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司法考試民訴法變點:當事人概述

字號:

當事人的概念與特征 訴訟權利能力與訴訟行為能力(訴訟權利能力與民事權利能力的關系 訴訟行為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之間的關系) 當事人適格(含義 當事人適格的標準 當事人適格與訴訟權利能力的關系) 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與訴訟義務。
    (一)當事人的界定
    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是指因民事權利義務發(fā)生爭議,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并受法院裁判約束的人。
    當事人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
    第二,發(fā)生民事權利義務爭議,這里所指的民事權利義務爭議,既可以是基于當事人自己的實體利益而發(fā)生的民事權利義務爭議,如基于自己的財產(chǎn)權利被侵犯而發(fā)生民事權利義務爭議;也可以基于受當事人管理與支配的民事利益而發(fā)生的民事權利義務爭議,如被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失蹤的張某的財產(chǎn)代管人其哥哥雖然不是所代管的張某房屋的所有人,但是可能因其代管的房屋而發(fā)生民事權利義務爭議。
    第三,受生效裁判的約束。需說明的是,如果基于自己的實體利益發(fā)生爭議而成為訴訟當事人的是實體當事人;如果基于管理、支配他人的實體利益的發(fā)生爭議而成為訴訟當事人的,則非實體權利義務主體成為當事人。
    (二)非實體權利義務主體成為當事人的情形
    例題:2003年3月,張某向陳某借款5萬元做服裝生意。2003年6月,張某去深圳進貨后下落不明,張某的哥哥管理張某的財產(chǎn)。2004年8月,陳某決定就張某借款未還一事向法院起訴,陳某能否以張某的哥哥為被告提起訴訟?
    [知識點]非實體權利義務主體成為當事人的情形本案中陳某只能以下落不明人張某本人為被告起訴,而不能以張某的哥哥為被告提起訴訟,因為張某并未被法院判決宣告失蹤。
    實體當事人,即實體權利義務主體作為民事訴訟當事人。也就是說,實體當事人同時也是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其訴權基礎是民事權利義務,因該民事法律關系發(fā)生爭議而作為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而非實體權利義務主體作為民事訴訟當事人,其訴權基礎是法律規(guī)定,為了維護依法受其管理或者支配的民事利益而作為程序意義上的民事訴訟當事人,以便利于訴訟的進行和爭議的解決。
    在我國,非實體權利義務主體作為民事訴訟當事人的情形主要包括:
    1、其他組織。其他組織的具體范圍可以參見人民法院《民訴意見》第40條的規(guī)定。
    2、失蹤人的財產(chǎn)代管人。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失蹤人一定是經(jīng)過法定程序宣告失蹤的人,如果該公民僅僅只是一個處于自然失蹤狀態(tài)的下落不明人,那么其財產(chǎn)代管人沒有訴權,不能成為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對此,《民通意見》第32條規(guī)定,失蹤人的財產(chǎn)代管人拒絕支付失蹤人所欠的稅款、債務和其他費用,債權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將代管人列為被告。失蹤人的財產(chǎn)代管人向失蹤人的債務人要求償還債務的,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訴訟。
    3、遺產(chǎn)管理人、遺囑執(zhí)行人。
    4、為保護死者名譽權、著作權等而提起訴訟的死者的近親屬。
    5、清算組織。根據(jù)《民通意見》第60條第2款的規(guī)定,對于涉及終止的企業(yè)法人債權債務的民事訴訟,清算組可以用自己的名義參加訴訟。如果企業(yè)法人被裁定宣告破產(chǎn),民事訴訟當事人則是破產(chǎn)管理人。
    [特別提示]注意失蹤人的財產(chǎn)代管人與下落不明人的財產(chǎn)管理人之間的區(qū)別,前者可以作為非實體當事人參加訴訟,而后者不能,只能由下落不明人本人作為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