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八道灣十一號曾經是“周三人”兄弟(周樹人即魯迅、周作人、周建人)奉母親魯老太太一大家子合住的大宅門。當1919年12月魯迅勝利地將全家老小遷入之初,情緒極其高漲,在稍后的第一個除夕之夜,鄭重地在此主持祭祖典禮,興高采烈地為孩子們燃放花炮。這時作為長子的魯迅如釋重負。按中國傳統(tǒng),父親不在了長子就是家長;家長權力大,責任也重。中國人又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詳見《禮記·大學》),“齊家”主要的責任在于家長。
在理論上魯迅早就擺脫了儒家思想的束縛,他說自己在赴日本留學之前即已“絕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等到新文化運動起來,更寫下了《狂人日記》,“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但理論好談,思想也還比較好變,而感情則難改,具體事情一旦落到了自己家里,到自己身上,傳統(tǒng)的力量就大得驚人。魯迅在思想上對舊文化大造其反,而在實際生活中,卻仍然躬行傳統(tǒng)的孝道,講究“修身,齊家”,寧可自己吃許多辛苦,首先要把母親服侍好,一切順著她的意思來(所以他在包辦婚姻中默默地接受了朱安,結果讓自己和朱安都痛苦不堪),又要對兩個弟弟以及他們的家小,全心全意地盡到一個大哥的責任。
可是這樣一個看上去很美的大家庭只維持了不到四年時間,就先是慢慢松動,終于突然破裂了,魯迅本人憤而走出了八道灣——先前的設想完全失敗,為“齊家”所做的種種努力、犧牲和奉獻化為泡影。
從1919年魯迅買下八道灣十一號院這所住宅,到2014年這成為北京第三十五中學校園里一塊名曰“周氏兄弟舊居”的特區(qū),這九十五年時間里的起伏變遷相當復雜,要完全弄清楚,須看新近出版的《八道灣十一號》(黃喬生著,三聯(lián)書店2015年6月版)一書。此書并不是作為學術專著來寫的,全以敘述的筆調展開,甚少論斷;但其中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學術內涵,不僅益人神智,也能促進人們對這座大宅門及其相關人物作進一步深入的思考。
分化
周建人出走
1919年日趨破落的紹興新臺門周家決定把整個臺門賣掉,魯迅的這一支也非得放棄故園、重新作出安排。根據(jù)魯迅的意見,三弟兄不分家,在北京買合適的大房子,把紹興的全體人馬統(tǒng)統(tǒng)遷來,全家在北京團聚。于是全心全意“齊家”的魯迅在1919年就大忙而特忙了:先是在北京忙著買房子并加以維修裝飾,后是忙于回紹興搬來全家。這兩件事都是非常辛苦的,《八道灣十一號》都有細致的介紹(詳見第5~6頁、第11~13頁)。家庭的主要責任在長子,同時他也可以指揮其他人;但魯迅往往不僅負責任,而且事必躬親。聚族而居的舊形態(tài)終結了,一變而為聚大家庭而居的新形態(tài),魯迅完全不考慮分家并各成小家庭(核心家庭)那樣一種現(xiàn)代形態(tài)。他似乎仍然戀舊。
魯迅毫無私心,維持這樣的大家庭,他的意思并不是來當家長做老爺?shù)?,相反,他想的是自己多作奉獻,克己利人,徹底地盡到一個大家庭長子的責任。按照魯迅這樣高尚的思路和風格,“齊家”應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事有大謬不然者。單是高尚還遠遠不夠。
首先,周建人沒有安頓好,他在紹興是當中學教師的,到了北京以后,原來的職業(yè)沒有了,合適的工作一時找不到,只好在北大旁聽一些課程,為未來作準備,同時從事生物學方面的譯著,但離賣文為生的水準尚遠。這時他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三先生生于1888年,到1919年,按老算法是32歲),且有妻小,卻在大宅門里做一個吃閑飯的人,實在很不舒服;羽太信子常常指桑罵槐地打擊他,甚至連老婆芳子也有點看不起他,心里很是窩火。他一定要工作,稍后于1921年初秋去了上海進了商務印書館,起初的崗位是校對,工資也不高,但他非常高興,立刻就去了。他在上海安頓下來以后,立即著手把老婆孩子接過去,但羽太芳子不肯去,她留戀八道灣闊綽的生活;后來完全鬧僵,建人就在上海同過去的一個學生另組家庭。
