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整理的《百家姓之李姓來源》,希望大家喜歡!
一、來源有四一、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
相傳遠(yuǎn)古時,帝顓頊高陽氏生有兒子大業(yè),大業(yè)生子女華,女華再生子皋陶,傳說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東夷族首領(lǐng)少吳氏的曾孫,生于曲阜(今屬山東?。^任東夷族的首領(lǐng),因曲阜為偃地,所以被賜為偃姓。父系氏族社會后期,堯?yàn)椴柯渎?lián)盟領(lǐng)袖,曾選拔皋陶幫助治理天下;舜繼堯?yàn)椴柯渎?lián)盟領(lǐng)袖后,任命皋陶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時掌管刑獄的官,后來又稱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獄著稱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宮、大辟5種刑罰,根據(jù)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質(zhì)、情節(jié)等進(jìn)行公平處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會秩序。禹繼舜為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后,認(rèn)為皋陶最賢能,準(zhǔn)備讓皋陶做自己的繼承人,可是還未來得及禪讓,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到了商代,便以官職命名本族姓氏,稱為理氏。為什么稱為氏而不稱為姓呢?原來先秦時的姓與氏,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與先民們的圖騰崇拜有關(guān)。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為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有某種血緣關(guān)系,往往以此作為本氏族的名稱,即氏族的徽號,這就是圖騰?!皥D騰”系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明確指出:“圖騰一詞表示氏族的標(biāo)志和符號?!庇行﹫D騰,后來轉(zhuǎn)化為人的姓。由于那時的子女只知道母親而不知父親是誰,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guān)系的氏族稱號,也就是說,一個氏族名下的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靶铡弊肿钤绲男误w是由“人”和“生”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為姓;后來變?yōu)橛伞芭迸c“生”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國早期的許多古姓,如姬、姒、媯、姜、嬴等,都帶有“女”字。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會,是姓衍生的分支,為古代貴族標(biāo)志宗族系統(tǒng)的稱號,也就是說,只有貴族才能稱氏。姓是決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據(jù)——同姓不能結(jié)婚,氏是用來區(qū)別貴賤的。戰(zhàn)國時期,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姓與氏已無什么區(qū)別,姓氏成為表明個人及所生家族的符號。從此以后,或說姓,或說氏,或兼說姓氏,都是一個意思,即實(shí)際是專指姓。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湎女色,使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個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說出紂王的錯誤,勸他改正,結(jié)果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后,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省淮陽)人,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逃,當(dāng)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jīng)居住過而后已經(jīng)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二人饑餓難忍,疲憊不堪,尤其是小利貞,餓得奄奄一息。可是,這一帶荒無人煙,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發(fā)現(xiàn)附近的樹上結(jié)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來吃。就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們又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yuǎn)的苦縣(治所在今河南鹿邑縣東)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二、為出自他族改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哀勞夷后,賜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復(fù)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shí)行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頡利(東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長稱頡利可汗,名咄苾。頡利曾屢次擾唐,咄苾與思摩于貞觀四年(630年)擾唐時被唐將俘獲并送往長安(今西安市)。唐太宗李世民認(rèn)為思摩忠誠可嘉,于是賜為李氏,令他統(tǒng)領(lǐng)頡利舊部駐守河南之地。李突地稽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中下游)酋長,唐朝初建時即來唐朝貢,后曾擊敗進(jìn)攻幽州的突厥兵,于貞觀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為右衛(wèi)將軍,賜為李氏。李嘉慶 蛛鞘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zhàn)功被賜姓李,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唐德宗時被封為都虞侯。
