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xué)六年級語文《漁歌子》課堂實錄案例

字號:

課前談話:
    歇后語比賽:
    黃婆賣瓜——自賣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開花——裝蒜
    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師:這兒就有一首寫孩子釣魚的詩:胡令能《小兒垂釣》。讀讀,這小孩釣魚時做什么了?再讀讀。
    師:知道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嗎?來說兩句。
    生:姜太公釣魚的鉤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魚餌。
    師:我還聽說,他的鉤離水面三尺,這能釣到魚嗎?
    生:不能,他是在釣有個人。
    師:哦,此話怎講?
    生:因為他在等一個好的皇帝來。
    師;我明白了,你說的那個皇帝其實是一個王,是——
    生:周文王。后來周文王果然來了。
    師:真的,姜太公是釣來周文王對他的重用,果然幫助周武王*了*,建立周王朝。
    一、談詞,了解詞牌:
    師:在中國的詩歌寶庫中,有很多詩詞是寫釣魚的。這節(jié)課,我們?nèi)バ蕾p唐代詞人張志和的詞,感受他的釣魚世界。
    師:咱們先來讀讀“漁歌子”。漁歌子是這首詞的詞牌,古人用漢字表示音樂的節(jié)拍、旋律,這就是詞牌。比如:念奴嬌、清平樂、憶江南,還有漁歌子。有些詞牌還能表示詞的內(nèi)容,比如,漁歌子,你會想到什么?
    二、初讀,讀得有點“詞”味
    師:讀這首詞,每人少讀三次,第,要讀得一字不錯,字正腔圓。第二次,要讀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讀)(讀音:白鷺,鱖魚,箬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桃花流水要讀得像畫。)
    三、想象,品出詞中畫
    師:詞的作者是張志和,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興起,或擊鼓,或吹笛,舞筆飛墨。詞中有畫,畫中有詞。讀了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現(xiàn)什么畫面了?(閉目,聽老師配樂朗誦)
    師:你的腦海中有些畫面了嗎?試著讀一讀,腦中清晰的那個畫面要得讓別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讀)
    師:讀得有點兒畫面的味道了,這樣吧,動筆劃劃,這首詞中寫了哪些景物?(交流)
    師:不僅是這些景物啊,還有很豐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蔥蔥的,雖然詞中沒有寫到山的顏色。
    師:好,透過詞看顏色。
    生:粉紅的桃花一大片。還有白鷺和藍(lán)天的顏色。
    生:流水是綠的,因為岸邊的樹倒映在水中,水也綠了。
    生:還有青箬笠,綠蓑衣。
    師:這樣說著,我似乎覺得這畫面中還有一些聲音、還能讓人聞到一些氣息。來,靜靜地,讓我們走進(jìn)這畫面中,聽——再聞聞——
    (課件:流水聲、鳥鳴聲、蛙鳴……)
    師:(音樂)遠(yuǎn)處,連綿起伏的山云霧繚繞,一群潔白的鷺鷥撲騰著翅膀,飛向青天,近處,桃花盛開了,斜風(fēng)細(xì)雨中,花瓣帶著點點晶瑩的露珠飄落水中……從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畫面了,拿起筆,用心寫下那畫面。
    生:(寫話)
    生1:我看到……
    師:等等,你站在哪兒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腳下,我看到一群白鷺悠閑得飛著,發(fā)出歡樂的叫聲。桃花聲了,粉紅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變紅了。鳥兒在枝頭歡快地跳躍著、唱著歌兒,一位老漁翁穿著綠蓑衣,戴著青箬笠,在溪上釣魚。
    生2:走在小橋上,只看見白鷺在蒼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飛著,發(fā)出悅耳的歌聲。溪水唱著歌兒,嘩嘩地流向遠(yuǎn)方。吸一口氣,還能聞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蒙蒙的細(xì)雨飄在身上,涼涼的,真舒服。老漁翁就這樣靜靜地垂釣。
    師:這桃花,這流水,不就是——細(xì)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嗎?來,咱們對讀,你讀畫面,我讀詩句。
    生:細(xì)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桃花流水鱖魚肥。
    (男女生對讀。)
    師:這斜風(fēng),不就是“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嗎?!??
    生: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風(fēng)里帶著些泥土的氣息?;熘嗖菸秲?、花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
    師:這正是“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
    (男生讀畫面,女聲讀詩句)。
    師:這細(xì)雨,也正是——
    生:雨絲細(xì)細(xì)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xì)絲,密密地斜織著,大地全籠著一層輕紗。
    師: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漁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我們似乎忘了什么?是畫中的人。青箬笠,綠蓑衣,只留給我們一個背影,此時,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樣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閑的,
    生:是自在的,從容的。
    生;他是快樂的。
    師:啊,青箬笠,綠蓑衣里藏著是一份悠閑和自在。來,讓我們靜靜地站在橋上,任清風(fēng)撫面,任細(xì)雨飄灑,任空氣的芬芳撲鼻而來,吟誦——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
    師:我們剛才通過詞去想象畫面,把短短的27個字想象成那么豐富的畫面。這是讀詩詞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釣”中情:
    師:讀出詞中畫,還讀出詞中人,詩詞就有這樣無限的想象空間。讀詩歌,想象還不夠,如果我們了解詞人的生平,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了解張志和嗎?
    師:張志和不僅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fēng)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fēng)浪起且須還。哥哥這首詞寫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師:這樣吧,我當(dāng)哥哥,你們就是張志和。咱們來作詩和詩吧。
    師:樂是風(fēng)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fēng)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
    師:狂風(fēng)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哪!
    生:不須歸呀!
    師:弟弟啊,為何不歸?
    生:哥哥,因為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場上的人爭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場上的人那么明爭暗斗,我實在不想跟他們一起,在這里,我天天在釣魚,多舒服啊。
    師:兄弟啊,聽說你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哪?
    生:我釣的是自己悠閑的生活。
    生:我釣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師:明白了,世人哪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張志和就這樣直鉤垂釣,天天在溪流邊,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鏡子,每天透過這面鏡子,想著想著,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談話。后來寫成《玄真子》。
    師: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配樂)
    四、延伸,研究“釣”之蘊(yùn):
    師:垂釣,正是有這樣豐富的內(nèi)涵,所以,古詩就有很多寫垂釣、漁翁的詩歌。
    (課件出示)
    絕句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配情景圖)
    (齊讀)你的腦中一定有了很多問號,請說說。聯(lián)系他的生平,也許你會有所了解。
    師:柳宗元的這一釣,也許有更多的含義,這并不是我們童年純真的心靈用三言兩語便能讀透的,就讓它做為一個問號保留在我們的心靈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和你們對詩歌的那份執(zhí)著和熱情,你會讀得越來越多的含義。
    江村即事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fēng)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魚翁柳宗元
    魚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釣魚詩唐李賀
    秋水釣紅渠,仙人待素書。
    菱絲縈獨繭,菰米蟄雙魚。
    斜竹垂清沼,長綸貫碧虛。
    餌懸春蜥蜴,鉤墜小蟾蜍。
    詹子情無限,龍陽恨有余。
    為看煙浦上,楚女淚沾裾。
    像張志和一樣,他們的生命經(jīng)歷不同,對“垂釣”也有不同的體驗,所有就有了這些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的詩歌。要讀懂這些詩歌,我們得聯(lián)系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