八道灣大家庭開始發(fā)生分化了。周建人率先獨立,稍后又建立了他自己的核心家庭。這樣的做法在某種意義上乃是對魯迅之關于大家庭頂層設計的挑戰(zhàn)和否定。魯迅很愛護三弟,不反對他的選擇,但他似乎也沒有對自己的設計作出反思。現(xiàn)在看得很清楚,周建人走出八道灣是非常正確而且明智的。他后來更有了遠大的發(fā)展,這同他的獨立思考敢作敢為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三先生的的思想特別是倫理觀有新于魯迅的地方,品德則大大高于周作人;他一向為人低調,埋頭做事,遂得以終獲高位,且能長壽。
周建人的出走,從某種意義上表明,勉強要維持一個傳統(tǒng)悠久的大家庭,已經不合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宜。事實上魯迅本人不久之后也憤怒地走出了八道灣。
魯迅周作人絕交
在八道灣十一號里,是石破天驚的一大變故是二弟周作人向大哥發(fā)難,莫名其妙地寫條子給“魯迅先生”,說什么“以后請不要再到后邊院子里來。沒有別的話,愿你安心,自重”。這“自重”二字分量很重,實際上是在批評哥哥不自重,在道德方面犯有重大的錯失。
關于周氏兄弟鬧翻的原因,當事人都避免直接談起,于是有各種傳說流行。按照周建人和許廣平的看法,根子在于經濟問題。主持家務的二媳婦羽太信子胡作非為,鋪張浪費,胡亂花錢,造成家庭負債,受到家長魯迅的批評和制約;但魯迅規(guī)勸告誡沒有多少效果,卻引起羽太信子的反感,不讓自己的孩子親近魯迅,說要讓他冷清死。這個女人別扭而惡毒。由這樣的人物當家,乃是魯迅作出大家庭設計的又一敗筆。后竟不免一敗涂地。
魯迅維持大家庭,要負總的責任,時時外出借錢;而主持家務的羽太信子卻仍然像是一個暴發(fā)起來的新貴,花錢如流水,時時出現(xiàn)經濟危機。在先前魯迅的設計中,沒有深入考慮到主持家務的人選是否合適這一層,結果弄得吃力不討好。后只有走向分裂。
黃喬生先生書中也認為周家分裂的根子是經濟問題。他強調地指出,因為這時周作人的收入業(yè)已超過了魯迅,“周作人和他的妻子不能完全聽命于魯迅,他們不但有獨立的愿望,而且有獨立的可能”(第146頁)。這是很有道理的,有錢就任性,經濟是基礎啊。
羽太信子不愿意再有一個家長大哥來領導這個大家庭,不愿意有人管著她,這是可以理解的,那就提出分家各過各的日子吧;但這個日本女人卻出一怪招,想借口道德問題把魯迅搞臭甚至*。這里的細節(jié)現(xiàn)在不大清楚,所可知者,在魯迅走出八道灣以后再回去收取個人物品時遭到毆打。《魯迅日記》1924年6月11日載:“下午往八道灣取書及什物,比進西廂,啟孟(按即周作人)及其妻突出罵詈毆打,又以電話招重久及張鳳舉、徐耀辰來,其妻向之述我罪狀,多*語,凡捏造未圓處,則啟孟救正之。然終取書、器而出。”從“罪狀,多*語”的提法看去,肯定涉及性的方面,羽太信子揭發(fā)魯迅這方面有問題,周作人在絕交信中要求魯迅“自重”,又特別具體地說到“不要再到后邊院子里來”,也分明指向魯迅這方面的“前科”。
魯迅一向住前院,也住過中院,平時并不大到周作人所住的后院去,但總有去的時候。我曾經有過一個推測,以為魯迅到后院去得比較勤、且被信子稱為有什么罪狀的時段,同愛羅先珂一度住在后院客房有關,魯迅常去后院同愛羅先珂閑談(詳見拙作《周氏兄弟之決裂與愛羅先珂》,《文藝報》2012年7月20日第7版),而羽太信子卻借此捏造說魯迅對她有什么意思。這個女人的神經一向不是很正常,而周作人在實際生活中又一向以“昏”著稱(參見拙作《周作人的致命傷——“昏”》,《上海魯迅研究》2009秋之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9月版),二難并發(fā),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后果。