李國昌本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zhí)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任太原行營招討等職,因隨從康承訓(xùn)擊敗龐勛起義軍有功,升為單于大都護(hù)、振武軍節(jié)度使,被賜姓李名國昌。
回族李姓:7世紀(jì)以來,少數(shù)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并定居;13世紀(jì)以來,又有一部分中亞細(xì)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刈迳⒉济鎻V,主要與漢族雜居,以西北地區(qū)及河南、河北、山東、云南、安徽、遼寧、北京等省、市分布較多,1982年統(tǒng)計約有721.9萬人。李姓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較高,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后留居梓州(今四川省三臺)。
苗族李姓: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數(shù)以上在貴州,其余分布于湖南、云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省,與其他兄弟民族大雜居,小聚居,1982年統(tǒng)計約有503萬人。李姓在苗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寧地區(qū)的苗族中為大姓之一。漢姓李,苗姓為“孟恩路”,這是他們實(shí)行“子父連名制”的一種特殊寫法。苗族中的李姓,有些是民族融合的產(chǎn)物,有的已與李姓的原義無關(guān)。例如,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張秀眉領(lǐng)導(dǎo)的貴州苗民起義中有個起義軍將領(lǐng)叫李洪基,但他并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語名字“擬”的訛寫,而“擬”在苗語中意為水牯牛,“洪基”為“彎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彎角水牯?!薄?jù)有關(guān)學(xué)者考證,清代官府在登記戶籍冊時,用同音的漢姓代替男性戶主的單舌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漢姓。苗族中的一些李姓,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
壯族李姓:壯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fā)展而成,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1982年統(tǒng)計約有1337.8萬人,90%以上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廣東等省。李姓在壯族中人數(shù)較多,曾出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太平天國將領(lǐng)李開芳、李錦貴、李文彩等,均為壯族李姓人。
瑤族李姓:瑤族主要由古代“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發(fā)展而成。1998年統(tǒng)計約有190萬人,分布在廣西、湖南、云南、廣東、貴州5省區(qū)的山區(qū),其中廣西瑤族人數(shù)約占總數(shù)的70冤強(qiáng)。李姓為瑤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瑤族原有12姓中居于第五位?,幾謇钚崭鶕?jù)血緣遠(yuǎn)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稱呼,輩分稱謂有“本頭”、“巴比”、“九古”等。瑤族李姓具有反抗封建壓迫的精神,清代有廣東八排瑤民反清首領(lǐng)李英,還:有湖南瑤民起義首領(lǐng)李元發(fā)。
白族李姓: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并散居于云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貴州省畢節(jié)等地,1982年統(tǒng)計約有113.1萬人。唐代史學(xué)家杜佑,曾任嶺南節(jié)度使,熟悉南方少數(shù)民族情況,他所寫的《通典》中記載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數(shù)十部落……有數(shù)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jù)山川,不相役屬。”從中可以看出李姓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在賜給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以張姓時,又賜各酋長楊、李、趙等姓。這又說明1700多年前云南白族已有李姓。三國以后,有不少李姓漢人徙居云南,久而久之,與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貞觀年間的“西洱河蠻”中的楊、李、趙等姓,都自稱本來是漢人。難怪有人說云南的李姓不容易分清誰是漢族還是白族。在歷,白族李姓曾涌現(xiàn)出一些比較的人物,如宋代大理國有大臣李紫琮,明代有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李元陽,清代有學(xué)者李倬云、李根云、李崇階等?,F(xiàn)在,李姓仍為白族四大姓之一。
畬族李姓:畬,意為燒榛種田,即在播種之前將田中的草木燒去,以灰作肥料。畬族即因從事畬耕(即刀耕火種)而得名,他們自稱“畬民”或“山客”,1982年統(tǒng)計約有36.8萬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5省60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qū),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他們通用漢語,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長期和漢族人民雜居,關(guān)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縣畬族族譜中記有“唐光啟二年(886年),盤、藍(lán)、雷、鐘、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從閩王王審知為鄉(xiāng)道官,由海來閩”,這說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畬族李姓。元末有福建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李志甫,據(jù)說就是畬族人。
