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美宋詞:句句絕唱

字號:

雨霖鈴
    柳永(987-1053)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
    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
    此詞當(dāng)為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diào)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凄側(cè)的離情,可謂盡情盡致,讀之令人於悒。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1037-1101)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jié)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贊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及懷念,構(gòu)成了豪放的基調(diào)。
    水調(diào)歌頭
    蘇軾(1037-1101)
    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dá),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fēng)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xué)享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1037-1101)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jié)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shù)的表現(xiàn)方法,來表達(dá)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jìn)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dá)得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后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惋。
    鵲橋仙
    秦觀(1049-1100)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首詞的議論,自由流暢,通俗易懂,卻又顯得婉約蘊藉,余味無窮。作者將畫龍點睛的議論與散文句法與優(yōu)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結(jié)合起來,起伏躍宕地謳歌了人間美好的愛情,取得了極好的藝術(shù)效果。
    一剪梅
    李清照(1084-1155)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
    聲聲慢
    李清照(1084-1155)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這首詞是在國破家亡、流落異地時寫的,詞中訴說了詞人孤愁無助、生意蕭條的處境,寄托了極其深沉的家國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滿江紅
    岳飛(1103—1142)
    怒發(fā)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此詞,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抗戰(zhàn)期間這首詞曲以其低沉但卻雄壯的歌音,感染了中華兒女。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1140-1207)
    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先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元夕的熱鬧景象,最后突然把筆鋒一轉(zhuǎn),以冷清作結(jié),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不僅造成了境界上的強烈反差,深化了全詞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強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1140-1207)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這首詞氣勢磅礴,充滿了鼓舞人心的壯志豪情,能夠代表作者的豪放風(fēng)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