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福建漳州中考說明《歷史》考試說明

字號:

一、命題依據
     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
     二、命題原則
     1.依據課標命題的原則。這是試題和試卷編制的基本的出發(fā)點。同時,考慮我市中學歷史教學的現(xiàn)實情況,試卷務必切合七至九年級歷史教學實際。
     2.基礎性原則。試題考查目標應該是基本的歷史知識,基本的歷史技能和初步收集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歷史現(xiàn)象與評價歷史事件、人物的能力。
     3.現(xiàn)實性原則。試題除了重點考查學生掌握的基本歷史常識外,還力爭創(chuàng)設新情境,拉近歷史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距離,考查學生應用歷史基本知識去認識和解釋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4.“以能力立意”和開放性原則。主要是尊重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觀點和才能提供科學的平臺。
     三、適用范圍
     漳州市全日制義務教育九年級學生初中歷史學業(yè)考試。
     四、考試范圍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華師大版、北師大版)《歷史》七年級(上、下)、八年級(上、下)、九年級(上、下)、《漳州歷史》。
     五、考試形式
     1.考試形式:采用開卷筆試的方式,答案全部采用答題卡的形式。試卷滿分為100分,時間為60分鐘。
     2.考試允許考生攜帶初中三個年級的課本和《漳州歷史》進入考場參閱作答,其它資料不得帶入考場(不得在課本粘貼、夾帶材料)。
     六、試卷難度
     容易題、中等題、稍難題的比例約為8:1:1,試題難度值控制在0.8左右。
     七、試卷結構
     1.題型占分比例
     (1)單項選擇題:40分,20小題
     (2)改錯辨析題:20分
     (3)材料解析題:約20分,2-3題
     (4)綜合題:約20分,2題
     2.知識內容占分比例:
     中國歷史(含漳州歷史)約65%,世界歷史約35%。
     3.試卷容量
     16開6碼
     八、內容和目標要求
     (一) 中國古代史
     1.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A.識記 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
     B.理解 通過商鞅變法的史實,認識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2.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
     A.識記 講述張騫通西域的史實。
     B.理解 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C.運用 了解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評價秦始皇。列舉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3.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A.識記 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知道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的開發(fā)。
     B.理解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4.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A.識記 知道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了解武則天、“開元盛世”的基本史實;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
     B.理解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
     C.運用 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
     5.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
     A.識記 知道遼、宋、西夏、金等政權的并立。了解宋代的社會生活和《清明上河圖》。通過宋代南方生產發(fā)展和商業(yè)繁榮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B.理解 簡述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實,說明民族關系的發(fā)展。
     6.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A.識記 了解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史實;
     知道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zhàn)。
     B.理解 概述鄭和下西洋的史實。
     C.運用 簡述“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xiàn),分析其歷史影響。
     7.科學技術
     A.識記 以司母戊鼎為例,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知道祖沖之、華佗、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知道《水經注》、《天工開物》等重要著作。
     B.理解 以都江堰、長城、大運河、趙州橋、北京故宮等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了解“四大發(fā)明”,認識中國古代科技發(fā)明對世界文明發(fā)展的貢獻。
     8.思想文化
     A.識記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的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知道孔子;“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主要史實;《史記》、《資治通鑒》的作者和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