沒有結束的結局
八道灣十一號在面臨拆遷時,情況非常復雜,這里有一個名人故居保護的問題,涉及魯迅,涉及周作人,而與此相關的各個方面——當下的居民、有關開發(fā)商、地方政府、文物專家、魯迅專家、城市建設規(guī)劃專家、周氏后裔、熱心公共事務的人們……各有各的高論,各有各的道理。魯迅的獨生子周海嬰先生認為八道灣十一號宅是不值得保留的,他認為保護八道灣實際等于保護周作人的苦雨齋,這話聽上去有點偏激,但也并非不可理解。那時的報刊上議論紛紛,形成一個不大不小熱點。對此黃喬生先生在本書第十八節(jié)“房產”和后記中有簡明扼要的介紹。
當時有強調保護的,有認為拆掉拉倒的,其中的具體意見又有種種不同,調門的高低亦復層次豐富。紛爭甚久,后到2014年,包容在三十五中之內的“周氏兄弟舊居”紀念館形成,則無非是各種議論和力量反復博弈的后成果。到現(xiàn)在,塵埃似乎雖已落定,事情其實還遠沒有結束,黃喬生先生說得好:
紀念館設在校內,觀眾進出不便。怎樣解決維持教學秩序,保障安全與免費開放、服務社會之間的矛盾,是一個大問題。
讀了黃先生這部大著以后,我當然也充滿了期待,同時又深感八道灣十一號這個曾經的熱點將逐步冷去,“免費開放、服務社會”很可能只剩下一個美好的愿景。但愿不會“門雖設而常關”才好。黃著再版時,建議增加一幅三十五中的建筑示意圖,以便去參觀時不至于走彎路。
退一步說,其實只要想通了,先前的名人舊居是否保存也不是什么非常嚴重的問題。事實上那些建筑物后總是會慢慢變得荒蕪或面目全非的?!爸烊笜蜻呉安莼ǎ瑸跻孪锟谙﹃栃?。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碧拼笤娙藙⒂礤a這首《烏衣巷》,膾炙人口久矣,我以前總以為它的主題是借自然界的恒久不變來反襯世事之變化太快;近重讀此詩,才知道它說的其實乃是名人故居未必都有條件保存,那么就讓它按自己的命運去變化好了。唐朝人也并沒有在南京烏衣巷里掛什么“瑯琊王氏故居”“陳郡謝氏紀念館”一類銘牌,就那么眼看它成為尋常百姓之家,而這并不妨礙唐代乃是后人仰慕不已的盛世。紙墨壽于金石,更壽于建筑。從這個意義來說,有了黃著《八道灣十一號》,人們也就可以得到安慰和寄托了。
在理論上魯迅早就擺脫了儒家思想的束縛,他說自己在赴日本留學之前即已“絕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等到新文化運動起來,更寫下了《狂人日記》,“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但理論好談,思想也還比較好變,而感情則難改,具體事情一旦落到了自己家里,到自己身上,傳統(tǒng)的力量就大得驚人。魯迅在思想上對舊文化大造其反,而在實際生活中,卻仍然躬行傳統(tǒng)的孝道,講究“修身,齊家”,寧可自己吃許多辛苦,首先要把母親服侍好,一切順著她的意思來(所以他在包辦婚姻中默默地接受了朱安,結果讓自己和朱安都痛苦不堪),又要對兩個弟弟以及他們的家小,全心全意地盡到一個大哥的責任。
可是這樣一個看上去很美的大家庭只維持了不到四年時間,就先是慢慢松動,終于突然破裂了,魯迅本人憤而走出了八道灣——先前的設想完全失敗,為“齊家”所做的種種努力、犧牲和奉獻化為泡影。
從1919年魯迅買下八道灣十一號院這所住宅,到2014年這成為北京第三十五中學校園里一塊名曰“周氏兄弟舊居”的特區(qū),這九十五年時間里的起伏變遷相當復雜,要完全弄清楚,須看新近出版的《八道灣十一號》(黃喬生著,三聯(lián)書店2015年6月版)一書。此書并不是作為學術專著來寫的,全以敘述的筆調展開,甚少論斷;但其中實際上蘊含著豐富的學術內涵,不僅益人神智,也能促進人們對這座大宅門及其相關人物作進一步深入的思考。
分化
周建人出走