*人中的李姓
*人古稱“希伯來人”,公元前13世紀(jì)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來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公元前11世紀(jì)建立以色列王國,創(chuàng)*教。公元1至2世紀(jì)羅馬帝國統(tǒng)治期間,絕大部分被趕出住地,其中散入歐洲的受到迫害屠殺,或與當(dāng)?shù)孛褡褰Y(jié)合。*進(jìn)入中國,約始于唐代;有較多的人來中國,是在北宋中葉。北宋時進(jìn)入中國的這一批*人,其先祖在公元前2世紀(jì) 70年代離開*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買地區(qū),在那里定居了1100多年之后,于 11世紀(jì)中葉或后葉,又循海道向東推進(jìn),到達(dá)了中國。他們來到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進(jìn)貢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們的貢品,同意他們“留遺汴梁”。于是,這一支*人就在開封定居下來,并分別取了漢人的姓。與此同時,還有一些*人散居于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寧波、泉州等地,但人數(shù)最多是住在開封的*人。住在開封的這一支*人移民,以李姓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聶、金、張、左、白等 17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他們在開封上市子?xùn)|南(今南教經(jīng)胡同)購置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無二,真者正而無邪”之意,名為清真寺,通稱禮拜寺,作為開封*人宗教活動的中心。這所寺院,是中國歷創(chuàng)建最早、保存時間最長、最為的中國*人的禮拜寺。到了明代,開封*人進(jìn)入鼎盛時期,教徒發(fā)展到500余戶,約4000余人。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明軍掘黃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義軍,使開封淪為澤國,開封*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開封城時,幸存的*人才隨同漢、回民返回開封,后又在寺院舊址上重建了清真寺。
清初,開封*人有李、艾、趙、張、高、金、石7大姓,李姓仍居首位?,F(xiàn)在,開封*人尚有4姓,仍有李姓,他們已完全接受了中國文化。
三、賜姓改姓
封建社會的賜姓,是統(tǒng)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將別人已有的姓抹掉,換成另一個姓;因皇帝的姓最為尊貴,稱為“國姓”,所以,皇帝賜給臣屬的姓大都是自己的姓。皇帝賜姓,往往出于褒賞、恩惠、籠絡(luò),目的是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對被賜姓者來說,則是一種莫大的榮譽(yù),會使全家全族感到無尚榮耀。唐朝皇帝賜姓之風(fēng),盛于以前咨朝,自開國皇帝李淵開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曄,一直綿延不斷。
李勤(594-669),本姓徐,名世勛,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東明東南)人。家富有,初從翟讓起義,參加瓦崗軍,因功封東??す?,瓦崗軍失敗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淵任為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單名績。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衛(wèi)大將軍,唐高祖李淵入關(guān)后,率眾歸唐,被授宗正卿,封應(yīng)國公,賜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獻(xiàn)款,被任為靈州總管,后又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劉黑闥起義,因有功,被賜姓李,封夷國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時功臣安興貴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騎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戰(zhàn)河西有功,為他改名抱玉。安祿山叛亂時,安抱玉鎮(zhèn)守南陽,上書朝廷,說恥與逆臣安祿山同宗,要求改姓,于是唐玄宗賜他姓李。
李忠臣,薊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時從軍,憨直不通書,但努力奮斗,因有戰(zhàn)功,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賜名忠臣。
李國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過人,積功升任云麾大將軍,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
李寶臣,奚族人,原為范陽守將張鎖高的養(yǎng)子,名忠志,字為輔,為安祿山、史思明的部屬,隨安、史叛唐。761年,史思明死,他獻(xiàn)恒、趙、深、定、易5州,唐代宗李豫升他為禮部尚書,賜姓李,賜名寶忠,封趙國公。
李光進(jìn),其祖先為河曲(今青海省東南境黃河曲流處)羌族,姓阿跌氏,唐朝貞觀中期內(nèi)屬,以其地為雞田州,光進(jìn)隨從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fù)兩京有功,于大歷年間被唐代宗李豫賜姓李。
李元諒,安息人,本姓安,少為宦官駱奉仙所養(yǎng),冒姓駱,名元光,勇敢有謀略,唐德宗時與李晟收京師,貞元年間因守備有方,避免了一次與吐蕃的戰(zhàn)爭,被賜姓李,賜名元諒。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簡,以功累官橫海軍節(jié)度使、滄德棣州觀察使,被唐穆宗李恒賜姓李,賜名全略。
