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成語故事10則

字號:

1、鑿壁偷光(匡衡)
    [釋義] 在墻上鑿開一個小孔;偷借鄰家的燈光讀書。形容在艱苦的條件下仍堅持刻苦學習。
    [語出] 晉?葛洪《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熾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書映光而讀書?!?BR>    [正音] 壁;不能寫作“璧”。 [近義] 囊螢映雪穿壁引光
    [用法] 用作褒義。專用于學習上。一般作定語、狀語。 [結(jié)構(gòu)] 連動式。
    [例句] 古人囊螢映雪;~;頭懸梁錐刺骨的學習精神;實在令我們敬佩。
    [成語故事]
    西漢時候,有個農(nóng)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锖饩驮谵r(nóng)忙的時節(jié),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锖夂苤?,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2、刮目相看(呂蒙)
    [釋義] 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語出] 宋?楊萬里《送鄉(xiāng)僧德璘監(jiān)寺緣化結(jié)夏歸天童山》:“一別璘公十二年;故當刮目為相看?!?BR>    [正音] 相;不能讀作“xiànɡ”。 [辨形] 刮;不能寫作“亂”。
    [近義] 另眼相看另眼相待 [反義] 視同一律
    [用法] 多用于別人已有了顯著的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了。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jié)構(gòu)] 偏正式。
    [辨析] “~”和“拭目以待”;都含有“擦眼睛看”的意思。但“~”偏重在去掉老印象;重新看待;“拭目以待”偏重在等待著看某種事情的發(fā)展。
    [例句] (1)小明近幾年來進步很快;大家都得~了。
    (2)小紅變得勤奮好學;熱愛勞動;對她~的人不在少數(shù)。
    [成語故事]
    呂蒙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靠姐夫接濟,沒有機會讀書,后來跟著姐夫打帳很勇敢,最終得到了孫權(quán)的賞識。目不識丁的他以為憑勇敢就能打天下。有一次。孫權(quán)很認真地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是國家的棟梁,要好好讀書啊“。呂蒙嘻皮笑臉的回答說:“我現(xiàn)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時間讀書啊,哈哈?!?孫權(quán)很嚴肅:“我這個當國王的要比你還忙吧?我讀了那么多書還嫌不夠用,現(xiàn)在還抽空讀許多史書和兵書,很有好處啊。你看現(xiàn)在曹操這么老了,還很好學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話當玩笑啊?!薄 倪@時候開始,呂蒙下定決心,一有空就讀書,學識長見得很快。有一次,當時的大知識分子魯肅和呂蒙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魯肅常常被呂蒙問得不知道該怎么回答。魯肅很高興地輕輕地拍拍呂蒙的背說:“以前我以為你這個大老粗只是在軍事方面有本事,現(xiàn)在才知道你學問很好啊,看法獨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吳下(吳國)的那個阿蒙了!” 呂蒙很自信地笑著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BR>    3、圍魏救趙(孫臏)
    [釋義] 指攻擊敵人后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zhàn)術(shù)。魏、趙:戰(zhàn)國時的國名。
    [語出] 《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BR>    [辨形] 魏;不能寫作“味”。
    [反義] 圍城打援聲東擊西
    [用法] 用于軍事。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例句]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nèi)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jīng)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zhàn)術(shù)。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zhàn)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里?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xiàn)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nèi)部空虛,我們?nèi)鐜П蛭簢鄱汲谴罅好筒暹M去,占據(jù)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zhàn)地區(qū)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是一個很有名折戰(zhàn)例,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叁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zhàn)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4、一諾千金(季布)