1919年日趨破落的紹興新臺門周家決定把整個臺門賣掉,魯迅的這一支也非得放棄故園、重新作出安排。根據(jù)魯迅的意見,三弟兄不分家,在北京買合適的大房子,把紹興的全體人馬統(tǒng)統(tǒng)遷來,全家在北京團聚。于是全心全意“齊家”的魯迅在1919年就大忙而特忙了:先是在北京忙著買房子并加以維修裝飾,后是忙于回紹興搬來全家。這兩件事都是非常辛苦的,《八道灣十一號》都有細致的介紹(詳見第5~6頁、第11~13頁)。家庭的主要責任在長子,同時他也可以指揮其他人;但魯迅往往不僅負責任,而且事必躬親。聚族而居的舊形態(tài)終結了,一變而為聚大家庭而居的新形態(tài),魯迅完全不考慮分家并各成小家庭(核心家庭)那樣一種現(xiàn)代形態(tài)。他似乎仍然戀舊。
魯迅毫無私心,維持這樣的大家庭,他的意思并不是來當家長做老爺?shù)?,相反,他想的是自己多作奉獻,克己利人,徹底地盡到一個大家庭長子的責任。按照魯迅這樣高尚的思路和風格,“齊家”應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事有大謬不然者。單是高尚還遠遠不夠。
首先,周建人沒有安頓好,他在紹興是當中學教師的,到了北京以后,原來的職業(yè)沒有了,合適的工作一時找不到,只好在北大旁聽一些課程,為未來作準備,同時從事生物學方面的譯著,但離賣文為生的水準尚遠。這時他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三先生生于1888年,到1919年,按老算法是32歲),且有妻小,卻在大宅門里做一個吃閑飯的人,實在很不舒服;羽太信子常常指桑罵槐地打擊他,甚至連老婆芳子也有點看不起他,心里很是窩火。他一定要工作,稍后于1921年初秋去了上海進了商務印書館,起初的崗位是校對,工資也不高,但他非常高興,立刻就去了。他在上海安頓下來以后,立即著手把老婆孩子接過去,但羽太芳子不肯去,她留戀八道灣闊綽的生活;后來完全鬧僵,建人就在上海同過去的一個學生另組家庭。
八道灣大家庭開始發(fā)生分化了。周建人率先獨立,稍后又建立了他自己的核心家庭。這樣的做法在某種意義上乃是對魯迅之關于大家庭頂層設計的挑戰(zhàn)和否定。魯迅很愛護三弟,不反對他的選擇,但他似乎也沒有對自己的設計作出反思。現(xiàn)在看得很清楚,周建人走出八道灣是非常正確而且明智的。他后來更有了遠大的發(fā)展,這同他的獨立思考敢作敢為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三先生的的思想特別是倫理觀有新于魯迅的地方,品德則大大高于周作人;他一向為人低調,埋頭做事,遂得以終獲高位,且能長壽。
周建人的出走,從某種意義上表明,勉強要維持一個傳統(tǒng)悠久的大家庭,已經不合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宜。事實上魯迅本人不久之后也憤怒地走出了八道灣。
魯迅周作人絕交
在八道灣十一號里,是石破天驚的一大變故是二弟周作人向大哥發(fā)難,莫名其妙地寫條子給“魯迅先生”,說什么“以后請不要再到后邊院子里來。沒有別的話,愿你安心,自重”。這“自重”二字分量很重,實際上是在批評哥哥不自重,在道德方面犯有重大的錯失。
關于周氏兄弟鬧翻的原因,當事人都避免直接談起,于是有各種傳說流行。按照周建人和許廣平的看法,根子在于經濟問題。主持家務的二媳婦羽太信子胡作非為,鋪張浪費,胡亂花錢,造成家庭負債,受到家長魯迅的批評和制約;但魯迅規(guī)勸告誡沒有多少效果,卻引起羽太信子的反感,不讓自己的孩子親近魯迅,說要讓他冷清死。這個女人別扭而惡毒。由這樣的人物當家,乃是魯迅作出大家庭設計的又一敗筆。后竟不免一敗涂地。
魯迅維持大家庭,要負總的責任,時時外出借錢;而主持家務的羽太信子卻仍然像是一個暴發(fā)起來的新貴,花錢如流水,時時出現(xiàn)經濟危機。在先前魯迅的設計中,沒有深入考慮到主持家務的人選是否合適這一層,結果弄得吃力不討好。后只有走向分裂。
黃喬生先生書中也認為周家分裂的根子是經濟問題。他強調地指出,因為這時周作人的收入業(yè)已超過了魯迅,“周作人和他的妻子不能完全聽命于魯迅,他們不但有獨立的愿望,而且有獨立的可能”(第146頁)。這是很有道理的,有錢就任性,經濟是基礎啊。