李茂勛,回鶻(即回紇)族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書張仲武的重用,后因積功較多,被唐宣宗李忱賜姓李名茂勛。4、改自林姓,在福建閩南一帶有一望族李林氏,眾十萬,為明代時福建泉州晉江的一支林姓人為了避禍的緣故改姓為李,有載“清源林李宗譜”。與林氏同奉文財神比干為始祖.二、遷徙分布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xù)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并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fā)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dá)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quán)。三、郡望堂號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fā)祥地的標(biāo)記,也是氏族人口、經(jīng)濟(jì)實(shí)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qiáng)盛與否的反映。 據(jù)《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1、郡望隴西郡:戰(zhàn)國時置郡。相當(dāng)于今天甘肅省東鄉(xiāng)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qū)。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yàn)槔钍贤鲭]西郡故名。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h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渤??ぃ何鳚h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dāng)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dāng)于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襄城:戰(zhàn)國時魏邑,秦置縣。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dāng)于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梁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梁國,相當(dāng)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南陽郡,戰(zhàn)國時秦置。相當(dāng)于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四、家乘譜牒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總譜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河北:濼縣李氏族譜五卷、濼邑李氏族譜四卷、李氏族譜不分卷、李氏支譜不分卷、李氏家譜不分卷、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冊、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一卷。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寧李氏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二卷宗圖一卷、李氏三房支譜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譜十二卷、嘉興梅會李氏族譜二十二卷、梅會李氏族譜十二卷。山西:隴西家乘,靜樂岑城李氏族譜四冊。河南:汝州李氏祖譜一冊(汝州李氏應(yīng)該屬于郡望中的“南陽郡”)福建:的清源林李宗譜五、家族字輩1、衍慶堂萍鄉(xiāng)衙前李氏三河派(一世祖為唐西平忠武郡王晟公)一學(xué)觀成正道廷,炳垣錦耀日維新,文章報國風(fēng)聲遠(yuǎn),忠孝傳家天性真,竹帛名垂推舊籍,王侯位顯拔群倫,西平世澤三河衍,霞蔚云蒸席上珍。2、山東鄆城李氏:忠承心乃玉,瑞緒振峰昌;常興宏延志,全體樂文康;維正伯賢哲,建樹耀華光;祥云兆錦秀,明月慶國良。促上自作維,傳士仰新本,善佳錦邦瑞,啟占乃良恒。3、廣東李氏始祖李棟三房道全李公班聯(lián)(李棟為西平王李晟之十二世子孫)高第開基廣,衍雲(yún)(礻乃)偉業(yè),始興樹績允,彰家國宏猷4、山東棗莊嶧陽李氏世德宜秀濟(jì),富貴慶榮長,敬慎林茂旺,玉滿照庭陽,冠亞泰延起,旭澤浩英良。5、山東滕陽李氏字輩:時尚嵩志云,文瑞(芳)奇興玉,孝友傳家永,詩書繼世長,修善榮啟晉,道德國運(yùn)昌。6、山東汶上苑莊李氏字輩:元五中華麟,章緒繼世長,鴻開連云志,秀象震東方。六、歷史名人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xué)家,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認(rèn)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tǒng)論。李冰:戰(zhàn)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xiàn),被后世奉為川神。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quán),后制定了一些對社會發(fā)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chuàng)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李白:唐代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xué)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李廣:西漢時人,曾歷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作戰(zhàn)70余次,以勇敢善戰(zhàn)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shù)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李清照:南宋女詞人。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論詞強(qiáng)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李陵:讓歷史無奈的半世英雄李陵,字少卿,漢朝隴西成紀(jì)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是在孤軍深入,打了勝仗,在矢盡援絕的情況下暫降匈奴的。但他畢竟是背漢降敵,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孫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過。以后又百計勸降蘇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諒了。
