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廣東高考作文題目:感知自然

字號:

2015高考作文題目:感知自然
    六、本大題1小題,60分。
    24、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測陰晴雨雪,但難逾日力所及;打開電視,可知全球天氣,缺少了靜觀云卷云舒的樂趣。
    漫步林間,??床蓍L#from 2015廣東高考語文作文題目來自學優(yōu)網(wǎng)http://www.gkstk.com/ end#鶯飛、枯葉枯榮,但未必能細說花鳥之名、樹木之性;輕點鼠標,可知生物的綱目屬種、遷徙演化,卻無法嗅到花果清香、叢林氣息。
    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
    要求:
    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題目,文體不限。
    ②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2014高考作文題目:照片!
    2013高考作文題目:以捐助為題作文!
    2012高考作文題目:生活時代的材料作文
    今日上午,2015年廣東高考正式開考。對于今年的廣東高考作文,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語文科評卷組組長陳少華做出點評。他認為,每個考生可根據(jù)自己對自然的認識、感悟,理性展開對自然的審美與思辨,在立意與語言表達上,有自己的特點就好。
    信息時代對自然的審美與思辨:寫出自己的特點就好
    2015年廣東高考作文為新材料作文。材料著意在信息時代,從不同途徑感知自然時人與自然的距離這個角度,來切入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個具體主題。每個考生可根據(jù)自己對自然的認識、感悟、理性展開對自然的審美與思辨,在立意與語言表達上,有自己的特點就好。
    材料通過傳統(tǒng)的看云識天氣與現(xiàn)代氣象預測相比較,展示出在對生活有實用價值的自然規(guī)律的把握中#from 2015年高考廣東作文題點評來自學優(yōu)網(wǎng)http://www.gkstk.com/ end#人們離自然的“近”和 “遠”;通過在森林中接觸自然與通過網(wǎng)絡了解自然這兩種途徑, 展示出人們在對自然的感性體驗和理性認識中離自然的“近”和 “遠”。
    材料末段認為:“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 ‘近’,又似乎很‘遠’”。材料只陳述事實,不作評判,意在引 發(fā)考生的思考??忌梢酝ㄟ^不同途徑下對自然或“遠”或“近” 的感知和體驗,呈現(xiàn)人與自然的關系,并思考背后的原因與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今年廣東高考作文試題屬于新材料作文題。和以往作文相比沒有什么變化。題目難度適中,學生應該有話可寫。審題立意方面:本則材料由三則小材料構成。第一則 小材料是說感知自然真切卻受目力所限,而直接打開電視便可知天下自然樂趣。第二則小材料是身處其中,未必了解,借助鼠標,可以知曉但無法體味真實。由此得 出感知自然途徑不同,就收獲兩樣。第三則是對上述兩則材料的總結。前兩則材料中,都是通過對比表現(xiàn)“遠”、“近”的不同。兩則材料的相同點都是身處自然中 (近)的體驗與借助科技(遠)的感知進行對比。主題是人,途徑是親身體驗和借助信息。這么一分析,材料中人、自然、電視電腦等元素組合起來,寫作立意就很 明顯了,可以是:立足于信息時代,思考人與自然這一大主題。
    更多作文走向多元、豐富、自我跟世界關系匹配
    這樣廣東的題目也是體現(xiàn)了這樣一個辯證法,他說你怎么樣感知自然呢?如果你要是近處去分辨云朵、花朵,你可能感知的非常真實。但是,你沒有在電 視里看見的那么豐富,鮮艷的色彩,看不了那么多,那么遠。那你可以從現(xiàn)實中有觸摸它的質地,從網(wǎng)上你可以知道它相關各種的知識,我覺得這個跟上海的題目異 曲同工。就是它擺脫了簡單的二分法和一元論,給人的都是多元角度所合成的一個立體空間。實際上我們是真實的#from 2015廣東高考作文題點評--來自學優(yōu)網(wǎng)http://www.gkstk.com/ end#空間中感覺的自然更好,還是在虛擬空間中我們了 解的更為準確。應該說一個平衡的人,兩個空間中都合在一起才是的自然。
    因為這就是像盲人摸象一樣,摸到象耳朵的人會執(zhí)著的說大象像一把扇子,摸到象尾巴的人就會堅持說,大象就是一根繩子。而只有把大象幾個印象都拼 湊在一起,當我們停止爭論的時候,大象正在接近它的真相。所以對這個世界的了解也是一樣。我們今天有如此發(fā)達的網(wǎng)絡工具,我們有這么多了解,其實才能夠全 面的,準確的,對象化的搜索到那些關鍵詞,那些核心的價值內容。如果因為有了虛擬的網(wǎng)絡空間,我們就不去接觸自然了,那其實才是人生更大的一種損失,因為 我們就失去了人作為一種生物跟自然萬物的關聯(lián)。本來我們是和動物和植物一起生活在自然中的。我們能因為一個虛擬空間的豐富,而放棄這種與生俱來的權利嗎? 所以只有雙方匹配在一起,才是接近真實的。
    所以我看到今年有大量的作文題目都是在鼓勵這樣一種,不是導致單一層面的答案,不是簡單的對對錯的判別,而是每個人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可以做延伸。我是覺得這種可延展性的題目都是對思維的一種訓練,也是對一種多元、豐富、自我跟世界關系匹配的一種肯定跟鼓勵。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覺得今年的作文,雖然說參差不齊,各個省的思路都不同。但是這種鼓勵發(fā)散的,能夠讓大家延伸自我的題目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