可以評判作文是否真實。
內容健康立意深刻
不知什么原因,在近年來的中考作文題中,只提體裁要求,字數(shù)要求,幾乎不提內容健康、立意深刻的要求。巴金曾經對文學的功能作了這樣的概括: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變得更美好。學生寫作的目的也是“使人變得更美好”。過去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內容健康、立意深刻”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帶有政治色彩,在作文評判中給了作文“定性”的標準,這對考生和老師都是一種束縛。近幾年來大家感覺到,中考作文命題者幾乎都在試圖不在政治的范圍內尋找命題因素,而轉向在情感心靈、生活態(tài)度、過程方法上來尋找作文的話題,這既是讓考生有與自己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的東西可寫,也是在避免學生因不諳政治可能帶來的失誤。其實,每個學生的作文都有一個“內容健康、立意深刻”的問題,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就提出“努力建設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語文課程還應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作文是語文的有機組成部分,作文的考查怎么能不要“內容健康、立意深刻”呢?所以,在中考作文閱卷中,要對學生作文進行“內容健康、立意深刻”的評判,看作文內容反映的東西是否是時代的主流,是否帶有暴力、恐怖、色情的傾向,作文的立意是否揚善懲惡,是否頹廢墮落。文如其人,文由心生,在中考作文的評判上要有道德的審美性,要知善從善,要用文明進步的標尺來引導當代青年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