一、來源有四一、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
相傳遠(yuǎn)古時,帝顓頊高陽氏生有兒子大業(yè),大業(yè)生子女華,女華再生子皋陶,傳說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東夷族首領(lǐng)少吳氏的曾孫,生于曲阜(今屬山東?。^任東夷族的首領(lǐng),因曲阜為偃地,所以被賜為偃姓。父系氏族社會后期,堯?yàn)椴柯渎?lián)盟領(lǐng)袖,曾選拔皋陶幫助治理天下;舜繼堯?yàn)椴柯渎?lián)盟領(lǐng)袖后,任命皋陶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時掌管刑獄的官,后來又稱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獄著稱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宮、大辟5種刑罰,根據(jù)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質(zhì)、情節(jié)等進(jìn)行公平處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會秩序。禹繼舜為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后,認(rèn)為皋陶最賢能,準(zhǔn)備讓皋陶做自己的繼承人,可是還未來得及禪讓,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到了商代,便以官職命名本族姓氏,稱為理氏。為什么稱為氏而不稱為姓呢?原來先秦時的姓與氏,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與先民們的圖騰崇拜有關(guān)。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為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有某種血緣關(guān)系,往往以此作為本氏族的名稱,即氏族的徽號,這就是圖騰?!皥D騰”系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明確指出:“圖騰一詞表示氏族的標(biāo)志和符號?!庇行﹫D騰,后來轉(zhuǎn)化為人的姓。由于那時的子女只知道母親而不知父親是誰,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guān)系的氏族稱號,也就是說,一個氏族名下的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靶铡弊肿钤绲男误w是由“人”和“生”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為姓;后來變?yōu)橛伞芭迸c“生”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國早期的許多古姓,如姬、姒、媯、姜、嬴等,都帶有“女”字。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會,是姓衍生的分支,為古代貴族標(biāo)志宗族系統(tǒng)的稱號,也就是說,只有貴族才能稱氏。姓是決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據(jù)——同姓不能結(jié)婚,氏是用來區(qū)別貴賤的。戰(zhàn)國時期,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姓與氏已無什么區(qū)別,姓氏成為表明個人及所生家族的符號。從此以后,或說姓,或說氏,或兼說姓氏,都是一個意思,即實(shí)際是專指姓。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湎女色,使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個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說出紂王的錯誤,勸他改正,結(jié)果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后,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省淮陽)人,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逃,當(dāng)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jīng)居住過而后已經(jīng)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二人饑餓難忍,疲憊不堪,尤其是小利貞,餓得奄奄一息。可是,這一帶荒無人煙,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發(fā)現(xiàn)附近的樹上結(jié)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來吃。就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們又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yuǎn)的苦縣(治所在今河南鹿邑縣東)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二、為出自他族改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哀勞夷后,賜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復(fù)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shí)行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頡利(東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長稱頡利可汗,名咄苾。頡利曾屢次擾唐,咄苾與思摩于貞觀四年(630年)擾唐時被唐將俘獲并送往長安(今西安市)。唐太宗李世民認(rèn)為思摩忠誠可嘉,于是賜為李氏,令他統(tǒng)領(lǐng)頡利舊部駐守河南之地。李突地稽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中下游)酋長,唐朝初建時即來唐朝貢,后曾擊敗進(jìn)攻幽州的突厥兵,于貞觀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為右衛(wèi)將軍,賜為李氏。李嘉慶 蛛鞘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zhàn)功被賜姓李,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唐德宗時被封為都虞侯。
