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整理的《傳統(tǒng)故事:涌泉躍鯉》,希望大家喜歡!
[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妻汲而奉之。母更嗜魚膾,夫婦作而進之,召鄰母共食。舍側(cè)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詩取以供母。
舍側(cè)甘泉出,一朝雙鯉魚。
子能知事母,婦更孝于姑。
此則故事寫姜詩的孝行很簡單,且主要寫其妻的孝行。其妻龐氏,侍奉姑,也即是婆婆,尤其謹慎。姜詩的母親性好飲江水,其妻就外出汲江水來奉養(yǎng)婆婆。母親又特別嗜好魚膾,指切細的魚與肉。夫婦常烹調(diào)供養(yǎng),并且還召來鄰居的母親一起食用。后來在他們房舍的旁邊忽然噴涌出泉水。泉水的味道就如江水一樣,且每日還躍出兩條鯉魚,姜詩夫婦就取來供養(yǎng)母親。在《后漢書·列女傳中》有更為詳細的記載,可以參見。
姜詩家的孝行對現(xiàn)代人也很有啟示:一是除了兒子孝順外,還有媳婦的孝順問題,當然的就像他家那樣,子是孝子,媳婦也孝順。正如詩句說:“子能知事母,婦更孝于姑?!贝它c醒世人,兒子的孝敬更為重要,因為會影響到自己的妻子;如果兒子自己都不孝順父母,那么很可能妻子也步其后塵了。當然也有這樣的情況,兒媳婦很賢惠,自己孝敬公公婆婆,從而感應(yīng)并改變了丈夫?qū)Ω改傅牟恍⒕础?BR> 這里有一副對聯(lián)也有意思:“赤眉滔天,曾教萬馬銜枚去;清泉涌地,猶想雙鯉獻瑞來?!鄙下?lián)寫的是,傳說東漢造反的赤眉軍路過孝泉時,首領(lǐng)聽說這是孝子姜詩故里,立即翻身下馬,傳令三軍悄悄地銜枚行軍,以免驚擾了孝子。所以,有史以來,凡是經(jīng)過孝泉鎮(zhèn)的達官貴人,武官下馬,文官下轎,逐漸成為傳統(tǒng)。下聯(lián)的意思是,姜詩的妻子龐三春每日往返離孝泉鎮(zhèn)七里遠的臨江河中挑水,姜氏至孝,感動上蒼,井中涌出泉水和鯉魚,每日龐三春打水時都會隨帶打上兩條鯉魚來。
民間還創(chuàng)造性地豐富了這一故事,“姜詩孝親,涌泉躍鯉;一門三孝,安安送米”的美麗傳說,在當?shù)亓鱾髁艘磺Ф嗄辍?BR> 姜家因為有龐三春這個孝順媳婦,全家人本來過得十分幸福和睦。不過后來姜詩的姑姑從中挑撥離間,使姜家遭遇家破的危險。姜母聽信了謠言,于是請人做了一尖底桶,讓龐三春在距臨江七里的挑水路上不能歇息。后來,天上的太白金星知道了人間有這樣一個孝子媳婦,便下凡來,將一根馬鞭給了龐三春,要她拿回去放在水缸里,從此就再也不用挑水了。果然,龐三春不僅不用每天去七里以外的臨江挑水,每天還有兩條鯉魚從井中跳躍起來,改善了姜家的生活。
但姜母知道這件事后大怒,硬逼著兒子姜詩休了龐三春。姜詩遵循了母親的意愿,將妻子龐三春休了。有位鄰居可憐三春,找到了白衣庵道姑收留了龐三春。
姜詩的兒子叫姜石泉,也稱為安安,知道母親被休,想到媽媽吃不飽飯,就在每日上學(xué)時抓一把米藏在路邊的土地菩薩背后。日積月累,安安終于積蓄了一小口袋米,便給住在白衣庵的母親送去。
