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文章:牛郎織女傳說發(fā)源地

字號:

這篇關(guān)于《七夕的文章:牛郎織女傳說發(fā)源地》,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請大家參考!
    牛郎織女傳說出自山東沂源縣燕崖鄉(xiāng),在沂源縣有個說法“天上銀河,地上沂河”,沂河是沂源縣境內(nèi)的一條河流。在沂源縣燕崖鄉(xiāng)河兩岸建有織女洞和牛郎廟和天上牛郎織女隔銀河相望一樣,是一處獨特的人文景觀。這里被稱為“中國愛情文化發(fā)源地”。
    牛郎廟位于沂河東岸,建于于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原為一幢二層閣樓式建筑,青磚碧瓦,彩繪斗拱,廟內(nèi)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臥金牛塑像一尊?,F(xiàn)有建筑為近幾年重修。牛郎廟旁邊有個叫牛郎官莊的村子,村里的人大部分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孫氏祖先從明末開始遷入牛郎官莊,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歷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養(yǎng)蠶、織布、“乞巧”、取雙七水等習俗沿襲至今。
    織女洞始建于宋代,位于沂河西岸,與牛郎廟隔河相望,建在大賢山東北麓高40多米處懸崖絕壁上。舊《沂水縣志》記載:“縣西北百三十里,沂水經(jīng)其東北崖畔,有織女洞,自頂至麓古柏森列,逶迤三四里,舊志名鳳凰山。山有織女洞,臨沂水,高峻險絕,莫敢俯瞰。轉(zhuǎn)眺而北一瀑飛來,勢若游龍”??椗纯谑嵌訕情w式古建筑,青磚灰瓦,朱門綠窗,構(gòu)思維妙,精巧玲瓏,門楣上鐫有“織女仙洞”四字,遠遠望去,猶如空中樓閣。洞內(nèi)存有歷代石碑,最早為宋代。二層正中坐有織女和王母的彩色塑像,左側(cè)為織女寢室。二層窗戶正對著河對岸的牛郎廟,可以讓端坐在此的織女天天看到牛郎。
    織女洞南有兩根銀杏樹,其中一棵據(jù)說有1400多年的歷史,極為罕見的是,這棵銀杏20%的果實是結(jié)在葉片上的,被稱為“葉籽銀杏”,這在全國只有一棵,有專家研究認為它是一種植物返祖現(xiàn)象。
    歷代文人過織女洞時留下了諸多印記。在織女洞門樓內(nèi)墻壁上有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恰?BR>    織女洞南面峭壁上,鐫刻著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沂水知縣白錫元手書“鐘靈毓秀”四個大字。
    仙女洞口一側(cè)立有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沂水人王松亭所題、云溪處士孟天榮書《登織女臺》詩碑,其詩曰:
    高攀石凳赴仙關(guān),洞口如逢列宿還。
    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
    縱知機杼此中有,哪信鵲橋渡后閑。
    我欲乘槎誰接引,客星高聽水潺潺。
    天孫臺上望仙樓,危檻平臨景物幽。
    山徑南隨林麓轉(zhuǎn),沂河東折古今流。
    泉溪聲急晴疑雨,松柏風寒夏亦秋。
    但于此間得少趣,尋源何事問牽牛。