李國昌本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zhí)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任太原行營招討等職,因隨從康承訓(xùn)擊敗龐勛起義軍有功,升為單于大都護(hù)、振武軍節(jié)度使,被賜姓李名國昌。
回族李姓:7世紀(jì)以來,少數(shù)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并定居;13世紀(jì)以來,又有一部分中亞細(xì)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刈迳⒉济鎻V,主要與漢族雜居,以西北地區(qū)及河南、河北、山東、云南、安徽、遼寧、北京等省、市分布較多,1982年統(tǒng)計約有721.9萬人。李姓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較高,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后留居梓州(今四川省三臺)。
苗族李姓: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數(shù)以上在貴州,其余分布于湖南、云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省,與其他兄弟民族大雜居,小聚居,1982年統(tǒng)計約有503萬人。李姓在苗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寧地區(qū)的苗族中為大姓之一。漢姓李,苗姓為“孟恩路”,這是他們實(shí)行“子父連名制”的一種特殊寫法。苗族中的李姓,有些是民族融合的產(chǎn)物,有的已與李姓的原義無關(guān)。例如,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張秀眉領(lǐng)導(dǎo)的貴州苗民起義中有個起義軍將領(lǐng)叫李洪基,但他并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語名字“擬”的訛寫,而“擬”在苗語中意為水牯牛,“洪基”為“彎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彎角水牯?!薄?jù)有關(guān)學(xué)者考證,清代官府在登記戶籍冊時,用同音的漢姓代替男性戶主的單舌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漢姓。苗族中的一些李姓,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
壯族李姓:壯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fā)展而成,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1982年統(tǒng)計約有1337.8萬人,90%以上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廣東等省。李姓在壯族中人數(shù)較多,曾出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太平天國將領(lǐng)李開芳、李錦貴、李文彩等,均為壯族李姓人。
瑤族李姓:瑤族主要由古代“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發(fā)展而成。1998年統(tǒng)計約有190萬人,分布在廣西、湖南、云南、廣東、貴州5省區(qū)的山區(qū),其中廣西瑤族人數(shù)約占總數(shù)的70冤強(qiáng)。李姓為瑤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瑤族原有12姓中居于第五位?,幾謇钚崭鶕?jù)血緣遠(yuǎn)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稱呼,輩分稱謂有“本頭”、“巴比”、“九古”等。瑤族李姓具有反抗封建壓迫的精神,清代有廣東八排瑤民反清首領(lǐng)李英,還:有湖南瑤民起義首領(lǐng)李元發(fā)。
白族李姓: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并散居于云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貴州省畢節(jié)等地,1982年統(tǒng)計約有113.1萬人。唐代史學(xué)家杜佑,曾任嶺南節(jié)度使,熟悉南方少數(shù)民族情況,他所寫的《通典》中記載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數(shù)十部落……有數(shù)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jù)山川,不相役屬。”從中可以看出李姓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在賜給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以張姓時,又賜各酋長楊、李、趙等姓。這又說明1700多年前云南白族已有李姓。三國以后,有不少李姓漢人徙居云南,久而久之,與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貞觀年間的“西洱河蠻”中的楊、李、趙等姓,都自稱本來是漢人。難怪有人說云南的李姓不容易分清誰是漢族還是白族。在歷,白族李姓曾涌現(xiàn)出一些比較的人物,如宋代大理國有大臣李紫琮,明代有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李元陽,清代有學(xué)者李倬云、李根云、李崇階等?,F(xiàn)在,李姓仍為白族四大姓之一。
畬族李姓:畬,意為燒榛種田,即在播種之前將田中的草木燒去,以灰作肥料。畬族即因從事畬耕(即刀耕火種)而得名,他們自稱“畬民”或“山客”,1982年統(tǒng)計約有36.8萬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5省60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qū),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他們通用漢語,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長期和漢族人民雜居,關(guān)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縣畬族族譜中記有“唐光啟二年(886年),盤、藍(lán)、雷、鐘、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從閩王王審知為鄉(xiāng)道官,由海來閩”,這說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畬族李姓。元末有福建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李志甫,據(jù)說就是畬族人。
