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黨組織:
本學期隨著期末考試的結(jié)束而畫上了句號,而本學期的“毛澤東思想、鄧--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程的學習和學期末的課程論文的完成讓我學會了很多,也有很多感想。
作為一門必修的政治課,我們看到了它擁有的高學分和一些理論性很強卻又較為枯燥的知識,而一篇論文應該寫些什么?只談理論會顯得空洞,這也不是我們學習政治課應有的目的,終的考試終究是課本上的內(nèi)容也就是別人的理論,而我們自己所要寫的論文才是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的載體。把我們所知的看似包羅萬象的政治理論從小處出發(fā),在生活的細節(jié)之中體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使理論結(jié)合我們的實際生活。把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去,切合實際地分析和總結(jié)當下社會的現(xiàn)狀,那么這些指導性的思想才能常用常新而不會過時。換言之,理論的永久的活力不是由它的創(chuàng)始人,而是由我們注入的,我們不應該被動地去認為某一理論或思想有它的先進性,而應該主動地想一想,為了讓它保持先進性,能夠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fā)展中屹立不倒,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作為學生,現(xiàn)在的我們有多門課程需要學習,各種實踐活動需要進行,而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必修課,不論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近現(xiàn)代史還是毛鄧三,都成為各學院學生應付的一門課程,處于一個尷尬的“政治課”的地位。所幸這一學期的毛鄧三課程讓我們遇到了一位上課能夠吸引學生的好老師,然而這樣的老師必然是不會受到學校的重視和支持的。所以,可以看出不僅是我們,全國的高校想必是同樣的結(jié)果:統(tǒng)一的政治課教材理論空泛,編寫缺乏文化素質(zhì);授課老師多半知道這一門課程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也便多是照本宣科難有自己的思想體現(xiàn);學生上課應付差事,老師需要依靠點名等手段保證出勤率。那么換一個角度想一想,究竟問題出在哪里?我們口口聲聲說著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直到把這一句話喊成一句空洞的口號,而當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都成為口號的時候,還有什么可以理論結(jié)合實踐呢?于是課本、老師與學生全都孤立起來,編書的人閉門造車,教書者教案傳承多年,學習者平日反感考試背書,沒有人去想一想這之中的問題在哪里,也就這么得過且過。然而學習的意義,甚至政治課學習的各種意義,早已不復存在。
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這樣的理論尚且不能體現(xiàn)出其本身的含義而淪為口號,我們還在洋洋自得,那么值得我們靜下心來反思的東西實在太多??梢哉f政治課本中的內(nèi)容確實是博大精深的,那么有多少能夠被我們記住,又有多少能夠落實到生活中、實踐中呢?很多基本的問題被我們忽略了很久,而我們應該首先思考的,恰恰是這些。
此致:
敬禮
本學期隨著期末考試的結(jié)束而畫上了句號,而本學期的“毛澤東思想、鄧--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程的學習和學期末的課程論文的完成讓我學會了很多,也有很多感想。
作為一門必修的政治課,我們看到了它擁有的高學分和一些理論性很強卻又較為枯燥的知識,而一篇論文應該寫些什么?只談理論會顯得空洞,這也不是我們學習政治課應有的目的,終的考試終究是課本上的內(nèi)容也就是別人的理論,而我們自己所要寫的論文才是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的載體。把我們所知的看似包羅萬象的政治理論從小處出發(fā),在生活的細節(jié)之中體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使理論結(jié)合我們的實際生活。把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去,切合實際地分析和總結(jié)當下社會的現(xiàn)狀,那么這些指導性的思想才能常用常新而不會過時。換言之,理論的永久的活力不是由它的創(chuàng)始人,而是由我們注入的,我們不應該被動地去認為某一理論或思想有它的先進性,而應該主動地想一想,為了讓它保持先進性,能夠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fā)展中屹立不倒,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作為學生,現(xiàn)在的我們有多門課程需要學習,各種實踐活動需要進行,而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必修課,不論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近現(xiàn)代史還是毛鄧三,都成為各學院學生應付的一門課程,處于一個尷尬的“政治課”的地位。所幸這一學期的毛鄧三課程讓我們遇到了一位上課能夠吸引學生的好老師,然而這樣的老師必然是不會受到學校的重視和支持的。所以,可以看出不僅是我們,全國的高校想必是同樣的結(jié)果:統(tǒng)一的政治課教材理論空泛,編寫缺乏文化素質(zhì);授課老師多半知道這一門課程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也便多是照本宣科難有自己的思想體現(xiàn);學生上課應付差事,老師需要依靠點名等手段保證出勤率。那么換一個角度想一想,究竟問題出在哪里?我們口口聲聲說著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直到把這一句話喊成一句空洞的口號,而當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都成為口號的時候,還有什么可以理論結(jié)合實踐呢?于是課本、老師與學生全都孤立起來,編書的人閉門造車,教書者教案傳承多年,學習者平日反感考試背書,沒有人去想一想這之中的問題在哪里,也就這么得過且過。然而學習的意義,甚至政治課學習的各種意義,早已不復存在。
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這樣的理論尚且不能體現(xiàn)出其本身的含義而淪為口號,我們還在洋洋自得,那么值得我們靜下心來反思的東西實在太多??梢哉f政治課本中的內(nèi)容確實是博大精深的,那么有多少能夠被我們記住,又有多少能夠落實到生活中、實踐中呢?很多基本的問題被我們忽略了很久,而我們應該首先思考的,恰恰是這些。
此致:
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