羽太信子不愿意再有一個家長大哥來領導這個大家庭,不愿意有人管著她,這是可以理解的,那就提出分家各過各的日子吧;但這個日本女人卻出一怪招,想借口道德問題把魯迅搞臭甚至*。這里的細節(jié)現(xiàn)在不大清楚,所可知者,在魯迅走出八道灣以后再回去收取個人物品時遭到毆打。《魯迅日記》1924年6月11日載:“下午往八道灣取書及什物,比進西廂,啟孟(按即周作人)及其妻突出罵詈毆打,又以電話招重久及張鳳舉、徐耀辰來,其妻向之述我罪狀,多*語,凡捏造未圓處,則啟孟救正之。然終取書、器而出。”從“罪狀,多*語”的提法看去,肯定涉及性的方面,羽太信子揭發(fā)魯迅這方面有問題,周作人在絕交信中要求魯迅“自重”,又特別具體地說到“不要再到后邊院子里來”,也分明指向魯迅這方面的“前科”。
魯迅一向住前院,也住過中院,平時并不大到周作人所住的后院去,但總有去的時候。我曾經有過一個推測,以為魯迅到后院去得比較勤、且被信子稱為有什么罪狀的時段,同愛羅先珂一度住在后院客房有關,魯迅常去后院同愛羅先珂閑談(詳見拙作《周氏兄弟之決裂與愛羅先珂》,《文藝報》2012年7月20日第7版),而羽太信子卻借此捏造說魯迅對她有什么意思。這個女人的神經一向不是很正常,而周作人在實際生活中又一向以“昏”著稱(參見拙作《周作人的致命傷——“昏”》,《上海魯迅研究》2009秋之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9月版),二難并發(fā),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后果。
沒有結束的結局
八道灣十一號在面臨拆遷時,情況非常復雜,這里有一個名人故居保護的問題,涉及魯迅,涉及周作人,而與此相關的各個方面——當下的居民、有關開發(fā)商、地方政府、文物專家、魯迅專家、城市建設規(guī)劃專家、周氏后裔、熱心公共事務的人們……各有各的高論,各有各的道理。魯迅的獨生子周海嬰先生認為八道灣十一號宅是不值得保留的,他認為保護八道灣實際等于保護周作人的苦雨齋,這話聽上去有點偏激,但也并非不可理解。那時的報刊上議論紛紛,形成一個不大不小熱點。對此黃喬生先生在本書第十八節(jié)“房產”和后記中有簡明扼要的介紹。
當時有強調保護的,有認為拆掉拉倒的,其中的具體意見又有種種不同,調門的高低亦復層次豐富。紛爭甚久,后到2014年,包容在三十五中之內的“周氏兄弟舊居”紀念館形成,則無非是各種議論和力量反復博弈的后成果。到現(xiàn)在,塵埃似乎雖已落定,事情其實還遠沒有結束,黃喬生先生說得好:
紀念館設在校內,觀眾進出不便。怎樣解決維持教學秩序,保障安全與免費開放、服務社會之間的矛盾,是一個大問題。
讀了黃先生這部大著以后,我當然也充滿了期待,同時又深感八道灣十一號這個曾經的熱點將逐步冷去,“免費開放、服務社會”很可能只剩下一個美好的愿景。但愿不會“門雖設而常關”才好。黃著再版時,建議增加一幅三十五中的建筑示意圖,以便去參觀時不至于走彎路。
退一步說,其實只要想通了,先前的名人舊居是否保存也不是什么非常嚴重的問題。事實上那些建筑物后總是會慢慢變得荒蕪或面目全非的?!爸烊笜蜻呉安莼ǎ瑸跻孪锟谙﹃栃?。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碧拼笤娙藙⒂礤a這首《烏衣巷》,膾炙人口久矣,我以前總以為它的主題是借自然界的恒久不變來反襯世事之變化太快;近重讀此詩,才知道它說的其實乃是名人故居未必都有條件保存,那么就讓它按自己的命運去變化好了。唐朝人也并沒有在南京烏衣巷里掛什么“瑯琊王氏故居”“陳郡謝氏紀念館”一類銘牌,就那么眼看它成為尋常百姓之家,而這并不妨礙唐代乃是后人仰慕不已的盛世。紙墨壽于金石,更壽于建筑。從這個意義來說,有了黃著《八道灣十一號》,人們也就可以得到安慰和寄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