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整理的《百家姓之杜姓》,希望大家喜歡!
舊百家姓排名:129
【姓氏來源】
杜姓的來源有多種說法。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并注為“黃帝時人”?!毒普a》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边@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黃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一些姓氏書對杜姓起源另有說法。
《通志·氏族》載:“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后,建國于劉,為陶唐氏,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孔甲,故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叔虞,乃遷唐氏于杜,是為杜伯......居杜城者為杜氏......又后魏有獨孤渾氏,改為杜氏,實虜姓之杜也?!?BR> 據(jù)考證,唐堯的后裔在周武王初定天下時,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名為唐杜氏,直至周成王時才被滅,并入周室的領域。唐杜氏的后裔從此被改封為杜。杜國,位居現(xiàn)在的陜西長安,即漢代的杜陵。后來,杜國滅,杜姓子孫出奔,杜姓自此問世。
另外《魏書·官氏志》記載,鮮卑族原有三字姓獨孤渾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今屬河南)后,改為杜氏。
杜氏于宋、元時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臺灣者,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
杜氏經(jīng)過幾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陜西西安東北)、漢陽(今湖北長江以北)、南陽(今河南南陽)三地的杜氏家族最為繁盛。
杜姓在當今按人數(shù)多寡排序的中國姓氏中位居第53三位。
【遷徙分布】
春秋后期,魯國公室的大權已被季孫、叔孫、孟孫三貴族所控制,三家各立一軍。杜泄就是在魯昭公時期(公元前541—前510年)被叔孫豹聘為家臣的,時年約20多歲。魯定公時期(公元前 509—前495年),季平子的勢力已強于叔孫、孟孫兩家,獨掌了大權。不巧,叔孫豹在這時病逝,季平子下令,不準以卿士身份安葬。杜泄等家臣怒,認為三家均為卿士,欺人太甚。他們不僅以卿士禮儀安葬叔孫豹,而且還以周王賞賜的寶器輅車隨葬。季平子聞報,大怒,想要盡捕殺叔孫豹的家臣,杜泄懼,攜家人偷跑出魯國,去郢(今湖北江陵市)投靠楚昭王 (公元前515—前489年),以避殺身滅門之禍,因而得到楚國的保護。
【歷史名人】
在中國歷,杜氏曾孕育出許多杰出人物。東漢時期的杜詩,任南陽太守,曾創(chuàng)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為動力鑄造農(nóng)具,見效大又省力,比歐洲同類產(chǎn)品早了1100年,又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因此被當?shù)刈鸱Q為“杜母”;的兩位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時,官至大司空,在學術方面因博洽多聞,被譽為通儒,后世之人稱其為“小學之宗”;杜密,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時,以懲治為惡的宦官子弟而聞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學生稱為“天下良輔”。唐代,杜氏更是人才濟濟,僅任宰相者即有11人,其中,杜如晦在太宗時與房玄齡共掌朝政,曾訂定各種典意制度,時人合稱“房杜”;杜佑既是宰相,又是史學家。還有詩人杜審言、杜荀鶴,文學家杜牧等,而最的杜姓人物則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杜甫曾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他的詩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高峰,被稱為“詩史”;杜牧,是唐代的又一文學家,由于他稍晚于杜甫,故被稱為“小杜”。元初有農(nóng)民起義首領杜可用。明代有畫家杜瓊。清代有詩人杜濬,云南回民起義首領杜文秀。近現(xiàn)代有愛國民主人士杜斌丞,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杜國癢。
舊百家姓排名:129
【姓氏來源】
杜姓的來源有多種說法。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并注為“黃帝時人”?!毒普a》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边@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黃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一些姓氏書對杜姓起源另有說法。
《通志·氏族》載:“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后,建國于劉,為陶唐氏,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孔甲,故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叔虞,乃遷唐氏于杜,是為杜伯......居杜城者為杜氏......又后魏有獨孤渾氏,改為杜氏,實虜姓之杜也?!?BR> 據(jù)考證,唐堯的后裔在周武王初定天下時,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名為唐杜氏,直至周成王時才被滅,并入周室的領域。唐杜氏的后裔從此被改封為杜。杜國,位居現(xiàn)在的陜西長安,即漢代的杜陵。后來,杜國滅,杜姓子孫出奔,杜姓自此問世。
另外《魏書·官氏志》記載,鮮卑族原有三字姓獨孤渾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今屬河南)后,改為杜氏。
杜氏于宋、元時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臺灣者,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
杜氏經(jīng)過幾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陜西西安東北)、漢陽(今湖北長江以北)、南陽(今河南南陽)三地的杜氏家族最為繁盛。
杜姓在當今按人數(shù)多寡排序的中國姓氏中位居第53三位。
【遷徙分布】
春秋后期,魯國公室的大權已被季孫、叔孫、孟孫三貴族所控制,三家各立一軍。杜泄就是在魯昭公時期(公元前541—前510年)被叔孫豹聘為家臣的,時年約20多歲。魯定公時期(公元前 509—前495年),季平子的勢力已強于叔孫、孟孫兩家,獨掌了大權。不巧,叔孫豹在這時病逝,季平子下令,不準以卿士身份安葬。杜泄等家臣怒,認為三家均為卿士,欺人太甚。他們不僅以卿士禮儀安葬叔孫豹,而且還以周王賞賜的寶器輅車隨葬。季平子聞報,大怒,想要盡捕殺叔孫豹的家臣,杜泄懼,攜家人偷跑出魯國,去郢(今湖北江陵市)投靠楚昭王 (公元前515—前489年),以避殺身滅門之禍,因而得到楚國的保護。
【歷史名人】
在中國歷,杜氏曾孕育出許多杰出人物。東漢時期的杜詩,任南陽太守,曾創(chuàng)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為動力鑄造農(nóng)具,見效大又省力,比歐洲同類產(chǎn)品早了1100年,又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因此被當?shù)刈鸱Q為“杜母”;的兩位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時,官至大司空,在學術方面因博洽多聞,被譽為通儒,后世之人稱其為“小學之宗”;杜密,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時,以懲治為惡的宦官子弟而聞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學生稱為“天下良輔”。唐代,杜氏更是人才濟濟,僅任宰相者即有11人,其中,杜如晦在太宗時與房玄齡共掌朝政,曾訂定各種典意制度,時人合稱“房杜”;杜佑既是宰相,又是史學家。還有詩人杜審言、杜荀鶴,文學家杜牧等,而最的杜姓人物則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杜甫曾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他的詩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高峰,被稱為“詩史”;杜牧,是唐代的又一文學家,由于他稍晚于杜甫,故被稱為“小杜”。元初有農(nóng)民起義首領杜可用。明代有畫家杜瓊。清代有詩人杜濬,云南回民起義首領杜文秀。近現(xiàn)代有愛國民主人士杜斌丞,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杜國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