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舞蹈與珠寶的千年宿緣

字號:

無疑,在世間林林總總上萬種動作藝術(shù)中,舞蹈與珠寶宿緣最是深厚。古埃及人認(rèn)定舞蹈之神與黃金之神同屬一位,那就是Ra神最美麗的女兒——Hathor女神。埃及人認(rèn)為金光閃閃的黃金是太陽神賜予他們的禮物和能量,于是,佩戴著鑲有艷麗寶石的黃金首飾,在陽光下翩翩起舞,就成了埃及人的酬神之舞。同樣的風(fēng)俗也存在于亞洲,無論是印度的卡塔卡利宗教舞蹈,還是泰國的孔舞,舞者都必須滿身珠翠,女角的胸佩、手鐲、塔形帽往往都是真金制作,鑲嵌上最貴重的寶石。因為只有如此,才能顯示劇中皇族與神族的富麗輝煌。
    最初,舞者所佩戴的珠寶只是用來增加美觀度與富貴感——在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壁畫中,便可以看到戴著華貴紅寶石項圈的祭司——無疑,在圍觀者看來,那些閃閃發(fā)光的首飾,既是神的恩賜,也是神的華光。古希臘人視舞蹈為諸神的恩賜,希臘語Chora意為喜悅的來源,和希臘文的Choros(舞蹈)相似。規(guī)律與節(jié)奏是舞蹈的主要特質(zhì),也是諸神的特質(zhì)。而當(dāng)舞蹈的作用越來越世俗化,從敬神儀式演變?yōu)閵蕵分?,珠寶就更多了一份奇妙的功能:樂器?8世紀(jì)的肚皮舞娘一定會使用黃金制成的指鈸,上面還會精心鑲嵌上華貴的紅寶與綠松石,這樣,即便是沒有別的琴笛伴奏,舞者也能怡然自得地翩翩起舞。而在中國,銀腰鈴?fù)瑯右苍霈F(xiàn)在清朝的皇家祭祀典禮上,成為薩滿舞中最不可少的樂器之一。
    而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中世紀(jì)以前,對于舞蹈家的酬勞,便是一件精美的珠寶。在英國的傳說中,梅林曾代表亞瑟王將一條鑲滿了珍珠的腰帶送給在他婚禮上起舞的森林仙子。路易十四最得寵的妃子蒙特斯龐侯爵夫人,當(dāng)年也正是因為在宮廷芭蕾舞上的忘情表演,獲得了太陽王親手贈與的一只祖母綠手鐲,從而擁有了在凡爾賽宮享有套房的資格。中國詩人黃庭堅也曾在詞中寫下了 “舞回臉玉胸酥,纏頭一斛明珠”的名句——纏頭,即是贈送給舞者的財物,在豪富的宋代,珠寶贈舞姬,無疑是貴族們最為欣賞的風(fēng)俗之一……當(dāng)我們翻閱著這些香艷出塵的逸事時,是否也會產(chǎn)生一種恍然的遐思:在那些環(huán)佩叮當(dāng)與金碧輝煌中,舞者也用自己的節(jié)奏,記錄了屬于他們的一段私人史。