    [釋義] 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shù);極有信用。
    [語出] 《史記?季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正音] 諾;不能讀作“ruò”。 [辨形] 金;不能寫作“斤”。
    [近義] 言而有信 [反義] 言而無信
    [用法] 常與“出言不茍”連用。一般作謂語。 [結(jié)構(gòu)] 偏正式。
    [例句] 大丈夫言出必行;做事要果斷;~。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這時敬慕季布為人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jīng)過化裝,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侯嬰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xiāng)人曹邱生,專愛結(jié)交有權(quán)勢的官員,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fā)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么陰沉,話語多么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并吹捧說:
    “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 這樣的話,您怎么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xiāng),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么不愿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里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后來,曹邱生又繼續(xù)替季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5、殺妻救將(吳起)
    吳起者,衛(wèi)人也,〔1〕好用兵。嘗學于曾子,〔2〕事魯君?!?〕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于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
    據(jù)漢代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五》記載,戰(zhàn)國時代,魏國人吳起(前?-前378年)曾先后在魯、魏、楚三國做官。他在魯國時,齊國人來攻打魯國。魯國因為吳起有一定的將才想要任命他做將軍,率兵與齊軍作戰(zhàn)。但由于吳起娶了齊國女子為妻,魯國懷疑他與齊國的關(guān)系,對任命他做將軍一事遲疑不決。在這種情況下,吳起想成就自己的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殺死了,以表明他與齊國沒有什么關(guān)系。魯國最終任命吳起為將軍。吳起做將軍后,率兵攻打齊軍,把齊國打得大敗。這個故事說明,吳起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忍心殺害自己的妻子,這種做法是不足取的。后因以“殺妻求將”比喻忍心害理以追求功名利祿的行為。
    6、前倨后恭(蘇秦)
    [釋義] 先前態(tài)度傲慢;后來恭敬有禮。形容前后態(tài)度截然不同。
    [語出] 明?吳承恩《西游記》:“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孫于今是沒棒弄了?!?BR>    [正音] 倨;不能讀作“jū”。
    [辨形] 倨;不能寫作“居”。
    [近義] 前倨后卑
    [用法] 用作貶義。多用于諷刺。一般作謂語、狀語、定語。
    [結(jié)構(gòu)] 聯(lián)合式。
    [例句] 這個售貨員剛才對我大聲喝斥;現(xiàn)在卻熱情有禮;~;令我大惑不解;仔細一看;原來是檢查工作的領(lǐng)導來了。
    [成語故事]
    蘇秦周游列國,向各國國君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但無一個國君欣賞他。蘇秦只好垂頭喪氣,穿著舊衣破鞋回到家鄉(xiāng)洛陽。家人見他如此落魄,都不給他好臉色,蘇秦的嫂子不給做飯,還狠狠訓斥了他一頓。
    這件事大大刺激了蘇秦,經(jīng)過一年的苦心揣摩,蘇秦掌握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在周游列國時說服了當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合縱抗秦,并被封為“縱約長”,做了六國的丞相。蘇秦衣錦還鄉(xiāng)后,他的親人一改往日的態(tài)度,都“四拜自跪而謝”,其嫂更是“蛇行匍匐”。面對此景,蘇秦對嫂子說了這句話“嫂子為什么之前那么傲慢,而現(xiàn)在又那么恭敬呢?”
    7、不學無術(shù)(霍光)
    [釋義] 術(shù):技術(shù);技藝。沒有學問;沒有本領(lǐng)。
    [語出] 《漢書?霍光傳贊》:“然光不學之術(shù);暗于大理。”
    [正音] 術(shù);不能讀作“sù”。 [辨形] 術(shù);不能寫作“木”。
    [近義] 目不識丁胸無點墨 [反義] 博古通今博學多才
    [用法] 含貶義。指人無學識、沒本事。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jié)構(gòu)] 聯(lián)合式。
    [例句] (1)我~;實在不敢為您的大作寫序言。
    (2)~的人;如何能干大事?
