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民族舞:漢族民間舞蹈概況

字號: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省份,漢族占全省人口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遍布全省各地。
    殷周時期,云南生活著羌、濮、越三大族群,他們是現(xiàn)今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先民。漢族是各個不同時期遷入的。戰(zhàn)國末期(約在公元前286年),楚人莊蹺率數(shù)干農(nóng)民起義軍到達(dá)滇池地區(qū),《史記·西南夷列傳》說,“以其眾王滇”,后“變服從其俗”,融合于當(dāng)?shù)孛褡逯?。秦王朝統(tǒng)一中國,修筑了從四川通往云南昭通、曲靖的“五尺道”,并在云南設(shè)置官吏,這是漢族(華夏)及其文化進入云南的最早記載。
    漢晉和明代是漢族移民云南的兩次高潮。漢晉時期進入云南的漢族,多為滇東地區(qū)的“大姓”,他們是“夷化了的漢人”。由于漢族的移入,漢文化的傳布,也使“叟帥”夷人漢化。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藍(lán)玉、沐英率軍三十萬眾征云南,九月?lián)魯≡和跤谇浮C魍醭刂圃颇虾?,按明軍的衛(wèi)、所組織制度,實行戍屯。朱元璋幾次發(fā)布詔書,令屯戍云南軍卒的家室妻兒遷居云南戍地。此時,因屯守移入云南的漢族至少有數(shù)十萬。至明代中葉,云南漢族的總?cè)丝谝殉^各少數(shù)民族的總和。明軍按衛(wèi)、所制度攢帶家屬進行屯戍,因此,戍屯區(qū)也就形成了眾多的漢族村落和文化點,保留著漢族的習(xí)俗和文化傳統(tǒng)。現(xiàn)今漢族民間歌舞興盛的地方大致都是明代的戍屯區(qū)。
    云南漢族民間舞蹈可分年節(jié)時的社火舞蹈、花燈歌舞、宗教舞蹈和革命歌舞。
    社火舞蹈多在春節(jié)至元宵節(jié)期間舉行,以龍燈、獅舞組成的舞隊,遍及全省各縣漢族民間。全省有九十二個縣有“龍舞”,八十六個縣有“獅舞”。龍舞分為“彩龍”、“火龍”、“水龍”、“草龍”、“蓑衣龍”、“小精龍”、“板凳龍”、“背龍”(小獨龍)等。彩龍平年為十二節(jié),閏年十三節(jié),最長的有六十二節(jié),一百零八人共舞。彩龍又分青龍、白龍、黑龍、黃龍、紅龍等各種不同顏色的龍,有的縣規(guī)定不同的顏色分別為不同的村寨或街道所舞,不能混淆。晉寧、騰沖等縣的背龍,單人身背一2.5公尺長的彩龍獨舞,形式較為特殊。彌渡縣的背龍用于道教法事“斬蚊龍”,一道士持劍,一人背龍,翻滾撕殺于桌上桌下。
    獅舞有“蹲蹲師”、“高腳獅”、“單獅”等。永善縣藝人“張獅子”(張銀山),現(xiàn)已九十多歲,相傳在明朝中葉,其祖先在廣東向一少林武師學(xué)會舞獅技藝,輾轉(zhuǎn)賣藝來到永善縣黃坪鄉(xiāng),到云南后至今已傳九代。張獅子技藝高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曾受聘去昭通為云南省政府主席家表演。他的表演有起式、啞劇、高臺、平臺、武術(shù)五個部分。起式有“開四門”、“四門抽手”等十六個套路。啞劇是帶有一些情節(jié)的表演,有“元山采藥”、“獅子吞象”、“敬菩薩”等數(shù)十個套路。耍高臺是高空驚險技巧表演,有在竹竿和桌子上表演兩種形式。張獅子曾在重疊的二十張飯桌上表演過。最上的一張桌子稱“翻天云”,即桌腳朝上,張可在上面做“畫眉吊線”、“空中飛燕”等高難動作。耍平臺即圍繞一張方桌做“白馬獻(xiàn)蹄”?!把嘧雍场钡葎幼?。張獅子舞獅與武術(shù)齊名,他舞獅時,常把刀術(shù)、棍術(shù)、拳術(shù)、板凳術(shù)等放在最后表演,顯示出不凡的身手。
    云南的許多縣城,在節(jié)慶廟會時都有盛大的舞隊。通??h有“小云南”的美稱,最早到通海的漢族,是東漢時的董姓,大批漢族移民則是明初從江南隨軍進入的。通海的廟會是四街東鄉(xiāng)三十六營的迎“土主”、“大佛神會”,及漢邑十營的迎“三義神會”,民間稱之為“迎神賽會”。屆時要表演“地會”及“高臺”,通海近鄰的玉溪、峨山、河西等縣有上萬人前去觀看。地會有“龍燈”、“蝦燈”、“蚌殼燈”、“高腳獅子”、“大白象舞”、“獨角獸舞”、“大舜耕田”、“懶漢推車”、“老背少趕廟會”等節(jié)目。高臺有“十字坡”、“許仙借傘”、“李太白醉寫”、“岳飛出世”等神轎。大白象舞是九人鉆進篾制的象腹內(nèi)抬著橫竿跳的,是大樹村張保堂的曾祖父于清道光年問去邊疆做皂隸時帶回,距今已二百多年。獨角獸舞是清末廣東駐通海的商會(廣東幫)組織跳的,沿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