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入門:篆刻知識概述

字號:


    篆刻是一種特有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 篆刻,顧名思義,即是用篆書刻成的印章,是一種實(shí)用藝術(shù)品。它又稱為“璽印”、“印”或“印章”等,這些稱呼都因時而異。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即我們現(xiàn)在稱為甲骨文)。這些文字刀鋒挺銳,筆意勁秀,具有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戰(zhàn)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規(guī)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tǒng)稱“印”。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后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為“竹”。其實(shí)在古代凡屬于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范圍,都可稱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時,將全國書體作綜合整理,書分八體,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書時,稱為“繆篆”,從此便明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體。唐宋之際,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chǔ),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現(xiàn)疏密、離合的藝術(shù)型態(tài),篆刻也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zhuǎn)為狹義的治印之學(xué)。而此治印之學(xué)也有人直接稱為“刻印”、“鐵筆”、“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