*人中的李姓
*人古稱“希伯來人”,公元前13世紀(jì)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來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公元前11世紀(jì)建立以色列王國,創(chuàng)*教。公元1至2世紀(jì)羅馬帝國統(tǒng)治期間,絕大部分被趕出住地,其中散入歐洲的受到迫害屠殺,或與當(dāng)?shù)孛褡褰Y(jié)合。*進(jìn)入中國,約始于唐代;有較多的人來中國,是在北宋中葉。北宋時進(jìn)入中國的這一批*人,其先祖在公元前2世紀(jì) 70年代離開*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買地區(qū),在那里定居了1100多年之后,于 11世紀(jì)中葉或后葉,又循海道向東推進(jìn),到達(dá)了中國。他們來到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進(jìn)貢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們的貢品,同意他們“留遺汴梁”。于是,這一支*人就在開封定居下來,并分別取了漢人的姓。與此同時,還有一些*人散居于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寧波、泉州等地,但人數(shù)最多是住在開封的*人。住在開封的這一支*人移民,以李姓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聶、金、張、左、白等 17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他們在開封上市子?xùn)|南(今南教經(jīng)胡同)購置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無二,真者正而無邪”之意,名為清真寺,通稱禮拜寺,作為開封*人宗教活動的中心。這所寺院,是中國歷創(chuàng)建最早、保存時間最長、最為的中國*人的禮拜寺。到了明代,開封*人進(jìn)入鼎盛時期,教徒發(fā)展到500余戶,約4000余人。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明軍掘黃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義軍,使開封淪為澤國,開封*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開封城時,幸存的*人才隨同漢、回民返回開封,后又在寺院舊址上重建了清真寺。
清初,開封*人有李、艾、趙、張、高、金、石7大姓,李姓仍居首位?,F(xiàn)在,開封*人尚有4姓,仍有李姓,他們已完全接受了中國文化。
三、賜姓改姓
封建社會的賜姓,是統(tǒng)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將別人已有的姓抹掉,換成另一個姓;因皇帝的姓最為尊貴,稱為“國姓”,所以,皇帝賜給臣屬的姓大都是自己的姓。皇帝賜姓,往往出于褒賞、恩惠、籠絡(luò),目的是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對被賜姓者來說,則是一種莫大的榮譽(yù),會使全家全族感到無尚榮耀。唐朝皇帝賜姓之風(fēng),盛于以前咨朝,自開國皇帝李淵開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曄,一直綿延不斷。
李勤(594-669),本姓徐,名世勛,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東明東南)人。家富有,初從翟讓起義,參加瓦崗軍,因功封東??す?,瓦崗軍失敗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淵任為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單名績。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衛(wèi)大將軍,唐高祖李淵入關(guān)后,率眾歸唐,被授宗正卿,封應(yīng)國公,賜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獻(xiàn)款,被任為靈州總管,后又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劉黑闥起義,因有功,被賜姓李,封夷國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時功臣安興貴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騎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戰(zhàn)河西有功,為他改名抱玉。安祿山叛亂時,安抱玉鎮(zhèn)守南陽,上書朝廷,說恥與逆臣安祿山同宗,要求改姓,于是唐玄宗賜他姓李。
李忠臣,薊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時從軍,憨直不通書,但努力奮斗,因有戰(zhàn)功,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賜名忠臣。
李國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過人,積功升任云麾大將軍,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
李寶臣,奚族人,原為范陽守將張鎖高的養(yǎng)子,名忠志,字為輔,為安祿山、史思明的部屬,隨安、史叛唐。761年,史思明死,他獻(xiàn)恒、趙、深、定、易5州,唐代宗李豫升他為禮部尚書,賜姓李,賜名寶忠,封趙國公。
李光進(jìn),其祖先為河曲(今青海省東南境黃河曲流處)羌族,姓阿跌氏,唐朝貞觀中期內(nèi)屬,以其地為雞田州,光進(jìn)隨從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fù)兩京有功,于大歷年間被唐代宗李豫賜姓李。
李元諒,安息人,本姓安,少為宦官駱奉仙所養(yǎng),冒姓駱,名元光,勇敢有謀略,唐德宗時與李晟收京師,貞元年間因守備有方,避免了一次與吐蕃的戰(zhàn)爭,被賜姓李,賜名元諒。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簡,以功累官橫海軍節(jié)度使、滄德棣州觀察使,被唐穆宗李恒賜姓李,賜名全略。
