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書法:舊德醉心如美酒王國維書法

字號:

★少兒興趣頻道為大家整理的少兒書法:舊德醉心如美酒——王國維書法,供大家參考。更多閱讀請查看本站少兒興趣頻道!
    少兒書法:舊德醉心如美酒——王國維書法
     曹聚仁先生曾說:現代的中國學人中,真正能學貫中西、承先啟后,成一家之言的,海寧王靜安(國維)先生其一也。
     誠然,靜安先生學問蓋世,無人比肩。其博通經史文學、考古文字學、音韻學、戲曲學、地理學以及西方哲學、美學等等,是一位真正的蜚聲中外的學者大師。雖以“五十之年”自沉于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但留下的著述豐厚,經世不朽。也許是他學問的光芒太耀眼了,以致人們幾乎忽略了他在書藝上的成就,我就很少聽到有人談論他的字,然而一九九四年,當我于海寧拜渴王國維故居時,曾親眼近睹了靜安先生的若干書稿墨翰,加之后來又讀到先生所書的中堂和楹聯,其謹嚴深厚的書法功力不得不令人吃驚。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
     一提到王國維,世人為熟悉的就是他《人間詞話》中的“三境界”說,所謂“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閣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云云.被引用得太多太濫了,在此不提也罷。今天我們知道.王國維早年對詩詞的興趣特濃,他那時只想在文學上有所發(fā)展.做一個詩人詞學家。而且對自己的詞作十分自負:“余之于詞,雖所作尚不及百閩.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則平口之所自信也。雖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詞人,余愧有所不如,然此等詞人亦未始無不及余之處?!焙髞硭膶W問興趣又轉到了史學和考古學之上.成了一代國學大師,留下了諸多“開拓學術之區(qū)宇,補前修所未逮”(陳寅格語)的不朽名著。但是,大多人也許不知,其實在童年時,他的父親倒還是希望他成為一個書畫家呢。
    王國維出生于浙江海寧鹽官鎮(zhèn)的雙仁巷,這雙仁巷,就是因有祭祀唐代忠臣顏呆卿、顏真卿昆仲的雙仁祠而得名。雖沒有王國維從小練字取法何種碑帖的文字記載,但近在咫尺的“偶像”,又是世稱“顏體’的一代大書家,肯定對他兒時的習字產生影響。王國維的父祖都是讀書人,尤其是他的父親王乃譽,博涉多才,專攻書畫篆刻、詩詞古文,著有《游目錄》、《娛廬詩集》、《畫粕》、《古錢考》等??梢哉f,王國維一生的讀書習慣和不倦的鉆研精神,與父親的督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據王國維自己的回憶.父親在做生意的十余年中,“遍游吳越間,得盡窺江南北諸大家之收藏,自宋、元、明、國朝諸家之書畫.以至零金殘石.茍有所聞,雖其主素不識者,必叩門造訪,摩挲竟日而去,由是技益大進”。從這段文字來看,其父于書畫上的雅好,已近乎癡迷的程度。即便是不相識的人家藏有字畫,也要去一睹為快,這若放在今天肯定是行不通了。俗話道:“有其父必有其子”,但父親的“癡迷’傳到兒子處已不是書畫了.而是轉到了對文史、考釋等學問上的“癡迷”。當然,童年時代的王國維,從父親的書法日課還是必不可少的。在父親的指點教授、耳提面命下,王國維習書以晉唐為宗,于楷書一道練就了扎實的基礎,不過這在嚴格的、又是書畫行家的父親眼里還是“不合格”的,王乃譽曾在日記中多次寫到此事,一天記“為靜兒指示作字之法”,但兒子的字“游衍隨意”。又一天記“可恨靜兒之不才.學既不進,又不肯下問于人……”并寫“不患吾身之死,而患吾身之后,子孫繼起不如吾……”可見,父親對自己書畫事業(yè)無人可繼是非常失望的。來源書法屋,書法屋中國書法學習網。
     盡管如此,但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王國維先生的書法,還是覺得其作品法度謹嚴、氣清質樸,這與他的為人性格、讀書品質都頗有相似之處。有人評其書法,不乏晉韻唐法,作品中所蘊含的中和之境與濡雅之概,頗具一派大家之風范。王國維一般很少為人寫字,所以他傳世的書法作品極少,大多是一些手稿和信札之類,偶爾有題寫的扇面,但也很少。年輕時在上?!稌r務報》任編務校對時.就因在同窗的扇面上題寫了一首自己的《讀史》詩而被羅振玉偶然發(fā)現,其中“千秋壯觀君知否?黑海西頭望大秦”一句,深得羅氏激賞,決心“力拔庸眾之中’。王國維的書法均是楷書和行楷,而且以中小楷字居多,大不盈寸,但筆者曾見一幅楷書聯則是王國維非常少見的書法作品,線條挺勁.結體方正,風格上似以歐體為多,中規(guī)中矩之外,也頗得一些自然之真趣。
     “舊德醉心如美酒,新篇清目勝真茶?!蓖鯂S似乎也是這樣醉心于“舊德”和“新篇”之間,然而他的人生卻是帶有悲劇色彩.遠沒有“茶酒’那樣的輕松香美。郭沫若曾稱,王國維的頭腦是近代式的,而感情是封建式的。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身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的王國維,在自己的事業(yè)完全可步人鼎盛之年的時候,卻突然選擇了投湖自盡,讓世人無不感到巨大的損失和莫大的遺憾。其死因也引起眾多猜測,一時“殉清說、逼債說(與好友兼親家羅振玉的反目,而被逼債)以及恐懼北伐進京說’等莫衷一是,而其遺囑中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十六字,一直成了臆測他死因之謎的依據,至今學術界仍在討論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