    織女洞和牛郎廟是全國一處以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的古建筑遺址,沂源牛郎織女傳說故事可上溯到西周時期,而沂源七夕節(jié)始于公元前206年的漢代(據(jù)林一葦考證)。2007年8月,沂源縣被中國民俗學會授予“牛郎織女傳說之鄉(xiāng)”。2008年6月,“牛郎織女傳說”被正式列入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天孫泉和葉籽銀杏的傳說
    王母娘娘因織女嫁給牛郎,大怒,決定不要這個女兒。但事后又想織女,忍不住就悄悄來看望織女,走到織女洞南約100米處,坐在一塊石頭上休息,看著女兒落下淚來,淚水滴在巖石上,很快變成一眼泉水,王母娘娘撫摸著身邊一棵小樹說:“這仙泉是專為織女而設(shè)的,你在此守望它,讓它永遠清澈、甘甜?!边@就是天孫泉。泉水水質(zhì)清醇、甘甜,久旱不涸,大雨不溢,嚴寒不凍,清澈甘冽。天孫泉原為唐代道教道場迎仙觀遺址。
    王母娘娘走后的次日,織女發(fā)現(xiàn)仙泉,低頭喝水時,不小心頭上一顆寶珠掉在了泉水中,織女仔細尋找,怎么也找不到。這時忽然刮起了一陣風,泉邊那棵小樹樹葉被吹得沙沙作響,織女抬起頭,見此樹葉非常奇特,如同美麗的扇形。再仔細一看,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丟失的寶珠竟托在樹葉上,織女禁不住感嘆:“樹啊,樹啊,你雖然給我呈上寶珠,但我與牛郎哥身居兩地,戴漂亮的寶珠又有何意思呢?你先為我收藏吧,待到七月七日與牛郎哥相逢的時候我再戴吧!”七月七日,織女到天孫泉小樹旁來取寶珠,發(fā)現(xiàn)每個樹葉上都托著一個如同寶珠樣的仙果,織女采摘了一顆品嘗,味道鮮美、清香,吃下后頓感神清氣爽??椗S手摘了一些,給牛郎和他們的孩子們帶去。年復一年,牛郎和織女的后代結(jié)婚生子,在牛郎廟旁安家,逐漸發(fā)展成了牛郎村,而天孫泉旁的小樹也已變成了參天大樹,每年的夏天樹上都會在葉面上結(jié)出無數(shù)顆果實來。
    牛郎廟由來的傳說
    相傳明朝中期,現(xiàn)在的香泉北塘(音:宕)村西面有一個謝家墳,墳旁住著一戶姓謝的人家,家中只有一個小男孩,叫謝阿三,生活十分貧苦,自幼失去父母,孤苦伶仃,7、8歲就到人家放牛,村里人都叫他“牛郎”。
    牛郎替人家放牛,從不講工錢,隨便給他多少,他從不嫌棄,主要是為了弄口飯吃吃。他從小聰明、誠實、樂于助人,雖說替人家放牛,放?;貋磉€替人家做其他事,別人家叫他做的事情,他也總是樂意去做,而且從來不做壞事。他自己雖然貧困,但平時節(jié)衣縮食,經(jīng)常接濟有困難的人家,從不求報答。有一天,主人家田里少了黃瓜,便無端懷疑是牛郎偷的,將他臭罵一頓,并把他辭退,不再叫他放牛了。牛郎雖然冤枉,但從為申辯,知情者笑他是“癡鬼”,他卻若無其事。
    后來村里少了東西,便都認為是牛郎所偷,他總是承擔責任,賠償損失。
    有一年,夏秋之際,天很長時間不下雨,田里干得裂了縫,田里種的東西也都枯萎。突然,在一天夜里,雷電交加,下起了大雨,牛郎在夜里起床,披著蓑衣,戴著涼帽,冒雨到田里,把當?shù)厝思业咎锕∩先笨谌恐?。天亮后,村里人到田里一看,每塊田地都盛滿了水,認為是神仙所助,牛郎卻默不作聲。想到村里人的所作所為,牛郎很是傷心,恨世道太不公正,決心削發(fā)到當?shù)氐摹巴d禪院”做和尚,修道行,精心鉆研佛法。
    明萬歷亥年正月25日,當時做和尚的牛郎,年已古稀且已修道得行,便扎了100多個蘆葦花環(huán),放在庵的四周,他燒香上燭,沐浴凈身后,端坐庵中間,舉火燒環(huán),當即煙霧騰騰,四周的男女老少遠遠看見一只鶴腳踏祥云,騰空而起,從庵內(nèi)向空中慢慢上升,向西方飛去,而牛郎亦安然閉上了眼睛。
    牛郎逝死后,有一小孩在地上掘得一銅人,是牛郎的金身,村里人見了,無不感到訝異,當?shù)厝苏J為牛郎已得到成仙。后由陳鎰等人籌集資金,一面將牛郎安葬,一面修整寺廟,把牛郎的金身像安放在神牛阿羅漢之南,寺廟也由此更名為“牛郎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