龐三春住在白衣庵,每日砍柴,做針線活,托人賣了,就給婆婆買米買肉回去,仍然盡她一個媳婦的孝道。當安安將米送到白衣庵時,龐三春抓起米來,見那米的顏色深淺不一,頓時憤怒地質(zhì)問兒子。安安只得說出這是自己積攢起來的米。三春再也忍不住了,抱著兒子痛哭了一場。后來,姜詩弄清楚了事情原委后,將三春領(lǐng)回家,一家人才又幸福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妻汲而奉之。母更嗜魚膾,夫婦作而進之,召鄰母共食。舍側(cè)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詩取以供母。
舍側(cè)甘泉出,一朝雙鯉魚。
子能知事母,婦更孝于姑。
此則故事寫姜詩的孝行很簡單,且主要寫其妻的孝行。其妻龐氏,侍奉姑,也即是婆婆,尤其謹慎。姜詩的母親性好飲江水,其妻就外出汲江水來奉養(yǎng)婆婆。母親又特別嗜好魚膾,指切細的魚與肉。夫婦常烹調(diào)供養(yǎng),并且還召來鄰居的母親一起食用。后來在他們房舍的旁邊忽然噴涌出泉水。泉水的味道就如江水一樣,且每日還躍出兩條鯉魚,姜詩夫婦就取來供養(yǎng)母親。在《后漢書·列女傳中》有更為詳細的記載,可以參見。
姜詩家的孝行對現(xiàn)代人也很有啟示:一是除了兒子孝順外,還有媳婦的孝順問題,當然的就像他家那樣,子是孝子,媳婦也孝順。正如詩句說:“子能知事母,婦更孝于姑?!贝它c醒世人,兒子的孝敬更為重要,因為會影響到自己的妻子;如果兒子自己都不孝順父母,那么很可能妻子也步其后塵了。當然也有這樣的情況,兒媳婦很賢惠,自己孝敬公公婆婆,從而感應(yīng)并改變了丈夫?qū)Ω改傅牟恍⒕础?BR> 這里有一副對聯(lián)也有意思:“赤眉滔天,曾教萬馬銜枚去;清泉涌地,猶想雙鯉獻瑞來?!鄙下?lián)寫的是,傳說東漢造反的赤眉軍路過孝泉時,首領(lǐng)聽說這是孝子姜詩故里,立即翻身下馬,傳令三軍悄悄地銜枚行軍,以免驚擾了孝子。所以,有史以來,凡是經(jīng)過孝泉鎮(zhèn)的達官貴人,武官下馬,文官下轎,逐漸成為傳統(tǒng)。下聯(lián)的意思是,姜詩的妻子龐三春每日往返離孝泉鎮(zhèn)七里遠的臨江河中挑水,姜氏至孝,感動上蒼,井中涌出泉水和鯉魚,每日龐三春打水時都會隨帶打上兩條鯉魚來。
民間還創(chuàng)造性地豐富了這一故事,“姜詩孝親,涌泉躍鯉;一門三孝,安安送米”的美麗傳說,在當?shù)亓鱾髁艘磺Ф嗄辍?BR> 姜家因為有龐三春這個孝順媳婦,全家人本來過得十分幸福和睦。不過后來姜詩的姑姑從中挑撥離間,使姜家遭遇家破的危險。姜母聽信了謠言,于是請人做了一尖底桶,讓龐三春在距臨江七里的挑水路上不能歇息。后來,天上的太白金星知道了人間有這樣一個孝子媳婦,便下凡來,將一根馬鞭給了龐三春,要她拿回去放在水缸里,從此就再也不用挑水了。果然,龐三春不僅不用每天去七里以外的臨江挑水,每天還有兩條鯉魚從井中跳躍起來,改善了姜家的生活。
但姜母知道這件事后大怒,硬逼著兒子姜詩休了龐三春。姜詩遵循了母親的意愿,將妻子龐三春休了。有位鄰居可憐三春,找到了白衣庵道姑收留了龐三春。
姜詩的兒子叫姜石泉,也稱為安安,知道母親被休,想到媽媽吃不飽飯,就在每日上學(xué)時抓一把米藏在路邊的土地菩薩背后。日積月累,安安終于積蓄了一小口袋米,便給住在白衣庵的母親送去。
龐三春住在白衣庵,每日砍柴,做針線活,托人賣了,就給婆婆買米買肉回去,仍然盡她一個媳婦的孝道。當安安將米送到白衣庵時,龐三春抓起米來,見那米的顏色深淺不一,頓時憤怒地質(zhì)問兒子。安安只得說出這是自己積攢起來的米。三春再也忍不住了,抱著兒子痛哭了一場。后來,姜詩弄清楚了事情原委后,將三春領(lǐng)回家,一家人才又幸福和睦地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