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敬(1839-1914)字惺吾,晚號鄰蘇老人,湖北省宜都縣人。精于地理、目錄版本、金石考證諸學,也是晚清的書家。書法方面的編著有:《日本訪書錄)、《留真譜)、《鄰蘇園集帖》、《楷法溯源》、《評碑記》、《評帖記》、《學書邇言》等。其書融會碑帖,自成一家,金石氣很濃。他很講究以學問修養(yǎng)人書,其《學書邇言》緒論中,有一段很能說明這種書學思想的話:
梁山舟《答張藝堂書》,謂學書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見次之,多寫又次
之。此定論也。嘗見博通金石,終日臨池,而筆跡鈍稚,則天分限之也;又嘗見
下筆敏捷,而墨守一家,終少變化,則少見之蔽也;又嘗見臨摹古人,動合規(guī)
矩,而不能自名一家,則學力之疏也。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
妍稚,不落塵俗;二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古之大家,莫
不備此。斷未有胸無點墨而能超軟等倫者也。
梁同書只講到天賦和多看多寫,這實際是歷代學書的基本經驗。但時代不同了,明清以來,書法盡管未脫離實用,然而事實上它的審美功能已使人有心將它發(fā)展為把玩于幾案、陳設于廳室門庭的藝術形式,書法活動也早已成為文人騷客的雅好。書法不僅是時代人的精神對象化,而且是文人騷客生活意趣的對象化。自宋人提出“廣以圣哲之學人書,書乃可貴”以來,明代書家日益注重學養(yǎng),董其昌提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清人劉熙載提出“書以士氣為上”,現在楊守敬也要求書家“品高,學富”,作書要“書卷之氣”“溢于行間”。反映出明清以后,在講求書法藝術性的同時,更強調書家的學問修養(yǎng)了。這也是一時代特點。
他也是主張學碑者。但他并不反對兼習帖學。
梁山舟《答張藝堂書》,謂學書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見次之,多寫又次
之。此定論也。嘗見博通金石,終日臨池,而筆跡鈍稚,則天分限之也;又嘗見
下筆敏捷,而墨守一家,終少變化,則少見之蔽也;又嘗見臨摹古人,動合規(guī)
矩,而不能自名一家,則學力之疏也。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
妍稚,不落塵俗;二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古之大家,莫
不備此。斷未有胸無點墨而能超軟等倫者也。
梁同書只講到天賦和多看多寫,這實際是歷代學書的基本經驗。但時代不同了,明清以來,書法盡管未脫離實用,然而事實上它的審美功能已使人有心將它發(fā)展為把玩于幾案、陳設于廳室門庭的藝術形式,書法活動也早已成為文人騷客的雅好。書法不僅是時代人的精神對象化,而且是文人騷客生活意趣的對象化。自宋人提出“廣以圣哲之學人書,書乃可貴”以來,明代書家日益注重學養(yǎng),董其昌提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清人劉熙載提出“書以士氣為上”,現在楊守敬也要求書家“品高,學富”,作書要“書卷之氣”“溢于行間”。反映出明清以后,在講求書法藝術性的同時,更強調書家的學問修養(yǎng)了。這也是一時代特點。
他也是主張學碑者。但他并不反對兼習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