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矛盾有觸點較多、燃點較低、處理較難的趨勢。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牢固基石,法治是調節(jié)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集中體現。把科學與民主作為法治建設的靈魂,把切實保護每個公民的每一項合法權益作為法治建設的根本任務,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最堅實的基礎?!翱茖W立法”正是構建和諧法治的重要前提條件。
法律是國家制定的社會規(guī)范,現代國家的民主立法代表了人民的意志。通過法律,人們可以知道國家的意見和態(tài)度,了解國家贊成和支持什么,反對和懲罰什么,從而預測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例如以法律的形式“促進全民閱讀”對全社會起到告知、引導和評價作用。
但法律并不是萬能的,法律只是所有社會調整手段中的一種。除了法律之外,道德、信仰、宗教、習慣、慣例、契約、家規(guī)等都在對社會進行調整和規(guī)范。因為在一些領域,法律調整并不是的選擇,或者說是排斥法律調整的,比如個人的思想、情感、信仰。在這些領域,法律的介入有時只能無功而返,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所以,當立法觸及這些領域時,應保持謙抑和謹慎。這是許多人對“立法促讀”持懷疑態(tài)度的理由。的確,法律“不能硬摁著人家頭去讀書”。如果某項立法根本只是一句口號,那根本就沒有必要,就是在浪費寶貴的公共資源。
立法權是一種國家公權力,是人民通過憲法授予的,從根本上來講是公民權利的派生,其目的在于保證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但是,更多的時候,情況卻恰好相反,立法決定著公民擁有什么樣的權利和如何行使這些權利,并且授予國家機關某種權力對公民權利進行制約。因此,以立法權為代表的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之間始終是一對矛盾。從公民權利的角度看,立法沖動的背后,往往是不加節(jié)制的權力,公民對于任何公權力都會本能地保持警惕,有時候就算表現得草木皆兵也在情理之中。
在中國古代,“國之大事,唯祭與戎”,但在現代法治社會,國之大事,應首推立法。科學、民主的立法程序是法治國家的重要標志。因為現代社會瞬息萬變,利益關系錯綜復雜,要使法律既符合現實需要,又能適應未來的社會發(fā)展,就必須有科學的立法態(tài)度和立法體制。
另外,立法權從根本上屬于人民,以維護人民的利益,確認和保障人民的權利為根本宗旨,而不能以少數人的意志為依據。這就要求,立法活動的過程具有民主性,讓人民能夠通過一定的途徑,有效地參與立法,在立法過程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以“閱讀立法”為例,在公眾知道“立法促讀”的消息前,相關部門早已起草好了“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的初稿,至于起草的依據和過程,大多數人都不得而知。直到現在,關于這項立法,我們了解到的也只有來自官方的只言片語。這樣的立法過程,難免讓公眾對其科學性和民主性產生疑問。
“法不一,則有國者不祥?!笨此凄须s的熱議實際上有邏輯可循,法理上的簡單梳理可能更有利于立法者調整思路。雖然絕大多數人并不會真的擔心立法管到自己的一日三餐,不讀書會被關進監(jiān)獄,但既然有人心存疑慮,在“立法促讀”等類似事情上,有關方面可以多一點開誠布公的交流,以民主和科學完善立法程序,才能更好更快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點評】
科學立法對建設法治中國、法治社會,推進改革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法治觀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但是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長久以來,科學立法不被人重視,沒有認識到科學立法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本文從立法的科學性與民主性談起,具有豐富的借鑒意義。
第一段提出了科學與民主對法治建設的重要性。第二段簡單分析法律的主要作用。第三段則指出法律也存在局限性,第四段分析了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關系,指出立法過程存在不足之處。第三段和第四段為下文提出建議措施做了鋪墊。第五段過渡,簡單分析了立法程序需要科學和民主的重要性。第六段提出建議措施,并以“閱讀立法”舉例。最后一段總結,相應升華。
法律是國家制定的社會規(guī)范,現代國家的民主立法代表了人民的意志。通過法律,人們可以知道國家的意見和態(tài)度,了解國家贊成和支持什么,反對和懲罰什么,從而預測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例如以法律的形式“促進全民閱讀”對全社會起到告知、引導和評價作用。
但法律并不是萬能的,法律只是所有社會調整手段中的一種。除了法律之外,道德、信仰、宗教、習慣、慣例、契約、家規(guī)等都在對社會進行調整和規(guī)范。因為在一些領域,法律調整并不是的選擇,或者說是排斥法律調整的,比如個人的思想、情感、信仰。在這些領域,法律的介入有時只能無功而返,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所以,當立法觸及這些領域時,應保持謙抑和謹慎。這是許多人對“立法促讀”持懷疑態(tài)度的理由。的確,法律“不能硬摁著人家頭去讀書”。如果某項立法根本只是一句口號,那根本就沒有必要,就是在浪費寶貴的公共資源。
立法權是一種國家公權力,是人民通過憲法授予的,從根本上來講是公民權利的派生,其目的在于保證公民的權利和自由。但是,更多的時候,情況卻恰好相反,立法決定著公民擁有什么樣的權利和如何行使這些權利,并且授予國家機關某種權力對公民權利進行制約。因此,以立法權為代表的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之間始終是一對矛盾。從公民權利的角度看,立法沖動的背后,往往是不加節(jié)制的權力,公民對于任何公權力都會本能地保持警惕,有時候就算表現得草木皆兵也在情理之中。
在中國古代,“國之大事,唯祭與戎”,但在現代法治社會,國之大事,應首推立法。科學、民主的立法程序是法治國家的重要標志。因為現代社會瞬息萬變,利益關系錯綜復雜,要使法律既符合現實需要,又能適應未來的社會發(fā)展,就必須有科學的立法態(tài)度和立法體制。
另外,立法權從根本上屬于人民,以維護人民的利益,確認和保障人民的權利為根本宗旨,而不能以少數人的意志為依據。這就要求,立法活動的過程具有民主性,讓人民能夠通過一定的途徑,有效地參與立法,在立法過程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以“閱讀立法”為例,在公眾知道“立法促讀”的消息前,相關部門早已起草好了“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的初稿,至于起草的依據和過程,大多數人都不得而知。直到現在,關于這項立法,我們了解到的也只有來自官方的只言片語。這樣的立法過程,難免讓公眾對其科學性和民主性產生疑問。
“法不一,則有國者不祥?!笨此凄须s的熱議實際上有邏輯可循,法理上的簡單梳理可能更有利于立法者調整思路。雖然絕大多數人并不會真的擔心立法管到自己的一日三餐,不讀書會被關進監(jiān)獄,但既然有人心存疑慮,在“立法促讀”等類似事情上,有關方面可以多一點開誠布公的交流,以民主和科學完善立法程序,才能更好更快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點評】
科學立法對建設法治中國、法治社會,推進改革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法治觀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但是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長久以來,科學立法不被人重視,沒有認識到科學立法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本文從立法的科學性與民主性談起,具有豐富的借鑒意義。
第一段提出了科學與民主對法治建設的重要性。第二段簡單分析法律的主要作用。第三段則指出法律也存在局限性,第四段分析了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關系,指出立法過程存在不足之處。第三段和第四段為下文提出建議措施做了鋪墊。第五段過渡,簡單分析了立法程序需要科學和民主的重要性。第六段提出建議措施,并以“閱讀立法”舉例。最后一段總結,相應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