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崩龍語支的佤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等地,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
佤族先民是古代南方“濮”人的一支,自古與布朗族、德昂族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過去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佤族各有稱謂,如鎮(zhèn)康、永德一帶稱為“佤”;耿馬、雙江、滄源一帶稱“巴饒”、“布饒”;而西盟、孟連一帶的佤族先民又自稱“阿佤”、“勒佤”等。直到解放以后才被統(tǒng)稱為“佤族”。西盟地區(qū)的佤族與傣族長期相處,因此在歌舞形態(tài)、樂器種類,以及房屋建筑式樣等諸多方面都受到傣族影響。
佤族崇拜多神,在人們崇拜的眾多神靈之中,“木依吉”神和“阿依俄”神是具有不同神力的兩尊大神。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的“木依吉”神,掌握著世間一切的生殺大權。佤族人民為了獲得生活的寧靜和作物的豐產(chǎn),在絕大多數(shù)的傳統(tǒng)祭祀中,都以祭祀“木依吉”神為主,并用歌舞使其愉悅而祈求佑護。另一位“阿依俄”神,是佤族的男子之祖和保護各家的家神而受到人們的崇敬。
佤族民間節(jié)日與祭祀活動相互融通,每逢年節(jié)、祭祀,人們身著盛裝,殺豬剽牛,泡濾水酒、蒸糯米飯以示慶祝,熱鬧非凡。其中最為盛大的要算是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即佤歷“格瑞月”所舉行的“拉木祭祀”。該祭祀活動不但儀式隆重、場面宏大,而且由巫師“魔巴”率領下的佤族傳統(tǒng)《木鼓舞》,貫穿于祭祀始終。更重要的是,屆時“木依吉”大神,將親臨盛會接受人們對他的崇拜和敬奉。
“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輩相傳的“神器”,被視為本民族繁衍之源頭。這在佤族傳說中曾記載:開天辟地之初,一場巨大的洪水幾乎吞噬了陸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將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到繁衍、壯大直留存到今天。從此,遠古時期的阿佤人便將“木槽”視為民族的母體,給予著的崇拜。
佤族為了獲得本民族的繁衍、壯大,便將“木槽”制作成形似女陰形式,并能安放神靈“木依吉”靈魂的“木鼓”。阿佤人認為:“木鼓”既是拯救過本族始祖的“木槽”,是強壯母體的化身,又是“木依吉”靈魂的居住地,而成為萬物繁茂成長的通天神器。因此,以舞蹈形式表現(xiàn)從“木鼓”的制作,到最后以敲擊“木鼓”來溝通神靈,達到天賜福澤目的的《木鼓舞》,是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舞蹈。為了使“木鼓”能夠敲奏出美妙動聽的音色,人們在兩米多長的鼓身中間,鑿制了扁長狀的音孔,并在內腔中呈三角形的實心部分,兩邊各鑿一個音腔,裝置上能產(chǎn)生回響的鼓舌和鼓牙。而且放置在木鼓房中一大一小,互為母子關系的兩只木鼓,在祭祀性的《木鼓舞》中,要為舞蹈進行伴奏。這兩面“母子木鼓”,所發(fā)出忽而低沉渾厚,忽而清脆響亮,不同音色的陣陣鼓聲,猶如母子間親切、委婉的對話而令人浮想聯(lián)翩。
《木鼓舞》由四部分組成,舞蹈首先展現(xiàn)了,由巫師“魔巴”帶領全村健壯剽悍的阿佤男子,以藤條捆綁已選擇好的巨大樹干后,在騎于樹干 “魔巴”的一路領唱下,拉木人邊踏歌為節(jié),邊迎合高呼地拉木前進直達村寨的歌舞。這段古樸而粗獷的歌舞“拉木鼓”,氣氛神圣莊嚴,舞步自然成韻,極具原始崇拜意味。
第二段以舞蹈形式出現(xiàn)的“進木鼓房”,集中以模擬舞姿來表述人們挖鑿、制作“木鼓”的勞動過程。結束于新“木鼓”誕生后,“魔巴”手持樹枝,在大八字“蹲襠步”的行進中,引導“木鼓”進入“木鼓房”的莊嚴過程。
第三段“敲木鼓”,是《木鼓舞》表演中最為熱烈和精彩的高潮部分。全段以嫻熟的擊鼓技巧和粗獷舞姿,集中展現(xiàn)了表演者模擬佤族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巡邏、報警、作舞等情景為內容的多種舞蹈套路表演。舞蹈開始由一至二人擊鼓進行表演,鼓點的音色與節(jié)奏隨舞蹈內容的變化而改變。當舞蹈進入高潮時,另有三四名手持彩繪鼓槌的剽悍男子進入場地,邊擊鼓,邊圍鼓旋轉、跳躍,將“敲木鼓”的歡騰氣氛推向極致。人們在以此歡愉神靈,求得來年的五谷豐登、人畜兩旺的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
“祭木鼓”是《木鼓舞》最后對“木依吉”大神進行崇拜的一段程式性禮儀舞蹈,舞蹈語匯簡單、質樸,富有濃厚的原始儀式氣氛。
隨著歷史的進展,佤族人們的意識和觀念也隨之發(fā)生了飛躍的變化,新興的科學文化取代了舊社會的封建迷信,但作為具有民族傳統(tǒng)祭祀性的《木鼓舞》并沒有消失。它以一種不失民族傳統(tǒng)風范的嶄新面貌,成為阿佤人認同并喜愛的自娛性舞蹈形式。
每逢年節(jié)慶典,佤族男女老少都會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擊下跳起《木鼓舞》來。人們圍繞著“木鼓房”,攜手成圈翩躚起舞。他們以曲膝、弓腰表示對“木鼓”的敬仰。人們不分男女老少按逆時針方向圍圈緩慢轉動,動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腳為主。第一拍右腳向右斜前方上一步,雙手曲肘舉至頭斜上方,身體后仰;第二拍左腳跟踏一步,雙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軀前傾。如此反復,動作規(guī)律而平穩(wěn)。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領唱與眾人踏節(jié)而歌為伴奏。歌詞多以述說民族歷史、祭祀和勞動生產(chǎn)、生活等方面為內容。整個歌舞表現(xiàn)了佤族人民制作木鼓過程和木鼓落成時的喜悅心情。咚咚的木鼓聲和不時的高吭歌聲、歡呼聲,伴著充滿激情的舞蹈,強烈地表現(xiàn)了佤族人民純樸的鄉(xiāng)土情感和執(zhí)著追求“求生存、圖發(fā)展”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