李茂勛,回鶻(即回紇)族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書張仲武的重用,后因積功較多,被唐宣宗李忱賜姓李名茂勛。4、改自林姓,在福建閩南一帶有一望族李林氏,眾十萬,為明代時福建泉州晉江的一支林姓人為了避禍的緣故改姓為李,有載“清源林李宗譜”。與林氏同奉文財神比干為始祖.二、遷徙分布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xù)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并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fā)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dá)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quán)。三、郡望堂號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fā)祥地的標(biāo)記,也是氏族人口、經(jīng)濟(jì)實(shí)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qiáng)盛與否的反映。 據(jù)《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1、郡望隴西郡:戰(zhàn)國時置郡。相當(dāng)于今天甘肅省東鄉(xiāng)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qū)。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yàn)槔钍贤鲭]西郡故名。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h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渤??ぃ何鳚h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dāng)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dāng)于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襄城:戰(zhàn)國時魏邑,秦置縣。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dāng)于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梁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梁國,相當(dāng)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南陽郡,戰(zhàn)國時秦置。相當(dāng)于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四、家乘譜牒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總譜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河北:濼縣李氏族譜五卷、濼邑李氏族譜四卷、李氏族譜不分卷、李氏支譜不分卷、李氏家譜不分卷、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冊、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一卷。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寧李氏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二卷宗圖一卷、李氏三房支譜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譜十二卷、嘉興梅會李氏族譜二十二卷、梅會李氏族譜十二卷。山西:隴西家乘,靜樂岑城李氏族譜四冊。河南:汝州李氏祖譜一冊(汝州李氏應(yīng)該屬于郡望中的“南陽郡”)福建:的清源林李宗譜五、家族字輩1、衍慶堂萍鄉(xiāng)衙前李氏三河派(一世祖為唐西平忠武郡王晟公)一學(xué)觀成正道廷,炳垣錦耀日維新,文章報國風(fēng)聲遠(yuǎn),忠孝傳家天性真,竹帛名垂推舊籍,王侯位顯拔群倫,西平世澤三河衍,霞蔚云蒸席上珍。2、山東鄆城李氏:忠承心乃玉,瑞緒振峰昌;常興宏延志,全體樂文康;維正伯賢哲,建樹耀華光;祥云兆錦秀,明月慶國良。促上自作維,傳士仰新本,善佳錦邦瑞,啟占乃良恒。3、廣東李氏始祖李棟三房道全李公班聯(lián)(李棟為西平王李晟之十二世子孫)高第開基廣,衍雲(yún)(礻乃)偉業(yè),始興樹績允,彰家國宏猷4、山東棗莊嶧陽李氏世德宜秀濟(jì),富貴慶榮長,敬慎林茂旺,玉滿照庭陽,冠亞泰延起,旭澤浩英良。5、山東滕陽李氏字輩:時尚嵩志云,文瑞(芳)奇興玉,孝友傳家永,詩書繼世長,修善榮啟晉,道德國運(yùn)昌。6、山東汶上苑莊李氏字輩:元五中華麟,章緒繼世長,鴻開連云志,秀象震東方。六、歷史名人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xué)家,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認(rèn)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tǒng)論。李冰:戰(zhàn)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xiàn),被后世奉為川神。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quán),后制定了一些對社會發(fā)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chuàng)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李白:唐代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xué)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李廣:西漢時人,曾歷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作戰(zhàn)70余次,以勇敢善戰(zhàn)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shù)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李清照:南宋女詞人。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論詞強(qiáng)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李陵:讓歷史無奈的半世英雄李陵,字少卿,漢朝隴西成紀(jì)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是在孤軍深入,打了勝仗,在矢盡援絕的情況下暫降匈奴的。但他畢竟是背漢降敵,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孫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過。以后又百計勸降蘇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