    [成語故事]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jiān)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quán)四十多年,為西漢王進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承皇位以后,立許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yī)下毒害死了許后。毒計敗露,女醫(y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艄夥浅s@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fā),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艄馑篮?,有人向宣帝告發(fā)此案,宣帝派人去調(diào)查處理?;艄獾钠拮勇犝f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shù),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guān)乎大局的道理。
    8、三令五申(孫武)
    [釋義] 再三地命令和告誡。令:命令。申:說明。
    [語出]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BR>    [正音] 申;不能讀作“sēn”。 [辨形] 申;不能寫作“深”。
    [近義] 發(fā)號施令千叮萬囑 [反義] 敷衍了事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結(jié)構(gòu)] 聯(lián)合式。
    [辨析] ~和“諄諄告誡”都有“勸告;告誡”之意。但~一般是上級或長輩對下級或晚輩的命令、告誡;態(tài)度嚴肅;具有強制性;而“諄諄告誡”可以是平級平輩人之間的告誡;態(tài)度溫和;不具有強制性。 [例句] 不準隨意占用馬路的規(guī)定;政府已~;但少數(shù)攤販仍我行我素。
    [成語故事]
    春秋時侯,有一位軍事學家名孫武,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廬。吳王看過之后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是不是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也說可以。于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并叫她們每個人都拿著長戟。隊伍站好后,孫武便發(fā)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轉(zhuǎn)嗎?”眾女兵說:“知道?!睂O武再說:“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眾女兵說:“明白了?!庇谑菍O武使命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說完便擊鼓發(fā)出向右轉(zhuǎn)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應該是將官們的過錯?!庇谑怯謱偛乓环捲敱M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fā)出向左轉(zhuǎn)的號令。眾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闭f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忙派人向?qū)O武講情,可是孫武說:“我既受命為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將兩女隊長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為隊長。自此以后,眾女兵無論是向前向后,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復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再不敢兒戲了。
    這故事原出于“史記”的“孫子吳起列傳”。后來;人們把孫向女兵再三解釋的做法,引伸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誡的意思
    9、嘔心瀝血(李賀)
    [釋義] 嘔:吐;瀝:滴。比喻極度勞心苦思。多用于文藝創(chuàng)作或研究。亦指傾吐真情或懷抱真誠。
    [語出] 唐?韓愈《歸彭城》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
    [正音] 嘔;不能讀作“ōu”;血;不能讀作“xiě”。
    [辨形] 嘔;不能寫作“漚”。
    [近義] 煞費苦心挖空心思
    [反義] 無所用心粗制濫造
    [用法] 含褒義。多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也適用于其他腦力勞動方面。多用于謂語、定語、狀語。
    [結(jié)構(gòu)] 聯(lián)合式。
    [辨析] ~與“搜索枯腸”有別:~多用于較長時間或一個時期的工作;語意重;“搜索枯腸”用在較短的時間過程內(nèi);語意較輕;中性;正反兩面的情形都可以使用。
    [例句] 李老師~地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國家棟梁。
    [英譯] work one’s heart out
    [成語故事]
    唐朝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只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啊!”
    李賀在他短暫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奔词钦f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后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
    10、近水樓臺先得月(蘇麟)
    [釋義] 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近便而獲得優(yōu)先的機會
    [語出] 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zhèn)錢唐,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此]之。”
    [近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水樓臺
    [用法] 主謂式;作賓語、分句;
    [成語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非常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小的時候,家里非常貧窮,但他學習刻苦,博覽群書。后來,他做過右司諫、知州、參知政事等地位很高的大官。他曾在岳陽樓題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身為朝廷重臣,范仲淹為人卻極為正直,待人謙和,尤其善于選拔人才。他在杭州做知府的時候,關(guān)心幫助城中的文武官員。很多官員靠此得到了可以發(fā)揮自己才干的職務,因此都很感激范仲淹。有一個叫蘇麟的巡檢官,由于在杭州外縣工作,所以未能得到范仲淹的提拔。一次,蘇麟因公事見到范仲淹,便乘此機會給范仲淹寫了一首詩。詩中有這樣兩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闭f的是靠近水邊的樓房可以最先看到月亮,朝著陽光的地方生長的花草樹木易成長開花,顯現(xiàn)出春天的景象。蘇麟是以此表達自己的不滿,巧妙地指出接近范仲淹的人都得到了好處。范仲淹讀后心領(lǐng)神會,哈哈大笑。于是,便按照蘇麟的意愿,為他謀到了一個合適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